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商学院

“变5”广告植入是否将成“最后的骑士”

商学院

关注

(原文标题:票房口碑“断崖式”下跌 《变形金刚5》广告植入将成“最后的骑士”?)

《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上映之前,凭经验,任谁都会相信该影片将收获不错的票房。

今年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上映10年,《变形金刚》动画片亦是很多80后“儿时的甜蜜记忆”,IP足够大,延续性够强,成为很多广告金主植入的首选。然而上映两周之后,业界对其票房预测从最初的“有望突破30亿”已经降至16亿元左右,这一票房收入源自于各大影院给予了该电影高达70%的排片率。但口碑方面,豆瓣对该影片评分仅为4.8分,同期上映的纪录片《冈仁波齐》评分高达7.8分。《变5》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不及预期。

近年来,中国的广告主们热衷于与美国好莱坞合作,甚至是不惜重金,但广告效果往往不及预期。

先来回顾下《变形金刚》1~4的票房:

广告热比不上票房冷

《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导演迈克尔。贝,中国网友们给他取了个昵称——卖拷贝,他执导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吸金无数”。由于广告植入太多,“卖拷贝”从《变3》起就一次次地声明不再拍了,但最终还是执导该片,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卖拷贝”惯用的伎俩,以此吸引更多的广告主植入影片。

然而,《变5》全球都没有给“卖拷贝”好脸色,北美方面,首日仅1556万美元票房,创下了系列片电影最差开画成绩,而第二天的票房相比首日更是下降了48%,首周末累计仅得4500万美元。有着地道美国血统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在北美市场开始萎缩,真正的票房贡献来在自于海外市场,上映首周,海外票房占比高达74%。

每一部《变形金刚》结尾,都会留个悬念,告诉观众,下一部《变形金刚》会卷土重来。这一次,“卖拷贝”依然公开表示,这将会是他执导的最后一部《变形金刚》,但从网友们的反馈来看,“爆爆”(卖拷贝的另一昵称)别走的呼声越来越小。

不过凭借着《变形金刚》以往的票房收益,中国广告主们对于《变5》的植入抱以了极大的热情。开场仅10分钟,观众们对于前面冗长的铺垫感觉颇无聊的时候,一句响亮的:“hello酷狗”成为整个影片的第一个笑点——影片中的外国小哥用手机点开了酷狗音乐。

随后片中男主逃命到了一个废弃的旧车场,为了寻找同伴,“大黄蜂”打开了优信二手车官方网页,甚至称这是汽车人的交友网站。“嘿,哥们儿,找个二手的你还可行,要是找个二手威震天看来是没门了!”这句台词成为全场另一个笑点。

另一大中国广告金主华帝,在整个《变形金刚5》中的戏份可谓十足,一个带有华帝LOGO的呆萌小机器人,据悉是“卖拷贝”专门为华帝定制的角色。华帝将厨电产品与电影科技进行结合,在电影中与一众变形金刚逗趣。

除了上述三大广告植入,还有包括乐视汽车、乐视手机、工商银行、浦桑尼克扫地机器人等多个广告。《变形金刚5》北美版的时间是148分钟,中国内地版是150分钟,多出来的2分钟正是各大广告的植入时间。当然很多植入广告都是“稍纵即逝”,即便《商学院》记者在观看该影片时是刻意“找广告”,也漏掉了很多,随后不得不在网站上玩“比眼力”游戏,重新发现广告。这一游戏在《变形金刚4》中,周黑鸭就曾出现过。

显然,中国的广告金主们并未预测到,《变5》的口碑和票房会不敌《变4》。

电影植入:美誉度比到达度更重要

从《变形金刚4》到《变形金刚5》,中国的广告主们对于好莱坞大片的广告植入,可以用趋之若鹜来形容。经过几年与好莱坞片方打交道,中国的广告主们应该攒下了不少经验,但是《电影营销实务》一书的作者,北京凯视芳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王大勇指出:近些年中国广告主与好莱坞合作,大的变化并没有,仅仅是常规使用场景的植入,同时由于互联网品牌增多,使得情境更加生硬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窘境,王大勇认为,至今中国广告主们在好莱坞电影植入的发言权依然很弱。“像优信二手车、酷狗这些,属于好莱坞的A类植入,有明确的使用场景和产品时长,但从《变5》最终上映来看,这些仅仅是场景设计的表面契合而已,并没有用心设计。”王大勇同时透露,如果是B类和C类广告植入,基本是只要钱到位就行,对影片叙事情节没任何干扰。如果是A类植入,广告价格基本是“千万元”级别的。

记者在观影结束后,在北京紫光影城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多数表示对电影中的中国品牌植入印象不深,个别观众能说出优信二手车或酷狗音乐,“有辆车不太确定是不是老贾的乐视。”一位观众表示。

相比于当年的《变4》,伊利舒化奶、周黑鸭等广告植入成为观众们的“谈资”,《变5》的中国品牌广告植入,话题性明显偏弱。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反响?

王大勇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品牌参与好莱坞电影的广告植入,缺少“理性思考”,主观认为参与了好莱坞影片的植入,就是品牌国际化实力的一种展示,是种“自嗨式”的心理诉求。“最好的影片广告植入,其产品本身就应该是种符号,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剧情之中。当产品本身不够强大时候,即便在大片中露脸,对品牌的提升作用亦不大,品牌要与电影有高度匹配。”这是好莱坞影片在北美选择广告主的“硬性要求”。

但中国品牌植入好莱坞大片,眼下看是“高攀”,并非“门当户对”,被影 片的光芒掩盖了。

影片的上映周期也就一个月左右,观众们的谈资热情也就在这段时间,因此参与了好莱坞影片植入的广告主,往往都会在电影上映前后,利用电影本身的IP进行联合营销,比如《变4》热映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就悄悄发现,周黑鸭的手提袋、锁鲜包等,都印有《变形金刚4》的海报。

《变5》上映之际,华帝是联合营销最热闹的企业之一。借着变形金刚的IP,华帝推出了变形金刚系列产品。

选对大IP进行有故事有情节,“润物细无声”式的植入,再辅以联合营销,能够将影片植入广告价值最大化,这亦是广告营销常见的套路,且植入越多,联合营销的投入就越多。但从观众对影片的评论看,《变5》中,中国广告的植入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而广告商们的联合营销更多的是“修补”,除了借势IP外,很多植入企业都在社交网站上让粉丝们玩“比眼力”的游戏,寻找自身的广告,显得本末倒置。

事实上,好莱坞电影的广告植入,广告主往往是“盲眼植入”,并不知道自己的广告会在什么情境下出现,效果如何。王大勇也坦言,无论是广告主还是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很难在植入阶段做出理性的判断,不得不“唯票房论”。透过《变形金刚5》,北美惨淡的票房,不得不说,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目前正处创意枯竭期,“也许植入《摔跤吧爸爸》效果也会不错。”王大勇认为,对于电影中的广告植入,中国广告主必须正视的一点是,要把影片的美誉度放在首位,而不是只看到达。

一部影片好坏与否,众说纷纭,但关注人性,讲好故事有好演员,片子一定差不了,好莱坞的经典影片,往往就是用美国式的文化背景讲述人的故事,但是《变形金刚5》中人的故事似乎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声光电技术的堆砌,也正因如此口碑票房双双“断崖式”下跌。这不得不让中国的广告主们重新审视思考,千万量级的广告植入,是否会带来对等的品牌口碑收益?或许这一次,中国的广告主们真的成为“最后的骑士”了。

责任编辑:实习生沐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