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蓝翔技校:广场放高射机枪 摄像头遍布全校

钱江晚报

蓝翔技校主楼小广场上,停放着六辆罩着帆布的四管高射机枪。
副校长带学生跨省斗殴、校长被妻举报持多个身份证,负面新闻连连
行走中国职业教育江湖30年,赞誉与争议并存,记者实地走访
解密蓝翔,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学校
本报特派记者 陈伟斌发自山东济南 文/摄
“学习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这句广告词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
简单、实效、传播力强,这句出自著名演员唐国强之口的广告,让无数人记住了“山东蓝翔技校”。
并不缺乏知名度的蓝翔技校,最近新闻频频——先被媒体曝光,该校王姓副校长在9月初,带领200余名学生,赶赴河南商丘,以“清扫卫生”为名,与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的岳父家对峙,甚至发生斗殴的事件;昨天,又有媒体披露,荣兰祥的妻子实名举报丈夫拥有三个身份证。
身处舆论漩涡,蓝翔技校再次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号称拥有100%就业率的蓝翔技校,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道路上走了30年的民营学校,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学校?
为此,钱江晚报记者赶赴山东济南,亲身探访了这所学生数量常年保持在近三万人、被外界称为中国最大的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学校。
一周一天“放风”时间
济南,山东省省会。从市中心搭车一路向这个城市的西北角驶去,快到城乡结合部时,一路的扬尘让路人只能掩鼻而行。路上,出租车司机反复问,要去蓝翔技校的哪个校区,“有好几个校区呢,你干嘛去?也是去学技术的?我几乎每周都能拉到去蓝翔学习的小孩儿。”
从市中心到以蓝翔技校命名的蓝翔路,即便路况顺畅,也需要至少半个多小时。但对于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来说,交通倒不是问题——在济南市火车站、汽车站的显眼位置,都有蓝翔技校招生办公室,由专用车直接将新生送往学校。
蓝翔路,距离学校主校区约两百米,小商贩熙熙攘攘。客源,便是分散在蓝翔技校五个校区里的近三万名学生。
因为上周日办了次网络游戏大赛,学校将休息日改在了周一。于是,记者到达的时候,恰是学生们口中一周一次“放风”的休息时间——即便如此,校园大门依然紧锁,学生必须手持由班主任、院办和校办共同签字的假条,才能正常出入。
记者观察,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学生,基本都在20岁左右,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听口音,山东、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学生最多,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一名刚来不到两个月、正在路边小摊吃饭的山西小伙儿,有点儿自嘲地说:“我们从一个城乡结合部,走到了另一个城乡结合部,组合成了一个庞大的城乡结合部小青年群体。”——此时,一辆三轮车开过,扬起一阵尘土直扑过来,但这显然没能影响学生们的食欲。
学校主校区宽度近50米的大门外,一座过街天桥横跨蓝翔路,连接路两侧的两个校区。门口停满了各类快递小车,学生们隔着铁门,收取网购的快递件。
此时,恰好有两个分别来自湖北襄阳和湖北麻城的职专访问团,前来蓝翔交流学习。记者便随同这两个访问团,在蓝翔副校长曹金栋的陪同下,参观了这所学校的内部。
曹校长介绍,除了前来参观交流的,校方平时不可能让外人进入校区。
随同的另一名负责学校行政管理的孙丽主任,则警惕地观察着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不能录音录像,用纸笔记录可以。大家一起,不要单独走,学校挺大。”
监控摄像头遍布学校每个角落
一进入大门,学校主楼耸立在校门正前方。主楼小广场上,停放着六辆罩着帆布的四管高射机枪。
在接待大楼的一层,一间布满监控视频的控制室,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在这里,几乎可以监控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曹金栋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这套系统里还输入了学校设置的教室课程信息,想抽查哪个教室,就抽查哪个教室,并且还会在监控人员操作的电脑前,显示老师和学生人数的信息,便于全程监督,防止学生逃课。
一名学生私下告诉记者,曾有同学在课堂上玩手机,教室音箱里随即传来了警告声,应该是监控的缘故,这让很多学生都对此有所顾忌。
有顾忌的不止学生。对于老师来说,上课的学生数量是否全勤、是否能专心听讲等等,都必须在学校制定的规章框架内,并随时接受检查,这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绩效——特别是对班主任,校方要求,原则上所有班主任必须住校,且作息时间和学生基本一致。
“方便管理,也利于管理。”曹金栋几乎每天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最多时一天需要接待近20个团队,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是最令他津津乐道的,“学校安保人员很少,主要靠学生自主管理,效果很好。”
“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整理内务后就下楼跑操,三圈。之后就是早饭和学习时间,一般都不让出去。”已经在蓝翔技校烹饪专业学习了两年的滕州学生小何告诉记者,他们的被子必须像部队里那样叠成“豆腐块”,上课时手机一律上交,每周一天的休息。若有违规,班主任和学生都会受批评甚至处罚,“请假必须有假条。自由?也没什么,习惯了就好。”在小何所在的烹饪实习教室里,甚至还摆放着鱼翅、鹿茸等高级食材,“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学校里的生活也还行吧。”
小何所在的专业,正是因为管理严格、素质不错,所以从奥运会到全运会、再到世博会,每次大型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北京奥运会期间,蓝翔曾派出了一支四百余人的餐饮队伍。
据介绍,这所目前每年都有近三万学生同时学习的技校,共有教职工1500余人,除了从高校招聘来的高学历职工外,更多的是一些从关联企业或新兴企业聘来的技术人员。校方觉得,也正是这种配置和管理模式,让这所技校在教学能力上,显然比一般技校要强。
参观三大校区,有“规定动作”
校方安排了车,拉着访问团走马观花式地在周边另三个分校区转了转。这三个分校区,分别是人们在电视广告中最为熟悉的挖掘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和汽修专业的所在地——这条路线和参观内容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属于接待来访的“规定动作”。
驱车十分钟、穿过几个村庄后,团队来到了挖掘机专业所在工程机械学院。这里更像一块工地,甚至还有一个大鱼塘和一个养着十余头牛的牛棚。开阔的场地上,停放着世界八大品牌的百余台各类工程机械,挖掘机是最多的。虽然当天是休息,但仍有不少学生在操作,一旁则是几名老师正在指挥操作。
“每天光油料就要花掉不少钱,这笔开支每年都是个巨大的数目。”曹金栋介绍说,学校每年都需要购进新的设备,以适应教学需要,“我们不能拿昨天的设备,培训今天的学生,服务明天的社会。”
整个场地上,唯一的建筑物便是作为学生宿舍的几排平房。在这里,见不到一个女生。“学挖掘机很苦,以后工作也枯燥艰苦,但收入比较高。”曹金栋笑着说,这也正是极少有女挖掘学员的原因,“但现在这个专业还是很热门的。”
第二个校区则囊括了如今热门的各行各业,足浴、美甲、美体按摩等课程应有尽有。在校长荣兰祥看来,评定专业设立与取消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看是否有社会价值和就业前景。
汽修、数控机床和计算机教育是参观的核心内容。
汽修教室里,几乎所有品牌的车辆模型和实车被整齐摆放,供学生实践操作。校方很引以为豪:“我们就是把工厂搬进学校,让学生一出校门就都能熟练上手。”
计算机教育占据了两个楼层,第一个楼层拥有1200余台电脑,这里也是创造过世界纪录的地方——2006年,该机房有1135人同时操作电脑,从而诞生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如今,它更多的用途是被人参观,电脑都被蒙上一层灰尘,唯有那份悬挂在墙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模本,还能让人想象当年的场景。
楼下,新投资建成不久的计算机房里,800多台液晶显示屏的新电脑被用以教学,但现在,这里并不会同时有那么多人操作。更多时候,学生们则将此当成一个网吧,网上购物、玩游戏或看电视。
参观结束后,按照学校的“规定动作”,团队被送到了学校餐厅就餐,而掌勺的,正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厨师。
如何起步?何以迅猛发展三十年?
是否培养黑客?就业率究竟如何?
提问蓝翔,我们知道的哪些是真的
自1984年创办到如今,这30年的迅猛发展,也让蓝翔成为目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界,鲜有的典型成功案例,其模式难以被复制。而接连不断的,蓝翔似乎总有些负面新闻围绕。对于它,人们印象分不同,褒贬不一。
蓝翔,这个熟悉的陌生人,人们有着诸多的疑问——
它是如何从一所简陋的小培训学校发展到闻名全国的职业技术学校的?
它又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品牌深深扎根于人群?
蓝翔是否有军方背景?是否真的在为军方培训黑客攻击外国网络?
又是否如学校宣传的那样,学生拥有100%的就业率?……
一切的一切,钱江晚报记者逐条提问。
小夫妻档如何发展成超级技校?
脑子灵光,赶上了“三产”热潮
蓝翔,是从一家“夫妻档”逐渐做起来的。主角,便是荣兰祥和他的妻子孔素英。
荣兰祥原本是河南商丘虞城人,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1980年初,由于家中穷困,当时还不到20岁、初中还没毕业的荣兰祥离开老家,前往河南郑州学习油漆和沙发制作技术。正是这段学习经历,为荣兰祥创办职业培训学校打下基础。
1986年,孔素英经人介绍与荣兰祥结婚。婚后,当时欠了3000多元债务的荣兰祥和孔素英,拿着从孔素英父母那里借来的500元钱,到济南创业。由于荣兰祥会油漆和沙发制作,孔祥英有缝纫技术,于是,荣兰祥选择了开办培训班。
但按曹金栋的介绍,蓝翔是创建于1984年。
起初,他们只在济南57中租了几间教室,教人油漆、沙发制作和缝纫。由于学校办在济南市天桥区,所以蓝翔最初的名字叫“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头一年,学校招不到学生,夫妻俩还承包了57中的食堂,边做饭边招生。后来,随着生源越来越多,夫妻俩把学校开到了济南宝华街,还多加了一个当时很时髦的专业——摩托车培训班。
真正的机遇发生在1989年前后——恰逢部队搞“三产”热潮,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被部队收购,荣兰祥由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学校的实际管理者,法定代表人是部队的一名官员。
在部队的支持下,蓝翔开始迅速发展,不仅给社会培养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也给部队输送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1997年,因为一些政策变化,蓝翔技校逐步与部队解除了合作关系。不过,这时的蓝翔已发展成占地千亩、拥有5个校区、七大专业100多个工种、年培训能力3万人的超级技校。
蓝翔如何做到人尽皆知?
简单广告词直入人心,“黑客事件”推波助澜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学生选择来蓝翔,只是因为在电视上听见那句出自著名演员唐国强之口的广告词,网络搜索一番后,便起身出发。
荣兰祥深谙媒体传播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自从蓝翔创办伊始,他便开始在广播和报纸上投放广告。据介绍,蓝翔每年都会在媒体宣传上投放四五千万元的资金。那句经典广告语三十年来没有任何改变,却潜移默化地将蓝翔这个品牌成功植入了人们心里。
新兴新媒体浪潮也被荣兰祥敏感捕捉。今年8月,网络上流行着一句网友经典段子“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擅长用自黑和恶搞,蓝翔利用一切机会让自己出现在公众视线里。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有关蓝翔的负面消息出现。因而,公众舆论对于蓝翔及其教育模式多少抱有一丝质疑。对此,曹金栋表示,这其中很多是竞争对手捏造所致。不过,频繁的曝光,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蓝翔的知名度。2010年,《纽约时报》曾发布一篇关于蓝翔培养黑客攻击美国的报道,将它推到风口浪尖的同时,却也极大地推进了其知名度。从此,蓝翔技校又被蒙上了一层额外的神秘。
蓝翔培养军方黑客攻击美国网络?
和部队有交流,但远没那技术
蓝翔真有培养黑客的能力?真和军方有着密切的合作?对此,孔素英告诉记者,蓝翔之前确实和军方有过合作,可那是20年前的事。依照蓝翔的计算机水平,无论哪个时期,都远不足以培养能入侵美国电脑网络的黑客。来自太原、已在蓝翔学习了半年计算机技术的闫科(化名)也告诉记者,远非传说那样玄乎,老师教的都是些实用的常用软件操作,仅限于基础应用。
“反而是《纽约时报》报道后,国外黑客几乎每天都会来蓝翔网站转悠七八十次,有时候网站上一下什么都没了。为此,学校专门有批电脑技术人员不停重建网站。”荣兰祥也曾如是回应。
蓝翔确实和军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据曹金栋介绍,蓝翔一直保有两个连的民兵,人员都是从学生中挑选的,“一个应急连,一个女子高炮连”——此前,该女子高炮连在一次实弹射击军事比武中,还被山东省军区表彰为“优胜单位”和“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曹金栋表示,蓝翔与军方的合作基本上止步于向部队输送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是汽修和机械工程类的,“真正进入军队的,其实比例很小。真正高比例的还是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时的就业率,达到100%。”
就业率100%到底靠不靠谱?
有针对性的来求学,就业率确有较高的保证
在对外宣传过程中,蓝翔技校一直以“100%就业率”为口号,但外界对此一直深表怀疑。对质疑之声,曹金栋表现乐观:“到我们这里来要人的企业,必须提前三个月预定,还得交订金。”
作为任何高校都不可能达到的这种就业率,曹金栋解释说,来到蓝翔的学生,都是有针对性的来学习职业技术的。针对性强对于工作的定位和就业的保障,也确有质的提升。蓝翔规定,每个学员都有一个月的试学期。这期间,学员和教师都可以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调整,“如果确实不是那块料,我们也就劝他们不要在蓝翔了。”
除了这些,校方对老师亦有就业率要求。“如果我带的学生学了三年厨师,毕业后却是干别的,那我就得扣钱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班主任告诉记者,这正是校方规定的考核标准之一。
七年前从蓝翔毕业的王晓峰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汽修班毕业后确实都找到工作了,大多在汽修店,“就业率100%?怎么说呢,可能有点夸张吧。我也听说过找不好工作的,也有后来改行的,但至少说学了一门技术,不怕没饭碗。” 这里的学员花的时间最多的还是在各种专业的实践操作上。曹金栋觉得,他们所培养的正是走向社会后就立刻能上手的技术型人才。蓝翔有校办企业,有的学生在校办企业边实践边学习,不仅能挣到每月五六百元的生活费,还能模拟和了解从制作到销售的全部流程,“这也是我们和综合性高校最明显的区别。”
有时候该变的是视线
打车去往蓝翔技校的路上,司机提醒记者说:“技校都是那些学不好的人,没办法了,才去的学校。”
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里,技校和差生之间划上了等号。但当我走完这所中国最大职业技术学校之后,想告诉那位司机大哥,有时候,也许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视角不同。
术业有专攻。这不是一句空话。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即便他们会有方方面面的不同,都有着自己的优势,以及无可复制的社会价值。
更现实的是,如今的就业竞争中,这些选择技校、毕业后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其社会生存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并不在普通高校毕业生之下,很多时候甚至远超之。
当然,就拿蓝翔来说,所吸收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可能差强人意。校方也不时被曝光一些不良事件和管理缺位问题,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大众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评价。这些偏见,让大家对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视程度,很多时候有所欠缺。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必是今后大势所趋。从国家层面上,今年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特别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思路。即便发达的西方国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高等教育实行多元分类发展,职业教育的学生并非是“矮人一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即使不上大学的孩子也有很好的出路。如果读职校的学生也有很高的薪水和社会地位,家长选择时自然会从实际出发。走访蓝翔,不论校长荣兰祥如何陷入负面新闻漩涡,单从学校来看,这里无疑给了很多人一门手艺、给他们的未来一个机会。“蓝翔”们也得首先从自身入手,进一步完善自身管理,提升学校整体水平,才能为求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自己提供一个良性的市场。 陈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