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新京报

关注

如何培育具有“教育家精神”的特殊教育老师?数字在赋能特殊教育领域有哪些探索?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要如何推进改革?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以“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使命 共创面向未来的特殊教育”为主题的2024年北京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召开,来自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交流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特教发展

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

记者从会上获悉,北京已深入落实三期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以“适宜融合”为目标,以“优保障、强资源、重师资、促共享”为实践路径,形成了富有首都特色的高质量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实现“零拒绝,全覆盖”。同时,北京率先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北京联合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面向残疾人招生的硕士点,填补了我国残疾人研究生层次教育空白。

与此同时,北京率先建立并不断完善四级特教教研格局,深入推进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场景的应用,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针对北京特殊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建议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要加快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别要在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上探索北京经验。同时全面深化融合发展,要加强普特融合,职特融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数字化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还要健全完善保障机制,要落实特教特办,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专业支持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因材施教、协同多方力量构建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中国残联第八届主席团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程凯提到,要树立“平等、融合、共享”为核心的新时代残疾人观,着力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人,真正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段拓展全链条,加快从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实现十五年一贯制,拓展残疾人终身教育通道。育人方式个性化,构建现代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为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不断支持保障体系化,尽快将特殊教育立法研究提上议事日程,完善与残疾人口变化相适应的特殊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技术加持

数字技术为特殊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12月3日9点,北京市盲人学校启明楼423教室响起具有浓浓喜庆氛围的音乐,该校四名职高一年级学生正在英语教师张天羽的带领下,进行主题学习。在当天的英语课上,张天羽在课堂上,熟练使用了各种数字资源比如音频资源丰富的课件;使用AI工具让学生复习英文对话等。

北京市盲人学校校长陈彦舟提到,学校不断丰富数字教学场景,探索传统教学与数字教学融合新模式,用好融合教育AI、智能助盲帽、智慧家居设备等新技术新设施,为学生打开全新的数字生活、数字学习之窗。未来,还要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将“数理化触觉图形”等更多数字资源融合学科教育,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当天的“数字赋能特殊教育”分论坛上,北京多所学校也分享了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帮助特殊儿童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尚省三分享了该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该校采用“基础性课程+个性化课程”的方式,开设动作、沟通等康复训练课程及创意搭建、AI绘画、智能家居体验、机器人编程、VR体验、3D打印等走班制拓展类课程,积极构建以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获得为目标的支持体系,满足了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需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校长王学武分享了该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关注特殊需要学生各方面需求的经验。他提到,在学业上,可以根据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利用智能备课平台整合资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王学武表示,学校持续深入开展了人工智能在融合课堂质量分析与改进方面的研究,着重关注特殊需要学生个性化作业、练习等资源的建设以及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问题,通过综合措施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

在专家点评环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张树东表示,智慧教育需要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共同参与,才能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与此同时,张树东提到,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的过程中,用户的信息安全是需要额外关注的内容,在各种数据十分容易获得的现在,特殊学生几乎变成了“透明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数据有助于给特殊学生提供精准化的个别服务,但部分特殊类型的儿童很敏感,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被很多人知晓。此外,张树东还提到,在评价各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对特殊学生的支持效果时,学业、认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技术还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其他能力。

特教教师

搭建研修和资源平台为特教教师提供支持

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在当天的专家报告及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就特殊教育的师资建设建言。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王雁以《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大力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分享。王雁提到,特教师资是保障特殊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关键,是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直接的保障,也是实现特殊教育“强质量”“推融合”“扩普惠”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石。

王雁表示,应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位特教教师的职业追求并内化弥散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育人场景之中,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系统化、结构化的教育资源,渗透、镌刻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但同时,王雁也表示,“教育家精神”非自然产生,既需要政策上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为教师涵养“教育家精神”提供肥沃的土壤与和谐的生态,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加强特教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社会支持。

北京特殊教育领域师资培养情况如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介绍,目前北京已建立了五支和特殊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第一支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都是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多是综合型、复合型教师,既懂教育教学,也懂康复方面的知识。”第二支队伍是各区特殊教育中心的巡回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会按片区到普通学校去,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第三支队伍就是市区两级教研员,“既懂教学,也懂孩子。”第四支队伍是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师,“北京全市现在已经建设了大概500间资源教室,每个都配备了资源教师。”第五支队伍是送教上门教师,“为无法到校学习的重度残疾学生提供服务,特教老师每周带着教学方案去学生家里。”

与此同时,面对特殊教育师资紧缺的现实困境,北京市教委在今年六月正式启动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引领启航工程”,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引领首都特教发展的优秀校长队伍,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北京还利用专题研修等平台,为普通学校教师、教研员等群体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北京还搭建了特殊教育资源平台,在线上为老师们提供指导和支持。“比如老师们遇到一个难题,孤独症孩子有情绪问题、自己自控不好,我们平台上其实有案例可以提供支撑。”孙颖表示,为了给教师更多的支持,北京还搭建了研修平台,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阔老师的视野。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