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一切为了活着:皖新传媒“做教育”的这几年

新京报

关注

皖新传媒这几年

近日,“一代妖股”全通教育拟以15亿人民币收购巴九灵96%股份一事备受业内关注。

如果收购成功,作为被收购方第一大股东,皖新传媒持有的14.9%的股份如今价值2.33亿元。有自媒体报道称,皖新传媒当年投资巴九灵时,累计只花了180多万元。

若报道属实,这笔投资虽不至一本万利,也达到百利了。

身为一家传统教材、图书、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商,近年来,皖新传媒在互联网大潮到来时,触网、转型,在教育领域频频出手,尤其钟情在线教育标的。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皖新传媒也不能例外。并不是所有投资都能像巴九灵一样换来大把的回报,三年多前投资沪江就是例证。如果当初在签投资协议时没有留点心眼,写下了回购条款,可能都无法保本。

2018年底,前董事长曹杰曾表示,“我们想活着,能活着就能看见春天,能活着才能看到未来你会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

显然,不管是转型,还是 “买买买”,皖新传媒都是为了活着,更是为了看到春天。

互联网来了

2010年,好未来(当时名为学而思)、安博教育、学大教育、环球雅思等中国教育企业纷纷登陆美股市场。

IPO的背后,除了上市情结,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到股市中割把韭菜,毕竟钱这东西没有人会真的讨厌。

于是,也是在2010年,皖新传媒拥抱了资本市场,不过是国内的A股。

具有国资背景的皖新传媒,最开始是安徽的新华书店总店,主要经营新华书店和教材配送两块业务。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受历史经济模式影响,皖新传媒不愁没有市场份额。但在2010年之后,在新任董事长曹杰的眼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市场开始发生了变化。

“下一代90%的时间不会再看纸质书了,实体书店的业务在下滑,90%的实体书店处于亏损状态。”在2018年底的一次教育行业论坛上,曹杰曾这样总结当时的情况。

2010年,中国正处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一年,淘宝商城“双11”购物狂欢节才举办第二届。当年底,当当在美股上市,是中国首家完全基于在线业务的B2C商城,曾被外界称为中国的亚马逊,其为人熟知的业务便是图书。不久后,2011年,亚马逊收购的卓越网升级为亚马逊中国。

受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书店的市场份额正在被电商吞食。2018年,曹杰曾向媒体描述2011年的状况:“新华书店的零售业务都在亏损,只有教材教辅发行是挣钱的。”

财报数据显示,2012年,皖新传媒的图书销售收入为16.35亿元,毛利为5.79亿元;2013年,图书销售收入为15.85亿元,毛利为5.74亿元,相较上年已经出现下滑。

图书业务受影响,其实也与皖新传媒的业务特点有关,其发行业务与上游出版业务相互独立,受到电商冲击,其发行业务自然会变得很被动。

不过,当时皖新传媒的教材教辅业务相对还算稳定,但两块传统的业务能让公司走多久尚是未知之数。

如果想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转型成为皖新传媒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13年,可以看作是皖新传媒开始改变的一年,改变主要涉及三方面:文化消费、教育服务、现代物流。那时候,曹杰希望皖新传媒成为一家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企业。

当然,转型并不是完全抛弃曾经的所有。教材教辅业务依然是皖新传媒绕不开的,这也导致其转型的空间似乎又特别小。于是,皖新传媒想到了一个办法——不仅卖教材,还配送教材。

当年,最先积极采取行动的是皖新传媒各地的分公司,他们主动给学校免费分书到班。后来皖新传媒才在送书到校的基础上提出分书到班。到2014年,皖新传媒大力推行,为此还印了专门的服务手册,《皖新传媒“送书到校、分书到班”全覆盖服务手册》。最终,分书到班进化成了服务到生。

“物尽其用”总是有道理的。后来曹杰对媒体说,公司核心的教材配送业务此前受各种市场因素影响,不断萎缩,公司主动提升服务标准后,许多竞争对手被甩下。

配送升级,“原材料”也不能不升级。

2014年,皖新传媒与腾讯签约,建立“智慧书城”,计划把线下实体书店转型为体验式O2O书店。

当时,微信公众号的红利犹存,皖新传媒的“皖新读书会”公众号就被大力利用。只不过其目的不是10W+,而是使之成为一个O2O社交平台,用来推进实体书店的转型。读者关注公众号后,能够在线上实现门店指引、商品查询、在线购买支付等需求。

一系列变化之下,整个2014年,皖新传媒的图书销售业务营收达22.09亿元,同比增长6.24亿元,占其总收入近四成,首次超过了教材销售业务。

与此同时,皖新传媒的教材销售业务毛利率正在下降。2012年时,其教材销售业务毛利率为32.71%,2014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跌到29.98%。

虽然图书销售业务表现不错,但到2014年,曾经被称为“图书发行第一股”的皖新传媒,还是老大吗?

当年,中南传媒仅教材教辅发行营收就达46.5亿元,毛利率为37.66%。

此时,皖新传媒在教育业务上的种种改变,都没有离开原本的框架,旧瓶子里并没有装太多新水。

显然,若想坐回第一的宝座,仅在原生业务上进行调整对皖新传媒来说还远远不够。

收购蓝狮子

作为传统教材、图书与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商,皖新传媒似乎不具备另辟纯教育业务的基因,不过,它很善于学习。

多年来,港股市场的民办高校向来给人的印象都是出手大方。A股上的皖新传媒不是港股的民办高校,严格来讲,其纯教育资产很少,但也学到了布局教育领域的“捷径”——买买买。

恰好,就在2014年前后,中国市场出现了新机遇——在线教育。皖新传媒已经决心要从教育市场上分大蛋糕,它当然不能再落下这一波。

2014年11月,皖新传媒宣布拟以1.57亿元买下蓝狮子45%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吴晓波持股占比 33.76%,位居第二大股东。皖新传媒这45%股权里,包含了老股东挚信资本的30%股权,以及蓝狮子定增的15%新股。

按照投资金额及股权比例来算,蓝狮子此时估值已达约3.5亿元。有业内人士透露,此次收购是皖新传媒董事长曹杰亲自出马敲定的。

为什么是蓝狮子?

蓝狮子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财经出版机构,财经作家吴晓波是其控股股东。

严格来说,那时候的吴晓波也许还不是“最会赚钱的财经作家”。但他不乏声名:前新华社记者、《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的作者。

吴晓波在2014年的5月份注册了公众号“吴晓波频道”,作为其创业的新的自媒体平台。频道上线当日,吴晓波发了一篇文章《骑到新世界的背上》,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天’变得比想象得快,纸质媒体及传统新闻门户正在迅速地式微,我所依赖的传播平台在塌陷,而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不知道让出第一大股东位置能否让吴晓波“骑到新世界的背上”,但皖新传媒和蓝狮子有着共同的体会:在皖新传媒察觉到用户往线上迁移的时候,蓝狮子也感觉到了。

对2014年那次收购,吴晓波曾表示,皖新传媒和蓝狮子属于同一条产业链,选择蓝狮子很适合,他出让大股东,也是在加速蓝狮子的电子化转型。

皖新传媒董秘办工作人员也曾透露,收购蓝狮子是战略部署,不是单纯财务投资,且符合皖新传媒未来的转型计划。

当时,皖新传媒向蓝狮子承诺:管理团队及创始股东仍保持其经营自主权,支持其股改及新三板挂牌进程。蓝狮子的回报是,保证皖新传媒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并保证在2014年-201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人民币1100万、2200万、2600万、3000万元。

在某种程度上,蓝狮子与皖新传媒“同病相怜”,不同的是,蓝狮子似乎要比皖新传媒“新”一点。皖新传媒也许是想借蓝狮子向新媒体过渡,也许是看中了蓝狮子是出版商这一点,向产业链上游延展。

不管怎么样,收购一家蓝狮子,尚不足以让皖新传媒完全转身。

可能是电商给传统实体书店带来的痛苦比较深,以至于后来一段时间皖新传媒在教育上的投资布局都带着一种印记——钟情在线教育。

皖新传媒在在线教育大潮中还看中了沪江。

2014年,“狼来了”,线下教育被在线教育“唬”得人心惶惶。虽然还没看到结果,但初生牛犊的在线教育机构曾不止一次叫嚣着要“干掉新东方”。

处于当局者的线下机构,在气势上就先输了几分,甚至还有人怀疑自己要 “凉凉”。

时势造英雄,就在那时,阿诺的沪江网作为在线教育里的“明星”出现了。

在多数机构对大额融资还没有太多概念的2014年,沪江网获得百度1亿美元投资,下半年高歌猛进,宣布进军K12领域,并推出移动端直播产品“CCTalk”。

那时候,暗中观察的皖新传媒,也许看清了什么。

2015年,刚刚过了14周岁的沪江网进行了品牌升级,更名为“沪江”。

皖新传媒随即在10月份出手,与沪江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投资1亿元,认购26.67万股,占沪江增发后总股本比例的1.43%。

直到前段时间,沪江被爆大规模裁员之时,人们才注意到在这份投资合作协议里,有个非常隐晦的对赌协议,公告里的写法是“回购条款”。此前,吃瓜群众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知道沪江竟然做过上市对赌。

这条回购条款在皖新传媒的公告中的描述是:除不可抗力之外(包含且不限于国家政策及上市排队因素),如沪江未能按时在2018年底前完成上市发行(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战略新兴版),沪江需以回购价格对投资者持有的股份进行回购,价格为投资金额加上按年息10%复利计算的利息之和。

注资1亿元,可见皖新传媒的投资谨慎又大方。

这是沪江的D轮融资,投资方除了皖新传媒,还有软银中国、磐石资本、民生银行等。公开资料显示,该轮总融资金额为10亿元。

重金押注的背后,是投资者们当时对在线教育的追捧与看好,而吸引沪江的,除了资金,还有投资方的各种资源。两方各取所需。

当时,皖新传媒就曾表示,会用自己的渠道为沪江导流,同时向沪江提供自己的数字教育内容。

现在看来,皖新传媒的帮助并没能让沪江实现扭亏为盈,直到2018年7月递交招股书的时候,沪江依然亏损。同样,百度也没有。

当然,投资沪江只是皖新传媒“买买买”过程中的一个引起过波浪的点。

巨资“买买买”

2015年,可以说是皖新传媒“开枝散叶”的一年:

收购中国外文局下属新世界出版社34%股权,并联合中国外文局共同收购法国凤凰书店股权;在淮北市新增一所补习学校,拥有100%控制权;宣布定增20亿元,投向智能学习全媒体平台和智慧书城运营平台;参与设立头头是道基金,头头是道之后战略投资了喜马拉雅。

在移动音频领域,喜马拉雅是不可不提的一个玩家,它并不是最早做移动音频的企业,但绝对是飞的最高的,坊间传闻2018年其估值已达240亿。公开资料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喜马拉雅已经完成了六轮融资,还有报道称其E轮融资金额达4.6亿美元。从内容付费兴起到遭遇瓶颈,喜马拉雅始终是资本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没有正式的官方说法,但坊间已数次流传喜马拉雅即将上市的传闻,甚至有消息称其正在搭建VIE架构,目标是港股或者美股。

若是这位“种子选手”成功上市,皖新传媒至少能“多收三五斗”。

也就在皖新传媒巨资布局的同时,2015年,皖新传媒原生业务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其一般图书销售业务营收25.38亿元,同比增长14.9%,图书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为36.22%;教材销售业务营收11.71亿元,相比上年下降了0.3%,毛利率则降到了26.56%,比上年减少了3.42%。

同样在2015年,蓝狮子挂牌了新三板。蓝狮子交出的招股书中显示,2014年,其净利润为1393.26万元,完成了当年的业绩承诺。

如果说投资蓝狮子是皖新传媒“试探性”的动作,投资沪江是跟上潮流,布局K12,则是主动出击了。在与沪江达成合作的公告中,皖新传媒曾表示,将会和沪江在K12教育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探索K12 

看上了K12,皖新传媒该出手时就出手了。

2017年,在学霸君的C轮1亿美元融资中,出现了皖新传媒的身影。

当时,比起同属K12赛道的其他玩家,学霸君的融资进程并不算快——一起作业(一起教育科技)在2015年就拿到了1亿美元D轮融资;猿辅导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完成了D轮6000万美元、D+轮4000万美元融资;作业帮步伐稍慢,在2016年刚刚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但在2017年,其就完成了1.5亿美元C轮融资。

细数起来,教育行业的大额融资几乎就是从2016年左右开始的,资本之阔绰为人惊叹,但“烧钱”这个词还没被人挂在嘴边。虽然不争的事实是,在线教育真的很烧钱。

为了不那么烧钱,K12课外培训机构捧红了“双师”。双师既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也更容易拓展三四线城市市场。

拍照搜题起家的几家机构没有走双师这条路,但也在想办法变现。2016年,学霸君推出了直播产品“不二课堂”,还上线了一对一辅导产品“君君辅导”。

对资本来说,无论如何,学霸君们都是在线教育的新贵,因为他们抓住了移动端的风口。

站在风口上,大家都觉得自己能飞。

或许是在线教育的盈利风险更大,在K12领域入局学霸君之后,皖新传媒把目光放在了实体学校上,要全面介入实体办学领域。

皖新传媒与衡水中学合作设立了凤阳衡水补习学校、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并打算与英国莱普顿国际学校合作建立一所国际学校。

在合办学校时,皖新传媒选中了“网红”,收购学校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2017年4月,皖新传媒计划联合皖新金智,共同出资12.69亿元投资收购成都七中65%股权。若交易能够完成,皖新传媒、皖新金智将分别持有30%、35%股权。同时,还计划齐心协力把成都七中在2021年过完前送上香港联交所。

去或不去,港交所的锣就在那里。

但是,接下来的剧情却让人大跌眼镜——成都七中变脸。不到一个月,成都七中就发布公告表示自己跟皖新传媒、皖新金智没有合作关系,转让股权涉嫌侵犯相关权益,并且要把几方人告上法庭。

过了三天,皖新传媒回应称,对交易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一年后,双方经过协商,决定终止对成都七中的收购。

收购不顺利,但皖新传媒的改变仍在继续。

皖新传媒推出了共享书店模式;教育服务范围从教材教辅扩展到教育装备、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课程和STEM教育课程服务;介入海外研学业务,自建研学基地。

也就在2017年,皖新传媒的教材业务毛利率下跌到24.08%,一般图书及音像制品的毛利率比上年减少了1.1%。

传统出版发行行业普遍表现无力,已成没落贵族。

皖新传媒认为,文化教育产业是创业和传统企业转型第一选择。但这个选择如何才算成功?

报告期内,两所衡水中学并没有为皖新传媒带来多大的贡献,凤阳衡水补习学校净亏损389.54万元,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净亏损140.77万元。

传统业务增长遭遇瓶颈,新业务规模效应尚未呈现。

2019年1月,皖新传媒董事长曹杰辞职了。

辞职前两个月,他还在公开场合表示,“很多人问我,你们公司还不错,下一步作何打算?我说我们想活着,能活着就能看见春天,能活着才能看到未来你会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

事实上,成都七中投资受阻之后,皖新传媒在教育行业已很少投入类似大手笔。

再次引起关注,还是因为“一代妖股”全通教育。

2019年3月,全通教育宣布拟收购吴晓波频道的法人主体巴九灵,斥资15亿元。作为巴九灵第一大股东,皖新传媒打算把手上持有的14.9%股权转让给全通教育,进而持有全通教育4.27%股权,相应股份对价约2.33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巴九灵成立之初,皖新传媒便已入股。

2018年,全通教育总营收8.33亿元,同比减少19.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6.21亿元,同比下降1037.51%。

从这一数据来看,皖新传媒持股全通教育,获得的想象空间或许有限。

回顾皖新传媒近几年的动作,可以说有收获也有不甘。

投资沪江触发回购协议生效,皖新传媒投资的钱虽不至于打水漂,但其初衷绝不是如此。虽不知皖新传媒对学霸君的期望是什么,但K12在线教育机构情况有目共睹,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

也许,喜马拉雅才是皖新传媒投资的亮点。而蓝狮子则在2014年-2107年完成了承诺业绩,且挂牌了新三板,暂时是一笔成功的投资。

至此来看,皖新传媒的投资布局或许不会亏钱,但能对其在教育行业加码几重不得而知。

在多数人眼里,教育是个好行业,在经济环境不乐观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坚挺。但跨界谋变,想快速拥有“分蛋糕”的能力,也不是那么容易。

在2017年年报里,皖新传媒曾表示想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培训等完整的实体办学链条。

这几年,皖新传媒自办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可以说实现了一部分。但教育的长久之道,又怎是短短几年可以摸清的呢?

不过,不管怎样,只要活着,就有可能看到春天。

责任编辑:潘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