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女首富:这些女人是怎样发家的

中国经营网
中国,这个开放的国家,从来不缺富有的女性。从刘晓庆到周群飞,她们是命运的垂青者,也是时代的弄潮儿,她们在男人唱主角的商业世界获得不凡的成就,在财富爆炸效应下飞黄腾达、天下闻名,她们耀眼的财富背后,闪现出这个时代的创富激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站在财富顶端的女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低调,明锐,勤奋。因为她们创业比较早,在踏足进入时,所涉及行业还是一片空处女地,所以这个先天条件是她们成功的一个原因。当然主要的是离不开她们所独到的前瞻性能力和吸金能力。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很显然,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女性企业家在将来会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他们不屈于男性,不甘于温温的相夫教子。她们同样可以成为企业的导航者,事业的开拓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那么,那些女首富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刘晓庆
刘晓庆
1990年,当大多数人还在体制内沉睡时,刘晓庆的商业意识已经苏醒。这个声名鹊起的女人,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一面大刀阔斧地融资,三年时间融资50亿人民币;一面展开多元化扩张,相继创建“刘晓庆实业发展总公司”、“刘晓庆美丽世界化妆品公司”、“晓庆经典广告公司”、“晓庆影视文化公司”一系列企业。高峰时期,其名下有四家房地产公司。
然而随着市场规则的建立,刘晓庆的“黄金十年”悄然逝去,2002年“亿万富姐”因涉嫌偷税锒铛入狱。与此同时,富华国际创始人陈丽华,成为风头正健的中国女首富。

陈丽华
幼年家境清贫,到了高中就被迫辍学,开始踏入社会。由于下海早,和业绩出色,靠着前期自己在家具业务中的积累,在1981年,把投资眼光房到了香港,在比华利买了12幢别墅后高价卖出。自此她的财富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随后便在房地产行业、商业地产、旅游开发上开始大量的投资,其投资40亿的“金宝商业街”贯通王府井和雅宝路。
富华国际通过旗下“富华置地”、“富华置业”两间公司开发并持有物业大厦,资产价值随着北京房地产行情的高涨而水涨船高。与此同时,还通过旗下“富华文化艺术”、“富华投资”开展多元化业务。从创立至今,富华国际并未上市,对于其财务状况,外界难窥究竟。

杨惠妍
1981年出生的杨惠妍属于典型的富二代接班。2005年,杨惠妍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毕业即加入碧桂园,担任采购部经理,同年父亲杨国强将所持股份尽数转让于杨惠妍,第二年获委任为执行董事,2007年碧桂园以21.5倍市盈率登陆香港联交所,远超当时中国大陆香港上市房企平均市盈率。持股碧桂园59%的杨惠妍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首富”。
杨惠妍的做事干练、机敏,有控制能力被他父亲所看好。其丈夫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事业上对杨也有很大的帮助。

吴亚军
吴亚军第一份工作是《中国市容报》记者,这份建设部主管刊物,为吴亚军搭建起进入地产业的最初资源。1994年,吴亚军与丈夫蔡奎创建自己的地产公司,第一个项目是与带有官方背景的“中科建公司”联合开发的“龙湖花园”,这也成为龙湖地产得名的缘由。
2009年,龙湖地产在香港上市,联合持股72%的吴亚军夫妇身价突破300亿。上市之前,吴亚军与蔡奎分别通过两只信托基金持有龙湖地产43%、29%股权,2012年两人离婚后划清界限。

张茵
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工薪和住房,仅带了3万元人民币来到香港闯荡。1990年前往美国建立美国中南有限公司,10年后成为美国废纸回收大王。1996年在广东东莞投资1.1亿美元生产牛卡纸。她同样具有上述几位女富豪的职业秉性,埋头做事,为人大度谦和。
她深知经营之道,低成本,高回报。以低廉的价格在美国收购废纸,以低廉的运费运到中国,再利用大陆低廉的生产成本产出紧俏的高档纸制品。在经营活动中控制核心环节,将非核心链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差价,提高竞争力和赢利水平,抢占先机。
至此成功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形成,这就是她成为中国“首富”的秘密。

周群飞
专门生产手机保护玻璃的蓝思科技2015年初登陆创业板,因搭上“苹果产业链”这一热门概念变得炙手可热,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行情,进一步推动了它的高涨,一度成为创业板之王,持股比例高达87.9%的创始人周群飞(所有白手起家的女首富当中,对旗下公司持股最多的一位女性,上市前持股量高达97%),账面财富依然没有停止上涨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