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不容咨询机构挖坑

北京晚报
辛音
“不辅导就落后”“考得好不如报得巧”“一对一定制服务”……高考分数甫一揭晓,网络平台涌现大量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据法治日报报道,部分标榜精准服务的机构收费动辄成千上万元,却充斥着虚假宣传、服务外包、推卸责任等问题。一旦志愿填报失误,考生往往面临退款难、维权难等困境。
志愿填报,报的是大学学习的方向,填的是职业生涯的规划。为帮孩子寻求最优解,许多家长煞费苦心,或是钻研城市最新人才政策,或是“考古”往年录取数据。但信息壁垒的客观存在、录取结果的不确定性,让不少家庭将希望寄托在“内部数据支撑、专业团队运作”的服务机构上。遗憾的是,部分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将关乎考生前途的抉择拿来牟取暴利。根据学生的消费体验,号称“内部数据支撑”的结论,在网上搜搜就能找到,所谓专业运作团队,核心成员竟来自外包企业。有的服务机构业余到连“无口语合格证能否报小语种”都不清楚,诸如让学生自行在报考书上划出“沾边”学校、删减所选学校数量等迷惑操作,更是将草台班子的本质暴露无遗。
流于空泛的建议、充满误导的辅导,直接损害考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教辅机构信口开河、敷衍塞责,不仅浪费考生家庭的经济成本、加重报考者心理负担,还可能让本应踏入理想院校的学子留下难以弥补的人生遗憾。据报道,考生一旦发现结果偏离预期,个别机构又会搬出声明“不能退款”的合同推诿搪塞。种种混乱操作,严重破坏教育咨询行业的诚信根基,扰乱消费市场经营秩序,连带正规咨询机构的口碑一同受损。长此以往,既会加深考生家庭对升学咨询的焦虑,也会让本应助力考生报考的教育服务生态恶化。
志愿填报关乎个人前途,人生大事岂容机构蒙事?监管部门应明确服务标准、提高审核门槛,为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立规矩,对惯于话术包装、数据造假的报考咨询服务机构实施应有处罚。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提供更多公益性的志愿填报辅导服务,通过提升信息透明度,帮助考生与家长填平信息差。今年高考季,北京推出专家进校园组团培训教师、线上一对一咨询、升级“高考志愿推荐”平台等举措,获得不少点赞。上线官方背书的专业解析服务,无疑是遏制市面高价咨询乱象、助力考生填好志愿的良方。理性的报考心态、规范的市场环境、严厉的监管举措、专业的填报服务,都是助力考生做出理想选择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要把宝全部押在填报机构上。更何况,高考并非丈量人生的唯一标尺,志愿填报最优解绝非决定命运的单行道。在结合校方等专业辅导服务的基础上,考生只要遵循内心、坚定理想,在人生马拉松跑道上,总会有撞线时的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