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 以爱与尊重赋能孩子全面成长

新浪教育

关注

在人工智能浪潮深刻重塑社会与人才需求的今天,北京国际化教育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与基因重构”的关键转型。面对AI带来的知识平权与职业变革,家长们的择校焦点已从单纯的课程选择、升学结果,转向如何培养孩子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等AI难以替代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北京的众多公办国际部、民办国际化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并立发展,课程体系日趋多元。如何在纷繁的选择中,精准匹配孩子的独特天赋与未来发展方向,成为众多家庭亟待破解的核心难题。

为帮助京城家庭科学规划国际教育路径,10月25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5国际教育秋冬择校巡展·北京站成功举办。活动汇聚北京多所优质国际化学校,覆盖幼儿园至高中全学段,同时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通过新浪微博同步直播,让无法到场的家庭也能“云端”了解各校特色,充分满足不同家庭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其中,北京市海嘉学校校长欧阳华出席了本次展会并进行了主题为《当“校长模式”遇到“妈妈模式”,在一千个孩子和四个孩子中寻找教育真谛》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干货:

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与海嘉学校校长,欧阳华女士结合自身育儿经验与多年办学实践,围绕 “教育回归本质” 这一核心,从认知、案例、方法三个维度,梳理出适配孩子成长的教育逻辑与落地路径,为更多国际教育家长提供了兼具温度与实用性的参考。

在 AI 时代的教育浪潮中,家长很容易陷入盲目跟风的焦虑,却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事实上,教育的本质千百年来从未改变,核心是培养鲜活的个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最终实现生命的尊严、价值感与归属感。

这一认知与梁启超、曾国藩两位近代教育典范的理念高度契合,梁启超倡导趣味主义,认为一生崇尚趣味,若生活无趣味,便如入牢笼,注重通过情感链接与人格熏陶培养子女,即便子女成年后仍以 “亲爱的宝贝” 相称,通过书信传递关爱;曾国藩则以家书为载体,将人格培养置于首位,追求“健全的人”的培养,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实现家族人才持续涌现。二位教育典范的共同启示在于,教育需以情感链接为基础,接纳孩子的差异,赋能其独特优势,而非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孩子。

从实践案例来看,家庭与学校的双向赋能是实现孩子差异化成长的关键。在家庭育儿层面,欧阳校长的四个孩子成长于同一家庭、相同环境,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其培养路径印证了差异化赋能的重要性:

老大的学术表现不突出,却在运动中找到价值,因幼时家长忙碌,自主管理习惯较弱,后来通过击剑运动重建信心,斩获奖项后,将运动中的毅力迁移至学习,并主动规划高一学业,制定了目标全A;老二热爱阅读,家长便顺势引导他的阅读习惯,强化其知识积累优势;老四天生对足球感兴趣,4岁便活跃于各球场,家长也尊重其运动天赋,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发展空间;老三(女儿)情感细腻,每天会通过绘画表达对家人的爱,因此家长会注重呵护孩子的感性特质,培养共情能力。

因此,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在家庭培养中非常重要,欧阳校长对于四个孩子的家庭培养,无论工作多忙,坚持每日睡前阅读时光,多年未间断,既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深化了亲子链接;其次是营造包容的环境,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房间常容纳孩子及朋友共居,鼓励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分享;最后就是情感支持方面,面对孩子的困境,如青春期焦虑,建议以陪伴和倾听替代说教。

在学校教育实践层面,海嘉学校的工作始终围绕“人的成长”展开,形成多项可复制的经验:其一为全周期成长陪伴,有学生在海嘉度过了 16 年时光,10 年级才开始发力,通过住校沉浸式学习提升成绩,凭借极强的社交能力获得了纽大的录取,毕业后仍主动陪伴学弟学妹访校、分享经验,形成了非常珍贵的成长传承;其二是关注人格培养,海嘉的学生毕业多年后仍会感念学校,如考入范德堡大学的某学生,收到了兼职收入,第一时间想回馈学校,感恩与责任意识深植于心中;其三是家校同频,开设家长工作坊,引导家长记录孩子成长细节,通过同频共振强化教育效果;其四是教师赋能,海嘉为教师创造了幸福的工作环境,认为教师幸福才能传递幸福,教师的生命状态、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学校的教育成果也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可,核心反馈关键词有:学术氛围浓厚、老师共情力强、充满人情味与幸福感,而这种学术氛围并非源于分数压迫,而是当孩子生命状态舒展、心情愉悦时,学习会自然成为顺带成果,与成长齐头并进。

每个孩子都会面临成长困境,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突破。从欧阳校长的亲身经验来看,老大因幼时习惯培养不足,高中阶段学习面临挑战,通过击剑运动找到成就感,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复制成就感,将运动中的坚持迁移至学习,由缺乏动力变为主动规划;海嘉考入康奈尔的学生认为,升学不是几个月的冲刺,而是十几年的持续准备,学校通过 14 年的全周期培养,夯实其学术与综合能力,最终实现顶尖院校录取;还有学生在中学阶段曾让家长焦虑,但学校通过个性化指导、学分体系衔接,帮助其稳步提升,最终考入普林斯顿、约翰·霍普金斯等顶尖院校,且在大学中能将高中所学转化为学分,体现教育的长期价值。

这些案例背后的核心方法论包括三点:一是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挖掘其独特优势,如运动、社交、阅读等,在该领域让孩子建立成就感,再逐步迁移至其他方面;二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承认孩子的正态分布:10% 优秀、15% 高于预期、15% 低于预期,不对孩子设绝对标准,而是将资源聚焦于其感兴趣、有天赋的领域;三是赋予孩子多一些仪式感,重视孩子各个阶段的毕业典礼等成长节点,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看见,强化生命尊严感。

最后,针对家长群体,欧阳校长提出两点核心时间建议:第一,以不着急的心养富足的心,教育是长期主义的事业,需享受为人父母的过程,所有陪伴与关系都是为孩子的未来储能,不必急于求成。第二,实现从父母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变,一方面要发挥典范作用,意识到自身言行会被孩子模仿,需以教育者的自觉规范行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问题解决方式;另一方面要学会反思,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或成长问题,回顾自身成长经历,以理解、包容替代指责,让建议更易被接受。

至此,新浪&微博2025国际教育秋冬季择校巡展·北京站活动圆满结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