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商学院

浙大教授魏江:要反省是否在培养急功近利、利己主义的学生

澎湃新闻

关注

据“杭商传媒”微信公号9月6日推文:日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教授为浙大EMBA教育中心2020级新生带来了“院长第一课”。魏江以《办出“有意义”的商学院——兼论企业家的意义回归》为主题,分别从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管理、商学院怎么做以及企业家的精神四个方面,与新生们进行了分享。以下为魏江分享的整理稿。

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二年的发展,它的崛起依靠两大法宝:改革、开放,现在更强调第三大法宝:创新。没有前瞻思维的创新,没有0-1的创新,没有90-100的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必将越来越受制于人。回望当下,“改革、开放、创新”这三大法宝,乃是今日企业强大之根本逻辑!

作为浙江大学,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浙大人该做什么?

去年的EMBA开学典礼上,我讲了这样一番话:我们坐在这里,目的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也不是为学了商科去合理避税、做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而是让我们学会重新思考去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一项技能,这才是大学之真谛。当我们用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来思考我们当下的经济发展时,我希望我们内心能由衷升起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从此走上经济改革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但回首过去三、四年所发生的变化,与我们所以为的自豪相比较,我们要学会反省和深思。我们解决了吃、穿、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为何创新层面却远远未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始终以敢为天下先之勇气,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浙江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诸多辉煌业绩。但是,在今天,我希望我们能冷静思考一下当下的浙江企业出了什么问题?

民营企业500强,浙江从165家降到2019年的92家;中国财富500强,浙江从120家跌到2019年的34家;全国10强县(市),江苏占1/2,浙江只有1个。2018年以来,浙江有二十多家上百亿规模企业被债务重整,或面临破产边缘,或在死亡线上挣扎。

2018年两会期间,我作为代表在两会上发言,华为一年的研发经费占到全部销售额的15%,相当于900亿。而浙江所有企业的研发收入加起来不到1800亿。换句话说,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等于浙江的50%。

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这样点评浙江:穷小子以前没有鞋子穿,所以各种路都敢走。现在不断地给他“穿新鞋”,因为爱惜鞋子,就不走新路了。

500年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始终没有停止过,这是国家与国家、制度与制度、企业实力与实力的竞争。再看当今国际形势,从2018年中兴事件起,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其实就是遏制中国从追随向创新引领转变,如今“五眼联盟”全面抵制中国,将来一定也会是常态。这种发展变化背后,最基本的逻辑是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谁拥有最好的制度,谁就拥有未来。

全球化时代,只有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民族之希望,国家之希望。浙江的企业市场意识和商业机会是与生俱来的,市场驱动如果能带来利润,势必没人愿意走科技驱动的路子。其实创新就是购买期权,不投资就只有死亡,投资了才有希望。

摈弃功利:用战略思维洞察变化,把握规律

看完经济和企业家,再来看商学院。我们的EMBA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这样的现象,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听那些真正深奥的哲学和管理理论。如果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包括我们的商学院,培养人的思想和智慧的圣地,都去迎合低级趣味,迎合讲故事,讲笑话,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企业家不应该是战略家吗?两三年后,同学们是否能在你的硕士论文里写下你独到的管理智慧和思想?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正如一百多年前英国跟美国的竞争。英国是当时工业革命发源地,取得了全球贸易市场霸主地位。而美国作为跟随者,他没有这样的技术怎么办?吸引人才!当人才都聚集到美国,突破了前者的技术封锁,便一举开始了自己的工业革命。美国为何能赢?靠的是人才,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制度创新。只有制度创新,人的思想才能迸发,智慧才能呈现,思维才能多元。

2017年以来,这三年让我们体会了什么叫做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但这正是希望之所在。没有这样的不确定性,企业家们还在旧路上走。今年的新冠疫情,也让我们意识到,多元管理世界加速到来。谁把数据用起来了,谁就能成为革命者、颠覆者。

一百年前泰勒时代的管理,是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机器管理。虚拟时代的管理世界,是网红带着小团队,就能创造几十亿、上百亿现金流量。

线上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机器、互联网作为管理主体和客体时,商学院该如何变革?我们做管理者,要洞察背后的逻辑,管理情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挑战。

历史发展以科技和制度创新推动。从1920年到194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发展尽管有波动,但往上走的趋势没有改变。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当我们看到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美国大萧条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你可以相信,正是这种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新机会。不要对经济趋势杞人忧天,结论只有两个:新科技革命加速,旧范式被新范式取代。

很多人说,日本过去的二十年是“失去的二十年”,但实际上日本并没有失去。日本在非常低调地积累科学技术,且每年产生诺贝尔奖。日本正在走重大产业转型之路,传统产业不断淘汰,新产业包括芯片、医疗、机械和新能源都在厚积薄发。

我研究了1993年到2017年松下、日立和丰田的营收增速比较图,发现以上三家日企的营收增速非常平稳,它们不追求所谓的利润翻倍增长,而当技术已经不适应发展的时候,勇敢、主动地把该卖的技术卖掉,脱胎换骨。

反观中国的一批企业,这些年中,其营收增速皆呈大起大落之势。当企业在某一年追求营收100%增长时,需要反省是否涨得太快。正如一个人要在一夜间吃成胖子,一定不健康,我们要思考的是企业根基稳不稳。当增长利润达到100%时,需要反省是否该投入研发。为什么2018年到现在为止,浙江上百亿企业倒了一批?是因为贪婪和无知,忘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博雅之学:商学院的责任与使命

今天,我要把企业发展跟商学院放到一起反省。

140年前,宾州大学最早创办商学院,开始培养职业化人才。上世纪40年代,哈佛开始有第一个MBA培训计划。二战后,大量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高地位,一大批军工企业开始培养职业化管理人才,商学院MBA发展迅猛。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反省商学院培养的学生为何如此技能化、短期化。商学院到底有没有真正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之后,在国际范围内,MBA呈现了多样化的创新。出现了国际化、整合型、领导才能、团队意识、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培养。

如今我们面临如此大的挑战,也需要反省,是否在培养急功近利、利己主义和以金钱至上的学生?MBA/EMBA到底为谁而开设?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果商学院培养的是技能和工具性人才,岂不变成企业培训中心?我很喜欢有句话,叫“无用之真理”。忘记当下之有用,才能着眼长远之真理皈依!这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本来!

商学院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我分享一下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彼德•德鲁克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1922年,德鲁克13岁时,宗教学老师问了个人生大问题:“希望将来过世后,最令后代怀念的是什么?”当时没人能回答,他们都太年轻了。老师笑着说:“我本来就没有期待今天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们到了50岁仍然没有答案,就表示你们白活了。”

第二个故事。1939年,德鲁克拒绝了《财富》杂志亨利•卢斯的盛情邀请。他说:“卢斯的善意,他给的高薪和溺爱,简直是对才智的谋杀。若是为卢斯工作,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这份能耐,能成熟到抗拒那些诱惑?”他没有接受这份高薪闲差,因为他不想做这样的人,于是谢绝了他。

第三个故事。1999年,德鲁克研究生院院长杰克•萧问:“你认为你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90岁的德鲁克给予最经典的回答:“早在60年前,我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型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我创建了管理这门独立学科,并且我围绕人与权力、价值观、组织结构、制度来研究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围绕责任,故此,我把管理视为一门真正的博雅之学。”

用德鲁克的话来说,一所商学院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唯一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在他们的管理下让组织变得富有成效,这才是商学院应该追求的使命和目标。

基于商学院的使命,我们共同来做三个回应。

首先是回应世界,应更加关注“本土化”的管理智慧,为全球贡献中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其次回应社会,关注“人”的因素,推动人本主义情怀的管理;最后是回应企业,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企业家,创造有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回归本源:点亮人文主义的光芒

了解了商学院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家该学什么?在浙大EMBA期间我们该学习什么?

首先,要学会处理好你作为企业家的身份和作为个人身份之间的关系。管理的问题要回到人的本性,千万别把自己凌驾于人之上。对于人的敬畏,是最大的敬畏。

其次,要处理好企业家跟企业的关系。不要把企业变成私人财产,它只是你实现梦想、体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而已。尊重企业,就是尊重企业的每一个人。

最后要处理好企业家跟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浩瀚的太平洋,而企业不过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面向太平洋,你越发现自己渺小,你的内心就越谦卑。

诸位,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你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每当想到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1938年11月,老校长竺可桢说,大学教育之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的。尤在乎,培养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之领导人才。

灵隐寺有一个匾额,上面写着“莫向外求”,莫向外求,但从心觅。心存光明,万物方生。有“心”,就有“良知”;有了“良知”,才能“知行合一”,三者归于一脉且相互依存。很多人不理解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行是知之思,知是行之源,知和行发生在每时每刻,发生在当下。就像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知跟行不分离后才能懂得“一脉良知”的内涵,才能悟到阳明心学的真谛。

当然,要成为知行合一者,我们该回到人的本质,回到当下。而作为企业家,要学会敬畏商业的本质、企业家的本质。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在我看来,第一是尊重人性的精神。人性是平等的,人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食色性也,我们要做财富的主人,警惕成为财富的奴隶。

第二是尊重人格的精神。人格有高低,格物致知,格物是为人格调要独立。所以我希望大家做一个独立有格调的人,不卑不亢。既亲又清,官商相互尊重、宽容。

第三是尊重人道的精神。人道是商道之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企业家的仁德之心和仁爱之心,让你的人追求幸福,企业追求健康。

第四是尊重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人性、人格、人道的外化,不创新毋宁死。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之不二法门,科技创业是实现中国品质,让全世界尊重中国产业的根基。

企业家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修炼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共同把我们自己的人格修炼完美。健康、平安、开心、快乐,这是人性。

我想引用耶鲁大学一位幸福学讲师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认识自己内心的最深处,也就是认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原标题:大变局下的冷思考——魏江谈商学院的使命与责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