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假装上班”:年轻人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新京报

关注

只要交30元,就能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上一天班。日前,据报道,一些以“假装上班”为卖点的公司在网络上火了,很多人并不上班,却愿意在这里表演上班,这种新奇的商业模式引发了公众关注。

据经营者透露,来“假装上班”的,有居家办公感到压抑者、有想来体验的自媒体博主、有创业者,也有暂时遇到职场困境的人。总之,可谓形形色色,怀抱各类目的的都有。

很多人或许曾把“假装上班”视为一种“伪装”——掩饰自己尚在找工作的事实。但从受访者的情况看,似乎并不全是这种状况,很多人渴望的其实是一种职场感,一种人与人的连接,一种“正经工作”的生活状态。

可见,这种“假装上班”,很多时候像是职场形态变化的一种过渡。在自由职业崛起的时代,一些新产生的工作形态,理论上足够灵活,已经并不需要一个“工位”。但是传统职场那种紧密的联结、专注的氛围,依然令人留恋,由此才出现了这种现象:他们在“传统”的职场,做着“新颖”的工作。

但这些,与其说是假装上班,毋宁说是一种认真生活——他们用一杯咖啡的价格,换取一整天的紧凑感;用自我设置的打卡,让身体记住早起的意义;用朝他人点头和微笑,把自己从孤立的角落带回到人群之中。总之,人们用这样一种形式,让自己重新回到某种“秩序”之中,给自己充充电。

而对“假装上班”这种业务模式来说,能否行之长远也值得观察。比如据报道,当前不少“假装上班”还是基于闲置办公空间的共享模式,收费低、利润薄,或许难以维持可持续运营。一旦新鲜感褪去,如何长期运营就成了一个问题。

归根到底,“假装上班”既是年轻人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也是共享经济在职场领域的探索。它能提供节奏与氛围,让人在灵活的工作形态、不确定的职业阶段中依然保持向上的姿态,进而成为当下年轻人主动创造生活价值的一种探索性表达。□江城(媒体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