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科到全科 洋葱数学通过技术赋能学生学习本身

新浪教育
成立6年的洋葱数学在很多人眼里是低调的,从数学单科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全学科的拓展,洋葱数学只探索一件事,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愿意去学,更有趣地去学。
据洋葱数学CEO杨临风介绍,目前洋葱已累计超过三千万名学生用户注册,大部分学生是口碑传播,主动在网上搜索过来的;有超过95万名教师在使用洋葱数学的产品。
杨临风说:“我们专注于做一件事,希望能够通过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实现接近百分之百甚至完全百分之百的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我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充分去赋能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学习本身。”
杨临风说有三方面的问题还未得到改善,也是洋葱数学一直在努力做的:
第一,老师跟学生的角色其实还是没有变,我们大部分的课堂其实还是老师给学生的单向灌输,老师重复讲很多东西,学生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其实还是不愿意学。
第二,我们看到学校跟家庭的学习边界是很分明的,校内学习是校内学习,校外学习是校外学习,很多学生面临双轨的选择,在学校内学习一套体系,在学校外学习另一套体系,这给学生增加很大负担。
第三,很多时候我们更关注这个产品做出来能够散布多少人,是不是聚焦在人群价格提高,但是洋葱数学能保证品质比较高,我们的品质和覆盖面能不能同时达到,这个是我们人工智能在现阶段对教育赋能,可能接下来大家要共同去探索的几个方向。
教育的人工智能它最核心的如果想要发力去改变上面这三个点,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发力?杨临风认为最核心的环节是在学。
所以,洋葱数学构筑了学习的交互体验,包括动画、视频、交互、很多软件上的体验和设计,还有人工智能的引擎在下面驱动,希望把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放在老师手里,而是把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7×24小时的任何时间里面,只要你产生学习想法,只要你有网络,随时打开这样的产品可以在里面按照你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节奏,找到你最需要学习和匹配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数据方面,洋葱还有一套知识图谱和体系,所有的数据通过预测之后能够通过算法模型做一套分析,我们对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点的掌握程度都会有一个预测值,根据这个预测值结合了我们历史上积累的很多用户的数据,这些数据综合起来,不光对这个学生本身做过的内容进行预测,还能对跟他历史上相似学生,通过别的学生的表现推导这个学生可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和问题。
在老师端,公立学校的课堂上,一个老师面对45个孩子,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孩子一对一教学和因材施教,基本上在每个课堂里面,课堂里的45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兴趣、学习能力都是完全不同的。
洋葱赋能给老师之后,老师把它用于课前和课后的学习,作为整个体系中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课前的预习、课后的讲课、课中的讲课连成一体,帮助老师延展他的使用场景。学生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来进行课前课后主动学习,而老师反过来更有精力关注到学生。
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上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中,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一个学习的工具和软件,洋葱把所有学习环境中的数据都收集在了一起,而这些数据加在一起其实共同可以给老师、给学校、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同样维度下的数据分析,让他们能够把校内、校外数据打通,全方位追踪和呈现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使用情况,这样的话其实通过数据我们就把校内和校外的场景充分连接在了一起,
据悉,目前洋葱科目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已经有超过2500节的数字化课程,这些课程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科、各个学段,虽然目前没有覆盖完。
此外,据杨临风介绍,还有洋葱助教行动支持农村老师,公益行动已经在过去的5年里面向超过4万名乡村教师免费开放洋葱数学所有付费和免费的内容,并且这些老师覆盖了超过3千所乡村学校,这些老师日常可以用洋葱的产品,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地接受免费的培训,使用各种免费资源,帮助农村的学生更好提升。
据杨临风介绍,洋葱目前推出的语文和英语课程两个科目发展的非常健康,语文科目已经在产品内面向用户了,而且很多用户已经开始在初步的体验和使用了,英语还没有进入到APP内,但是很快会进入到APP内,预计在今年12月初,会进行品牌的更名和升级。
“洋葱数学从一个单科的产品升级成全科的产品,这都是我们为拓科做的准备。大概从前面的课程积累到正式面向客户提供服务,到规模化的营收中间是三个阶段的事,我们刚刚要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杨临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