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课晚上“搬牛” 高校传统亦是学生记忆
■ 视点
大学生白天上课晚上“搬牛”?据报道,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因“随机刷新两头‘牛’”,引发了热议。
据悉,川农大的大学生们经常将学校的几头雕塑牛搬来搬去,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都能够看见它们的身影。1月11日,川农大宣传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没事就去“搬牛”,已经成为学校传统。
对川农大的学生而言,这绝非仅仅是多了份课余时间的消遣,更多了独属川农大学子的共同记忆。看似有些随意的举动,会为每个人身上打上更明显的高校印记,也大大增加了大学凝聚力和校友身份认同感。
据报道,这组雕塑牛,是2006年四川农业大学百年校庆时,著名雕塑家陈萧汀设计的校园景观5头“拓荒牛”,并将其摆放在雅安校区。由于这些雕塑没有固定,过了没多久,就有同学悄悄将牛搬动,创意摆放出不同造型。
“搬牛”,或许从一开始,只是几个学生的“冲动之举”,但其近20年延续下来,从一件有意思的趣味活动成为学校的传统特色,这其中无疑离不开学校的包容、鼓励。这也正是大学生所需要的。
大学期间处于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时期,活泼好动、点子多、有想法,正是大学生身上的特点。如何把这种富有青春韵律的活力发掘出来,为大学生们提供发挥想象力、开展集体活动的舞台,考验着大学治理的智慧。
近几年,一些国内高校也在通过各种方式丰富校园生活。类似校园寻宝大赛、“一院一品”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建等,在一些学校也办得风生水起。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构成参差不齐的高校治理版图,成为高校打造自身特色化之路的有机构成。
由此而言,川农大学生的“搬牛”成为传统的过程,也是学生与高校一次美好的双向互动。学校乐意为学生的“冲动”创造条件,学生每次“搬牛”,都能见证自己创意的实现,这小小的成就感,为高校校园绘就出颇为动人的风景。
事实上,对类似“搬牛”的校园创意不妨多一些,也多给一些学生去玩一玩的自由,说不定就能创造更多高校的“独家记忆”。□流水(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