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智启思维,贯通英才——新府学举行2025中小学创新数学教育论坛

新浪教育

关注

2025 年 11 月 16 日,以 “智启思维,贯通英才” 为主题的 2025 中小学创新数学教育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承办,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綦春霞,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杨文元,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商红岭等诸多教育专家,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AI 赋能教学及数学文化建设四大核心议题,共绘中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发展蓝图。现场吸引了全市一百多位教师共同参与。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綦春霞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与评价改革》主题分享中,围绕国家教育政策要求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系统阐述了数学教学与评价的改革方向。她强调,数学教育需立足新课标、新教材背景,推进小初高素养贯通与知识结构化教学,通过大单元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式教学等创新形式落地素养培养,兼顾思维开发与实践应用。同时,她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依托政策框架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实践。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特级校长周建华,以《数学教育:异化、回归、深化与创新》为题,直击当前数学教育的 “异化” 痛点。他强调,数学教育应回归思维能力培养与理性精神培育,通过 “替代”“抽象” 等教学活动落实核心素养。同时,他提出 “四化教学模式”,主张将 AI 技术前置赋能课堂,减少学习错误的产生,助力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联合创始人、校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国际教育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姚宇堃,进行了《“思维构建” 与 “未来素养”—— 新府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实践》的主题演讲。面对 AI 冲击下传统数学教育的价值重构、基础与前沿平衡、评价体系革新及教育焦虑等挑战,姚校长提出以 “数学思维” 为底层逻辑、“跨界应用” 为关键能力、“人格力量” 为引擎的 “未来素养” 模型。他指出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的建构,核心在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思维赋能”的根本性转变。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通过思维建构、K-12 贯通培养体系、支撑体系及多元评估的协同,为中小学生培养赋能,让孩子们能成长为理性洞察世界、创新解决问题、驾驭未来变化的复合型世界公民。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联合创始人、教育教学校长马昕光在《贯通·融合·赋能 —— 中学数学贯通培养的构建与实施》演讲中,详细介绍了新府学初中数学课程的 三层四维度金字塔” 体系。该体系以中文数学(人教版教材)为根基、英文数学为枝干、数学活动为养分、数学竞赛为新芽,通过基础普及、核心提升、竞赛卓越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差异与普适性、卓越性需求,助力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最终成为能自信应用数学的终身学习者。

本次活动还举行了三场主题圆桌论坛。在“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有效贯通培养” 圆桌论坛中,专家们从不同学段、不同视角探讨了拔尖创新人才从早期发现到贯通培养的路径与机制。几位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下,数学教育需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思维赋能的核心转型,重点聚焦学生批判性思维、抽象建模、创新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这一转型不仅涉及教育范式的革新,更需要同步推进评价体系、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与贯通培养实践模式的优化。

“在AI + 数学教育的实践及未来路径探讨” 圆桌论坛中,专家们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实践,剖析了 AI 在个性化学习、课堂优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专家们分享了各校实践经验,包括构建师生与 AI 三元共创的教学模式、通过 AI 优化情境创设与跨学科项目设计、依托数据实现精准教研与个性化学习等。

在“数学文化浸润与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圆桌论坛中,四位专家围绕数学文化与学习动力的融合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数学文化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核心载体,其本质在于传递数学思想与应用价值,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同时专家们提出:教师应沉淀底蕴,正视学生差异,为拔尖学生提供拓展空间。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发展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凝聚了 “素养为先、贯通培养、科技赋能、文化浸润” 的行业共识。未来,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将持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数学教育新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注入持久动力,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