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橄榄树学校吴泽栋:国际教育需适配学生,更要兼顾学术与素养
新浪教育
近年来,随着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及新兴产业的聚集,高端国际教育需求持续旺盛。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子女能接受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根基的教育,为未来留学深造奠定坚实基础。然而,面对办学背景各异、课程体系多样的国际学校,如何做出最适合的选择已成为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
为助力杭州家庭做好国际教育规划,10月18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5国际教育秋冬择校巡展·杭州站”如期举行。活动吸引了杭州本地老牌国际化学校、新锐学校以及诸多上海优质学校参与,充分满足了杭州家庭对国际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搭建起家长与学校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杭州橄榄树学校常务副校长吴泽栋出席本次展会并进行了主题为《浅谈国际教育的道与术》的精彩分享,以下为演讲实录:
吴泽栋(杭州橄榄树学校常务副校长):
各位家长好!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今天再次来到这里与大家做简短分享。首先简单自我介绍:我来自杭州橄榄树学校,学校成立于 2017 年,至今已有 8 年办学历史,算是杭州地区较早创办的民办国际化学校之一。
目前学校共有 1400 名学生,覆盖小学至高中(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已培养出 5 届毕业生。每次上台分享前,我在台下听其他学校介绍时,总会有一个感受,每所学校听起来都很优秀。站在家长的角度,我完全理解这种不知如何选择的困惑,很多家长可能会去问认识的朋友,毕竟杭州城市不大,大概率能问到有孩子在目标学校就读的人。
所以今天,我不想过多介绍学校本身,而是想抓紧时间给家长们科普一些国际教育相关的内容,分享一些理念性的观点,不同学校在理念上会有细微差异,这些或许能帮大家更好地判断。
我给今天的分享取了个题目叫《浅谈国际教育的道与术》。取这个题目,是因为当下国际化教育作为与中高考不同的路径,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学校有很好的理念,比如 “全人教育”“培养素养与思维”“拓展格局”,但在实践中,有些学校逐渐放松了对学术的严苛要求,甚至觉得不需要分数,最终导致学生申请时学术成绩未达预期;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开设国际课程,却因过度迎合家长对 “分数”“录取结果” 的关注,把国际教育变成了 另一种模式的“中高考”。
这类情况在全国都能看到,我并非评判这两种模式的好坏,只是觉得这些极端并非我们追求的目标。我的理解是,国际教育需要 “融合”,即便做中高考的校长,也有很好的教育理念,但受限于中高考的考核需求,很多理念难以落地;而我们这类国际化学校,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理念与学术的结合。
这里要纠正一个常见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重点高中,才走国际化路线。事实上,国际高中的主流课程(A-Level、IB、IGCSE),在其本土国家(英国、美国、欧洲等)都是顶尖学生学习的课程,属于大学预备课程,难度接近大一水平,需要学生投入三年时间认真攻读,并非成绩不好换条路就能轻松走通。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扎实的学术基础,并且认为 “全人教育、素质教育” 都必须建立在学术基础之上,如果学生学习态度懒散、对学业无所谓,很难培养出所谓的 “世界精英”。基于此,我们想做的是 “平衡”:既不搞纯粹的 “快乐教育”,也不做唯分数论的 “升学工厂”,而是追求 “素养与学术的兼顾”。
我自己毕业于杭州外国语学校,回想初高中六年,杭外重视学术,但不单纯以分数论优劣。这让我坚信平衡路线是可行的,很多家长觉得 “教育要么重素质、要么重应试”,而我们想做 “中间状态” 的学校。
为实现这种平衡,我们学校借助科技提升管理效率。以录取结果为例,近三年我们平均 40% 的学生能录取英国前五名校,80% 以上的学生进入美国前 40 学校,80% 的学生考入英国顶尖的伦敦艺术大学,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录取香港、加拿大的高校。
这里有个细节想和家长分享:我们会在学校公众号(“杭州橄榄树国际”)上公示每一届每个学生的最终录取院校,而大部分学校不会这么做。我鼓励更多学校公开真实录取情况,因为家长不仅需要知道 “最好的学生去了哪里”,更需要了解 “中位数学生、底部学生的去向”,只有清楚孩子在学校可能处于的层次,才能做出更合适的选择。目前行业内存在 “不放真实数据、甚至虚报数据” 的风气,希望家长能多关注 “真实情况”,而非只听学校宣传的个别录取案例。
一、学校的核心差异化特色
- 小学阶段:以体育为核心,夯实身体素养
我们认为,小学阶段最该打下的基础是 “身体素养”—— 从大学和职场回望,身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学习状态、工作效率,很多高中生因身体素质差,频繁生病请假,甚至高三申请时出现健康问题,这些都源于小学阶段的身体基础薄弱。
因此,体育课是我们小学的最大特色:除了基础体能训练,还会组织班级间、年级间的体育比赛。学生在竞技中能学会合作、迁就他人、领导他人,还能培养韧性与抗挫折能力,这些品质对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我们的课程正好契合这一趋势。
此外,小学阶段还开设超学科课程(UOI),并安排大量英语课(一周 9 节),为后续国际课程学习打基础。
- 初中阶段:多尝试,明确自我定位
初中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 “了解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现在很多学生每天只接触语数外等学科,刷题、考试,却从未思考过自己的兴趣方向。而高中阶段需要学生在 1-2 个领域深入投入,形成 “远超同龄人的优势”,才能在大学申请中脱颖而出 —— 要实现这一点,初中阶段的 “多尝试” 至关重要。
我们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参与大量课外活动:无论是机器人、手工制作,还是文学创作、媒体设计,只要学生有兴趣,都能去尝试。职业测试、专业测试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远不如 “亲身实践” 来得真实 —— 只有通过尝试,学生才能找到真正的兴趣点,形成独特的个人特色,这对大学申请非常关键。
- 小初高一体化衔接,高中阶段充分 “留白”
我们学校实现了 “小初高紧密衔接”:6 年级归初中部管理,9 年级提前接触高中课程;80% 以上的小学生选择直升初中,90% 以上的初中生直升高中,确保培养体系的连贯性。
高中阶段的核心特色是 “充分留白”:每天下午 3 点 40 分到 6 点 10 分(晚自习前),是学生的社团活动时间,这段时间处于 “弱监管” 状态。如果孩子完全没有自律意识,甚至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可能不适合我们学校 —— 因为我们认为 “把学生的时间完全管死、安排满”,会让他们变得同质化,而我们需要 “不一样的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投入,而非局限于学校规定的方向。
这种 “留白” 模式,让有想法的学生能脱颖而出 —— 就像我当年在杭外,学校也给了很多自主时间,最终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校友。
二、课程体系:适配不同类型学生
我们是杭州地区少数同时开设 AP、A-Level 课程的学校,今年 9 月还新增了香港高中课程(DSE)。很多家长认为 “AP 对应美国、A-Level 对应英国、DSE 对应香港”,其实这是误区 —— 三种课程均可申请全球各国的高校,核心区别在于 “适配的学生类型不同”:
- AP 课程:适合 “热情主动、擅长活动、平时作业表现好” 的学生,应试能力无需特别突出,整体更注重 “均衡发展”,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较多课外活动。
- A-Level 课程:适合 “偏科” 的学生(比如文科好、理科弱),或 “应试能力强” 的学生(平时表现一般,考前突击能取得好成绩),对课外活动的要求相对较低。
- DSE 课程:融合了中国高考与 A-Level 的特点,语数英三门主课非常重要(类似高考),英语更偏向 “应试型”,注重语法,选修课只需选 2 门,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合 “语数英基础好” 的学生。此外,DSE 采用 “高考式节奏”—— 高一高二学完课程,高三全年复习,且考试有两次机会。
我们还开设了两个特色班型:
- A-Level 理工强基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重点班”,而是课程难度更高 —— 开设更多 A-Level 课程,数学、物理的教学进度和难度会加快,适合对理工科有浓厚兴趣、基础扎实的学生。
- AP 树藤班:高一阶段,当其他学生修 2-3 门 AP 时,这个班的学生最少修 5 门,最多修 6 门,高二高三可修大量大学学分,适合入学成绩较好(需 托福90 分以上或雅思6.5分以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这两个班型没有 “好坏之分”,关键看是否适配孩子的能力与兴趣。
最后分享一下开放日安排:10 月 25 日举办小学、初中第一场开放日,11 月 6 日举办高中第一场开放日开放日。我们的开放日会安排学部校长做详细分享,比如小学、初中家长关心的 “国际课程与公办课程的区别”,我们的老师会逐科解释 “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理念差异”;高中开放日则会安排入学评估,帮助学校和家长找到 “彼此适合” 的匹配。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若各位家长有其他问题,欢迎到我们的展台详细沟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