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幼有所托”需要多方搭把手

北京日报

关注

关末

为婴幼儿提供家门口多形式普惠托育服务,推进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推动用人单位办托……近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相关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

“幼有所托”承载着社会期盼。长期以来,“3岁入园”一直被很多家长视为“松口气”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的“小小孩”由谁看顾却同样是道难题。特别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工作与看娃着实难以平衡,如果家里老人不能帮忙,就得花费不少钱请保姆带娃。这个意义上,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意见,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值得点赞。

近年来,从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管理规范,到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在政策引导下,我国托育服务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过,“想托没处托”的问题虽有所缓解,但“有托不敢托”的现象仍然明显,托位总体供给不足的同时,现有托位还出现了部分空置情况。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希望能够将孩子送往“居住点普惠托育点”。而从现实来看,市场上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占比较低,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家长又对民办托育机构的师资力量、专业能力、费用成本持“观望态度”。此外,民办机构自身也面临成本管控难、运营难等生存困境。可见,供需不对位其实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更完善的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是社会“刚需”。对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以北京为例,积极推进家门口的托育点建设,“街道托儿所”利用社区免费场地办托,不仅接送便捷,且能实现轻资产运行;建成集托育及研发、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公立托育中心,既有全日托、半日托等多样化的托育模式,又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混龄班、乳儿班等班级设置……未来,期待相关部门继续整合多方资源,引导多元主体发展多样、可靠的托育服务。

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期待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同向而行、协力共担,一起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