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古往今来的“全国统一卷”

新安晚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将有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安徽也名列其中。
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但从这一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方式。安徽高考卷也独立命题。从 全国卷到各省单独命题出卷,再到全国卷,这也引起了热议。而在中国古代,“全国统一卷”就是科举考试。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古往今来的“全国统一卷”。
从“官二代”到唯才是举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依照血缘世袭。其实也就是官员世袭制。许多官员完全不知民间疾苦,活在官N代的世界里。那么,有才的穷人咋办呢?
我们读古书、看电视时经常能看到“食客”,比如有名的毛遂、荆轲等。从东周开始,“客卿”“食客”等多是出身卑微者出人头地的重要方法。到了汉 朝,选人主要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后者是皇帝官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放在现在,就是一些社会名 人、大V等得到重用,但无论是察举制还是徵辟制,都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古代用人制度的革命发生在隋朝时期。
隋统一天下后,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唐朝沿用并不断丰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姚崇、宋璟等都是唐朝科举制度选出来的人才。唐太宗重视人才培养选拔,更是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科。而武则天则大力提倡科举,创立了殿试。
唐朝科举考试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门。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也就是简答题。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贴经就像是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
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而策问和现在的申论差不多,就是针对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涉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
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一介武夫难当“武状元”
武则天朝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不大受重视,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在朝廷设置“武学”,每3年举行一次全国性考试,录取名额以百人为限。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苏乞儿因为不识字被除了名,就是因为武状元也要参加文试。明清时代,武状元得“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加武试。
历史上由武举出身的著名武将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和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多位状元考卷中批皇帝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科考生王十朋的对策,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揭露:“自权臣以身障天下言路,而庠序之士,养谀成风,科举之文,不 敢以一言及时务。”“内外用事之臣,多出乎权门之亲戚、故旧、朋党,文臣或非清流而滥居清要之职,武臣或无军功而滥居将帅之任。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郡县 之民,其浊如泥。”基本上已经将宋朝批得体无完肤了。而以这样的言论,王十朋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中了状元。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殿试中,胡铨对南宋初年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进行了深刻揭露:“比年以来,丑虏横行,干戈烂漫不息,未尝一年间不 战,生民日委顿,四夷日炽肆,天下不知有生之乐”,“士卒死边野之外,妇哭其夫,母哭其子,寡妇弱子抱负轊车,望冤吊哀于千里之外”,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 现实,胡铨已忍无可忍,他质问高宗皇帝:“呜呼!天下有善,则归诸己;天下有祸,则归诸天。此何圣人之用心也?”
结果,凭借这样一张试卷,胡铨却殿试中魁,而被批的宋高宗见到他的试文也大加赞赏,还欲钦点为状元,只是朝廷考官认为胡铨的言词直指当朝时弊,最后而遭排挤,后录在进士第五名。
南宋初年的沉重赋税,也被张九成所揭露:“阳羡、惠山之民,何其被酷之深也!”赋税名称多如牛毛,而造成的结果又是“前日桑麻沃润,鸡犬相闻,今为狐狸之居,虎豹之宅,苍烟白露,弥望满野”。最终张九成成了殿试状元。
而宋朝的姚勉描述了南宋末年江南水灾状况:“有如去岁,叠见重灾,九郡生灵,为鱼鳖之墟,众大民居,为灰烬之地,不加赈恤,民命谓何!”直指政治腐败。结果也中得状元。
元清“全国统一试卷”
目前的全国高考卷分为新课标一卷和新课标二卷,一卷的难度比二卷大。许多教育大省用的都是一卷。
在元代,科举考试也使用“一卷”和“二卷”。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做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左榜比右榜题目难得多。
元代把人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人地位最低,主要是前南宋地区的人。汉人则是南宋地区以外的汉族人。色目人是蒙古族、汉族以外的 他族人种。左榜难题给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严格。而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简单。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 配。
元代自仁宗至顺帝灭亡为止,科举停办过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在科举考试中,由于官员掌握着体制内外的各种资源,其子弟在和平民考生竞争时处于非常明显的优势地位,更可能因此徇私舞弊,于是康熙皇帝在科举 中独创了民卷和官卷两套试卷。康熙可不是为了庇护官二代,而是为了限制官二代,实现公平。康熙设置官卷就是为了防止官员子弟侵占民卷名额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