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融合和创新——杭州狄邦文理学校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青年领袖

新浪教育

关注

10月18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5国际教育秋冬择校巡展·杭州站”如期举行。活动吸引了杭州本地老牌国际化学校、新锐学校以及诸多上海优质学校参与,充分满足了杭州家庭对国际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搭建起家长与学校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杭州狄邦文理学校巅峰项目负责人李立介绍了学校的日程规划和培养目标!

对狄邦文理的每一位学子来说,学业规划是贯穿校园生活的核心主线,而这条主线从白天早 8 点至下午 3 点半的常规课程时段便已清晰展开。在这一天 8 至 9 节课的紧凑安排里,我们并非简单罗列课程,而是会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与升学目标,细致规划 IGCSE 与 A-Level 课程的修习数量、核心科目组合,甚至提前梳理未来支撑大学申请的成绩方向,让每一堂课都朝着明确的成长目标迈进。

当常规课程结束,下午 3 点半至 6 点的延展课程时段,便成了学生们探索兴趣、补充能力的 “快乐时区”。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既有教师结合专业优势发起的学术社团,也有学生依据兴趣组建的自主组织,从严谨的学科探究到活力满满的体育活动,从放松身心的瑜伽、冥想,到锻炼动手能力的羊毛毡制作,甚至连击剑这样的特色项目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更重要的是,大学申请中不可或缺的标化考试准备 —— 比如托福、雅思、SAT 的培训,以及能为申请加分的特长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探索,也都巧妙融入这个时段,让学生在享受兴趣的同时,不知不觉为升学积累竞争力,实现成长与升学需求的无缝衔接。

而在课程与活动之外,贯穿学生在校每一刻的,是我们以德育为核心的全时段管理体系。这种管理并非局限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次活动,而是通过学院制、导师制、寄宿制三个维度,为学生构建起无处不在的归属感与成长支持。刚入学时,每个学生都会像《哈利·波特》里的情节一样,随机加入一个学院,这个学院会成为他们在校的 “精神共同体”—— 拼词比赛、彩虹跑、学院音乐会等各类活动,都以学院为单位展开,学生在为集体荣誉奋斗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协作与担当。进入双语部或高中部后,每个班级还会配备两名专属导师,可能是熟悉国内教育体系的中方导师,也可能是具备国际视野的英方导师,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更会从早到晚跟进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变化,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 “成长伙伴”。

寄宿制则进一步打破了学段的限制,不仅高中部学生可选择寄宿,就连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也能在这里体验集体生活。宿舍并非简单的居住空间,而是以 “家庭” 为单位搭建的小集体,每个 “家庭” 都有一位寄宿导师,负责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更会在日常相处中渗透德育教育。无论是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延展时段的兴趣探索,还是回到宿舍后的休闲交流,学生总能在每个空间、每个时间段找到对应的引导者,这种如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被关注,更是被用心滋养,最终实现学习、生活与成长的同步进阶。

2025 年的录取结果,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生动印证。作为已有 5 年毕业生数据的学校,我们用 “百花齐放” 来形容今年的录取情况 —— 这不仅是成绩的展示,更是想告诉正在考虑转轨国际赛道的家长与学生:选择国际教育,不应只盯着 “能进哪所大学”,更要关注 “如何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如果说高考体系像一条笔直的单行道,所有人都朝着 “高考” 这一个终点奔跑;那么国际赛道更像是一场充满可能的攀山之旅,路径不止一条,有人快有人慢,即便放慢脚步欣赏沿途风景,也不会影响最终抵达顶峰。从我们的录取数据能看到,几乎每个学生手中都握着 4 至 5 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未来专业的期待、对生活环境的偏好,从容做出选择 —— 这种灵活性与容错空间,正是国际教育的魅力所在,它让孩子的未来不再被一场考试定义,而是有更多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尤其是我负责的 “点计划”,今年更是收获满满,学生们成功拿到了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多个热门申请方向顶尖大学的录取,每一份 Offer 背后,都是学生与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份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们为 9 至 12 年级(A-Level 课程阶段)学子设计的四维培养体系。这四个维度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学生从基础学习到大学申请的完整成长链:第一维度是学术核心,包括基础学科课程与学科之外的拓展探索,确保学生既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有展现特长的空间;第二维度是标化考试,托福、雅思、SAT 等考试虽然不针对某一学科,却是大学申请的必备条件,我们会全程提供系统支持;第三维度是综合活动,将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实践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打造独特的个人竞争力;第四维度是升学规划,以理想大学为目标,将前三个维度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申请路径。

在核心课程设计上,我们遵循 “循序渐进、分层适配” 的原则。9 至 10 年级是 IGCSE 通识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不急于让学生确定专业方向,而是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同时接触丰富的学科门类,比如语言、数学、科学、社科、艺术等,为后续选课打下基础。两年后,学生将结合自己在 IGCSE 课程中的表现、个人兴趣,以及学科老师的专业评估来选择 A-Level 科目 —— 即便是那些 6 至 9 门课程都能拿到 A 或 A 星的 “全能型” 学生,老师也会通过课堂互动、课后交流,帮他们发现真正有潜力的优势学科。这个过程中,升学指导老师会提供专业建议,家长的职业经验、社会见解,以及学生对未来发展国家的考量,也会成为重要参考,确保选课既符合学生兴趣,又能匹配未来升学需求。到了 11 至 12 年级,学生就会围绕确定的专业方向,选择 3 至 5 门核心 A-Level 课程,通过最终的大考成绩完成大学申请,整个过程层层递进,避免盲目选课带来的风险。

学科拓展则是我们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环节。我们不主张 “为了竞赛而竞赛”,而是希望通过竞赛、科研等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学科的深度魅力。比如我校的 IGCSE 经济老师,在 9 年级学生刚接触经济课程、还未完成学习和考试的春季学期,就挑选了 8 位语言能力强、对经济有悟性的学生参加学术论文比赛。最终 6 人成功入围,入围率仅十分之一,其中 1 名学生还拿到了仅次于金奖的好成绩 —— 这个成绩的意义,不仅在于荣誉,更在于学生通过准备比赛,提前阅读了大量专业文献,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即便没有获奖,也对经济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后续 A-Level 选课埋下了伏笔。我们始终认为,帮助学生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再以这个学科为核心搭建未来的专业框架,进而连接职业方向,才是学科拓展的真正目的。

标化考试方面,我们校内设有专门的英语语言中心,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入学语言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备考时间线。从基础词汇、语法巩固,到听说读写专项训练,再到模考冲刺,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确保学生在申请前能达到目标分数,不用依赖校外机构,在校园内就能完成系统的备考。

升学指导则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老师不会等到申请季才介入,而是从学生进入 9 年级开始,就逐步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和目标,将常规课程成绩与假期时间规划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梳理可参与的活动、可探索的科研方向。到了申请季,老师会指导学生撰写文书、准备面试,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制定申请策略,确保每一份申请材料都能真实展现学生的优势,提高录取成功率。

除了核心的 A-Level 课程体系,我们还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设计了多元课程选择。比如针对 8 升 9、9 升 10(初三左右)计划转轨国际课程的学生,我们开设了 1.5 年制的 IG 课程,其中包含半年的春季班。这个春季班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转轨后的 “语言难关”—— 毕竟国际课程中,英语不再是一门学科,而是所有学科的学习工具。春季班一周 45 节课中,有三分之一都围绕英语强化展开,从学术词汇到论文写作,从课堂听讲技巧到小组讨论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同时,春季班还会引导学生初步了解 IGCSE 的各个学科,尤其是经济学这类在国内初中阶段接触较少的科目,让学生在 10 年级正式选课时,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而 CCA 课程(即延展课程时段),则是学生放松身心、发展特长的 “快乐阵地”。除了学生自主组织的兴趣活动,这里还有标化考试培训、竞赛俱乐部等内容。竞赛俱乐部会由专业老师带队,针对不同学科的高含金量赛事进行指导,上一学年,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国内赛事中获奖,还在国际比赛中拿到了 “全球第一” 的好成绩 —— 这不是简单的金银奖,而是该项目的全球最高分,足以证明学生的实力。无论是理工科学生参与的科创竞赛,还是人文社科学生关注的辩论、写作比赛,都能在这里找到专业的指导和同伴的支持。

过去五年,我们的升学成果始终保持 “百花齐放” 的态势,学生们不仅拿到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录取通知书,部分优秀学生还获得了大学提供的奖学金。为了鼓励更多优秀学子,我们学校也设立了高中部奖学金,只要学生成绩优异、潜力突出,报考时都可以申请,这既是对学生过往努力的认可,也是对他们未来成长的期许。

最后,我们想诚挚邀请各位家长和同学,参加 10 月 25 日(下周六)的学校开放日。亲自走进校园,看看我们的教学环境,体验一节生动的国际课程,和老师、学生面对面交流,更直观地感受狄邦文理的教育氛围。我们相信,只有亲身感受,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期待在开放日与大家相见,一起为孩子的未来规划出更清晰的方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