新浪教育

AI赋能教育智变 名校长共议未来国际人才培养坚守与创新

新浪教育

关注

长久以来,国际化学校与科技的衔接体现在科创课程的开设以及AI在教育场景中“用多用少、怎么用”的讨论上。当ChatGPT打破了知识获取方式,让更多的人工工作变得可被AI替代,过去的人才标准和学习方法也悄然而变。

在12月13日以“教育蝶变 科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新浪&微博教育盛典•国际教育峰会现场,新浪教育主编、微博教育负责人雷蕾与上海光华剑桥学校校长雷冬冬、北京市海嘉学校校长欧阳华、北京市鼎石学校副校长贾丽丽、青苗学校顺义校区执行校长&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博士杨承,围绕AI时代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和AI对教育的赋能展开了讨论。

AI时代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变与不变

AI时代,ChatGPT引发蝴蝶效应,按下了教育的快进键。但在社会的催促下,国际化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自乱阵脚,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上要大胆创新,也要守正。那么,AI时代国际化学校人才培养的边界如何把握?在当下做教育,面向未来育人,在理念上要做哪些调整与坚守?

对此,雷冬冬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出发认为,在教育行业,坚守传统比改革创新更重要。近200年来,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是整个行业颠覆性的革命。但唯独教育,科技的发展至今却没有撼动从古至今的教育模式,世界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世界,但教育依旧还是那个教育。

正是因为教育的“一成不变”, 让教育的从业人员对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未来的变化并没有那么的敏感。 但汽车的发明,让马车夫丢掉了饭碗;互联网的使用,让实体店受到冲击。以前的每一次工业革命,改变的都是社会局部的某一个部分,但这次不一样,人工智能带来的可能是整个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所有的行业无一例外的都会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和洗礼。教育行业这次是不可能再次幸免,所有教育的从业人员都要有这种忧患意识和前瞻性思考。

可在世界面临如此快速变化的当下,再看看学校每天在发生什么事情。目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什么我们努力创建了一个物质上更加富裕的社会,但孩子们的幸福感却没有了?再看看家长们目前普遍的焦虑,现在学生和家长似乎更加关注自己的成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去一所“最好”但未必是“最适合”的大学。疫情之后,分数开始贬值,她相信不久的将来,“学历”也会终将被“学力”所取代。也就是说目前的教育状况与未来需要的人才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欧阳华校长结合教育与科技的现实情况分析认为,AI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进入到了校园中,教育者不得不面对学生已经开始用AI写作业等新的教育问题,如今的教育已经是新的教育。不变的是,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师长、秘密守护者、倾听者,这种人与人之间关乎于心与心碰撞的情感功能,是AI一段时间内无法替代的。教育界泰斗顾明远教授曾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是教师极具优势的部分。

AI能快速帮助师生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针对同一个问题,每进行一次查询就会给出不同的资料,这可以帮助提升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如今的教育更需要在AI赋能的基础上,抛弃底层简单的知识重复记忆阶段,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不断地提炼、分析、思考、综合、评鉴,让孩子进行独特的高阶思维能力养成,培养孩子们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实现创新力的形成。

贾莉莉校长直击主题,她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所谓教育蝶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化蛹为蝶一样,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结局必定是美好的。在蝶变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找到快与慢的平衡点,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缓慢而优雅的艺术。特别是在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的当下,教育不能跟着“吃快餐”,因为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就催促学生快速成长,而是要静下心,做好“慢的艺术”,借力技术,了解AI,学会与AI共存与协作,让教育成为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其次,她认为,创新的关键字在“创”,对于创新力追求,学校要走出一味求新立异的误区。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反思寻求不同的思路方式方法做出合乎情境的改变,都是具有价值的。

师生都需要转换思维,认识AI、了解AI,培养AI思维和素养才能让其为我之所用。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无论AI时代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技术如何发展,教育始终都要坚持这一点。因此,在AI的时代我们考虑人的价值在何处,重塑人的价值,去思考人的潜能和智能如何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杨承校长同样表示,随着ChatGPT的问世,让很多人开始思考人的选拔机制应该做出改变了,这也是很多全球顶尖名校已经在做的思考。因此,我们这些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也要迅速做出反应。

杨承校长提出,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人的独特价值在哪里,比如审美的价值、构建情感联系的价值,青苗学校也是非常坚定地朝着真正挖掘人的核心价值这个角度去做教育的。

其次,AI的发展给孩子的未来带来的一个大的挑战是,信息会呈现指数性和爆炸性的增长,但其中有大量的信息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就变得特别重要。我国的传统教育对于教科书和标准答案的崇拜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注重“没有标准答案的教育”。这方面,IB体系基于探究的能力培养是最好的。这也是为什么青苗在北京5个校区和全国众多校区,虽然在高年级有不同的升学课程路径,但在1-8年级都采用IB体系来练能力、打基础。

最后,他认为教育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人和人的陪伴,这也是教师价值的无可替代的一部分。顺义青苗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小而精,师生关系亲近能够充分的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这个优势在今后的时代更越来越凸显价值。

人工智能的教育赋能

正如各位嘉宾所言,如今AI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正在颠覆“教”和“学”形态与关系,教育界除了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之外,还应该更进一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赋能。

雷冬冬校长表示,从教育的职能角度看,教育有两个重要的职能,一是筛选人,二是培养人。在培养人方面,又有“教书”和“育人”两个层面。人工智能今后可以在“教书”这件事情上发挥较大的作用,比如可以提升教师的备课效率,可以给到学生们更为及时的反馈,让更多的人更便捷地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让教育变得更加的个性化。但在“育人”和“筛选人”方面,估计短期内难以有所作为。

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转换,人们通过大脑注入芯片就能获取无穷的知识,那时的教育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目前是没有答案的。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她目前是持悲观的态度,在她看来整个人类的“智慧的进步”还赶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中国有句古话“德不配位,必有殃祸”。未来可能很美好,如果人类的智慧道德的进步不能赶上科技发展的速度,等待人类的可能是一场灾难。

最后雷冬冬强调,人类所有的努力付出,应该是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的美好;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让自己终身幸福的能力。这些非常简单的话语,践行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需要不忘这个初心,特别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处处充满不确定的时代,要让学生们明白,自己的学习能力,抗挫能力,格局与远见等,才是真正能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保驾护航的护身符。

欧阳华校长认为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代,教育者只能主动地拥抱AI,将AI作为工具,提高效率,完善体制。家长也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很好地利用AI技术,有观点认为未来每个孩子可能会有1到2个智能私人家庭教师,替代父母查阅资料,将复杂的逻辑简单化,节约家长的精力。

AI仍然是新生事物,怎么很好地将其应用到教育示范里面,仍在探索中。北京市海嘉学校的老师们自发组织AI发展委员会,共同探讨这一问题。AI节省了教师查阅资料的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需要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上来,探索AI在教学中的边界。

在对学校和机构的管理赋能方面,AI会对过程的管理、程序的梳理、质量的监控等提供一些帮助。整体而言对于教育的赋能一定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它推动着人类、推动着教育工作者不断前行,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培养孩子,让孩子们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对此,贾莉莉校长则更加细化地给出了AI赋能教育的可能。她提出,国际化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境来运用人工智能,整合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做一些取舍,要有舍才能有得。

正如要想让ChatGPT给你所需要的最优答案,就需要使用者善于抛出好问题。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要具备充分甄别所得到答案,不断提出探究问题、并提炼出更高阶的思维。所以对于老师的挑战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提好问题,让ChatGPT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杨承校长透过AI的本质给出教育者建议,他指出AI核心的价值还是快速获取信息的工具属性,因此教育要做的是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底层逻辑,但是并不是要追逐某个具体的工具。在AI工具的使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出问题,ChatGPT问世后产生了一个非常火的职业就是专门向ChatGPT提问的工程师。这对提问者的要求就是是否已经对想要的东西的本质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这方面能力及底层的基础知识的构建,是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更需要去掌握的。

此外,杨承校长提示大家可能还没有关注到的是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理解人脑和人的学习的借鉴意义。人工智能过去几年最大的进展是从视觉识别这种要求用大量的相关信息去训练专用模型的技术,转变到今天ChatGPT这种使用大量通用信息的大语言模型之后,只需要少量的专门信息就可以训练出高准确度的模型。这其实可能也是人脑学习、理解世界的方法。我们需要积极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早期孩子的培养中,是否也可以去引入相关的概念、做法,去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在早期更有效地获得学习,同时能够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机械重复的一些训练。青苗学校是从幼儿园、小学起家并在早期教育上有很多的积淀,我们也会将AI底层的这些方法论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探索中。

最后,论坛主持人雷蕾总结认为,AI时代已扑面而来,当更多人工工作可以被AI替代,新技术逐步渗透到日常的教和学当中,教育从业者需要和家长孩子一起,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在未来人才的培养上重点关注独立思考、逻辑表达、信息甄别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让人工智能更好的为教育赋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