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送外卖 学者就该有股“笨拙”劲儿
■ 视点
近日,一则“博导‘没苦硬吃’,全程戴隔音耳塞送外卖”的消息,引发关注。
据浙江大学官方微信消息,为了解“无声骑手”的真实工作状态,浙大博士生导师袁哲申请了骑手资格,戴上隔音耳塞,规定自己在整个送餐过程中不说一句话,以体验“无声骑手”的工作状态。在实践中,袁哲真切感受到了沟通障碍带来的不便,但也感受到了“无声骑手”们工作的专心和认真。
在一般人印象中,高校教授的生活似乎总是与象牙塔联系在一起,更专注于学术研究。但袁哲的做法,无疑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这项针对听障骑手的研究,也让这个特殊群体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学术研究当然需要大量的数据与理论支撑,研究者“亲力亲为”也该是学术研究的“必要手段”。作为博士生导师,袁哲选择这种“没苦硬吃”的调研方法,看似有股子“笨拙”劲儿,却展现了学术研究该有的执着。正因如此,学者的学术研究才能够更好地贴近社会现实,发现问题、开出药方,真正学以致用。
在舆论场上,袁哲这番做法被戏称为“没苦硬吃”。这样的调侃背后,其实也包含着公众对学术研究的更多期待——以更有温度的方式,融入现实,获取更多第一手资料,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公共决策提供参考。个中深意理当被看见。
相比身体健全者,“无声骑手”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无疑更加困难。博导这番“仿真实验”,也为社会公众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日常处境、增进互相理解,提供了窗口。
前两年,“人社局副处长体验当外卖员,12小时只赚了41块”一事也曾引发关注,让公众看到了公共管理层面对外卖骑手这一群体的理解与关照。
就此去看,无论公共决策,还是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人员都该深入一线,以了解最为真实的场景和问题为基准。如此,方能让公共政策更具针对性,也让走出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更接地气。
□苏士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