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大学生“卷实习”莫滑向盲目的“军备竞赛”

新京报

关注

“我是大一学生,目前简历上有3个行业的3段实习经历”“大一,全班30个人一半去实习了”……据报道,在多个网络平台“卷实习”成了热门话题。此前,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的问卷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有过至少一次实习经历,17.42%的受访者拥有3次及以上实习经历。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桥梁,其重要性对大学生不言而喻。传统上,实习多安排在学业尾声。然而,当下大学生实习呈现出明显的低年级化趋势。不少大一、大二学生迫于就业焦虑或盲目跟风,过早、过密地投入实习,将本应用于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思辨能力的黄金学习时光,过多耗费在重复性、基础性的岗位实践上,可谓本末倒置。

大学生过早过度“卷实习”,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其一,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存在脱节,直接加剧了学生的实习焦虑。其二,“学历通胀”加剧,用人单位招聘时愈发看重求职者的实习经历。其三,企业追求用工低成本,刻意扩大实习生规模,提供低薪甚至无薪岗位,将实习生视为廉价替代劳动力。

“卷实习”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此举不但冲击学业根基,也可能导致认知的偏差,让部分学生过度迷信实习经历价值,忽视系统性知识的内化。而且,容易助长年轻一代功利心态,让其将职业选择简化为履历竞赛,而非基于兴趣与长远规划的理性决策。

防止过早过度实习动摇学业地基,需要合力校准失衡的天平。高校应扭转重知识轻能力的惯性,既要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紧密对接产业前沿;更要构建贯穿学制的阶梯式职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实习路径,避免盲目低效的“经历囤积”。

企业应设计真正赋能成长的实习项目,保障学生接触核心业务的机会。监管部门要扎紧制度栅栏,严肃惩处企业滥用实习劳动力的行为。大学生亦应保持以学业为重的理性,筑牢专业知识的地基。须知,实习不能以牺牲系统学习为代价,更不可异化为焦虑驱动的“军备竞赛”。

□张智全(法律工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