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中学化” “圈养”教育怎么破?

新京报
■ 视点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
大学管理“中学化”,表面原因是教师所说的学生自律性、责任心缺乏,而更深层次原因,则是大学与中学一样,正日益成为“无限责任主体”。为避免担责,学校也就无奈采取和中学类似的“圈养”管理方式。
避免大学“中学化”,给大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探索空间,必须明确大学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不该承担的,大学就不用承担,如此也才能让大学有办学自主权。
高校之所以要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是因为近年来,有的学生因学业问题被退学,家长就质疑学校平时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而一些大学控制学生出校门,也是因为一旦学生外出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就面临被问责的压力。
但这种管理方式,效果并不佳。因为,大学的学习最终要靠学生自觉、自律,即便有家长参与、督促,也是鞭长莫及。而且,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双休日、节假日离开校园,出去旅游、聚会,也都是其自主权利。
大学采取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主要意图是向家长表明,学校该做的都做了,学生再出问题,就是学生自己的责任。
所以,学校教育的“圈养”管理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治理关键有二。一是,必须明确学校应该承担的教育、管理职责,而不能无限扩大。二是,要把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与自我规划能力培养,作为对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贯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学生一直被“圈养”管理,就会成为长不大的孩子,更遑论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各司其职,打破“圈养”教育与管理,给学生自主发展留足空间。毕竟,所有学生都将离开校园,走进社会。
□熊丙奇(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