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福州举办 深度探讨AI与教育未来
新浪教育
2025年11月21日至23日,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福建福州举办。本届论坛以“AI与教育:超越什么?关注什么?”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政协、中国工程院、香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及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的路径、挑战与方向展开深度交流。
全国政协常委阮诗玮在致辞中提出“四个超越、四个关注”,强调要超越技术探索,关注应用普及;超越被动使用,关注多元参与;超越工具依赖,关注个性发展;超越技术中立,关注价值引领。他指出,应“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嵌入AI工具中”,以解“霍金之忧”,让AI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郭毅可指出,AI打破了知识稀缺的壁垒,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学什么”转向“为何学”与“如何用”。他提出教育应实现四大进化: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从统一模式走向个性化定制、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从机械学习走向激发人性与创造力。他预见未来将进入“人教机、机教人”的共生时代,教育应培养更具批判思维、创造力和正确价值观的新一代。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宗凯则指出,2025年作为“智慧教育元年”,标志着中国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为本的系统性转变。他坦言当前教师面临“不会用、不愿用、不能用、不敢用”AI的现实困境,需通过系统性培训与案例引导予以突破。他强调,“教育必须引领技术,人在人机协同中应始终居于主导”,最终构建人机深度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总监 Andreas Schleicher 提醒,AI具双重影响——既能赋能个性化学习,也可能导致认知懒惰与不平等加剧。他主张在教育中平衡闭卷考试与开卷任务,教师应主导AI工具的使用并参与评估过程,重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人类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八场圆桌对谈中,嘉宾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文化哲学等多维度展开探讨,形成丰富而具建设性的对话。
来自马来西亚、开封、湖南和香港的学生分享了使用AI的真实体验。他们普遍认为,AI应作为“引导者”而非“答案机”,建议学校开设AI素养课程,并在评估中采用“无罪推定”原则,关注作品观点与逻辑,而非文字重复。有学生指出,“被动依赖AI,根源在于学习环境未能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需求”,倡导教育应回归本质,为学生营造安全的AI尝试与思考空间。
多位中小学校长分享了AI在教育中的实践定位。香港屯门天主教中学校长郑淑华提出“AI in values and values in action”,强调以爱为核心,借助AI助力学生“爱自己、爱他人”。深圳前湾学校校长唐晓勇则以创造力为锚点,推动跨学科课程与私域AI平台建设,但也对当前教师数字素养与评价体系滞后表示忧虑。成都竹子学校总校长舒大军提出“自学+AI是学霸顶配”,倡导教师转型为学习教练,重点关注学生的目标感与意义感。
在“AI当道:人焉在?”对谈中,多位学者强调教育必须回归人的主体性。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幸福”而非“就业”,幸福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真实的人际互动。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大车认为,未来教育应服务于人类永恒的好奇心,培养“正常的人”。香港大学黄裕舜则从哲学视角指出,“人类价值正是在与AI构成的张力中得以增值”,倡导教育从功利性的“工具性”转向注重“体验性”。
在“AI的文化觉悟”对谈中,学者们强调应以中华传统智慧引导AI发展。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质疑AI的“无心”,主张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AI注入仁爱与和谐的伦理价值。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院长释定明提出“终极理性”概念,警示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认知扁平化,呼吁回归主体本位,通过文化自觉衔接心智文明。
论坛闭幕环节,程介明主席提出深刻一问:“孩子驯服依赖亲近机器,这是我们心中的未来吗?” 引发全场对AI与人的关系的再思考。他指出全球范围内“厌学厌生”现象实为隐性疫情,呼吁AI的应用应赋予学生更多自主空间,“把生活还给学生”。
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秘书长郭小月通过对比AI与心理老师的回应差异,指出“AI虽能提供专业建议,却缺乏真实的情感连接”,强调教育中师生陪伴与情感关怀的不可替代性。
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AI与教育融合的前沿思考,也为未来教育发展路径提供了多元而深刻的启示。与会专家共识认为,AI只能是工具,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如何在人机协同中坚守育人初心、守护学生幸福,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