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人民的名义》火了 当检察官法官要上这些大学

新浪教育

关注

“高校驾到”栏目原创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高考613分魅族又送手机

作者:张晟 戴全英

一部反腐神剧《人民的名义》火了!在被众多老戏骨圈粉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网民对于检察官这个职业的无比好奇,原来检察官不止是坐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出示证据的形象,他也能够像剧中的侯亮平一般侦查、拘留、逮捕。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寻找蛛丝马迹来揭开事实真相,如警察一般维护社会公正,捉拿贪 官。

是不是有小伙伴想要往检察官、法官的方向发展呢?检察官和法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对报考生的法律专业知识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以检察官为例,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并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的同学才有可能成为检察官。一般来说,检察官大多还是法学专业出身的多一些,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检察官的话,不妨去报考法学专业相对较强的高校。

谈起与法学有关的好大学,那么我们不得不提起在法学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五院四系”(五院是指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四系分别是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这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这几所高校的法律学科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建国后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法学研究和高等法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当然,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法学学科也在不断繁荣昌盛,遍地开花,昔日的政法学院升级为了政法大学,原来的法律系也摇身一变为了法学院。但总体上我们可以将与法学相关的大学分为政法类大学和综合型大学的法学院两类。

四海皆校友的政法类大学

提起政法类大学,主要是指以法学、政治学为主要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相比其他类型的高校,政法类院校的特点主要就是法律氛围浓厚。据知乎网友“哇哈哇哈啦”介绍,其所在的西北政法大学的藏书约有一半是法学方面的书籍,客座讲座平均一星期能够一到两次。其实不止是西北政法大学,其他政法类高校也是一样,因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这些高校的法学优质资源十分丰富,每周可能都会有顶尖的法学专家前来讲座,法学方面的藏书尤其是市面见不到的孤本也会在其馆藏里看到,而高校的任课老师也可能会兼任所在区域的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

《人民的名义》里曾经提到过的“汉东大学政治系”一直让众多网友浮想联翩,有人说该剧的取景是在东南大学,所以汉东大学指的是东南大学;有人说拥有这么强的号召力的一定是北京大学;但更多地网友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名字,列出了关于西政78级的法学界神话。据统计,西南政法大学1978年的这一届人,后来成为西南政法大学引以为豪的骄傲,他们当中诞生了后来在中国政界、法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周强、贺卫方、梁治平……在1978级校友入校30周年纪念时,统计表明,这届学生中省部级领导职务的有14人、厅局级领导约100人,知名的法学学者近100人。这就是后来屡被传颂的西政78级神话。

当然,西政78级的神话不可复制,神话的诞生有个人的奋斗使然,也有时势推动的因素隐含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熟知的“五院”在各自区域的影响力至今仍存,中国政法大学之于北方,华东政法大学之于东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之于中部,西南政法大学之于西南两广,西北政法大学之于西北,都有各自传统的势力范围,在这个圈子里会更容易受到认可和资源的交换。政法类高校与其他高校的法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校友资源的深厚,我们翻看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学历可以发现,西南政法、华东政法等政法高校的领导还是占有相当人数。

总体来看,中国政法大学凭借其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超强的学术资源和政策扶持,在政法类高校中无疑是坐上了第一把交椅。而西南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各有特色,一个历史积淀厚,一个国际化视野强,对于有志于实现自己法学抱负的同学来说也是相当不错的高校,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把法律与财经结合之后也是独辟蹊径,受到众多考生的追捧。西北政法大学虽然限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表现没有前面四位那么亮眼,但其踏实的学风,良好的就业还是令人信赖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作为比较特殊的政法类高校,其法学实力同样不可忽视。对法学有意向报考的同学,亦可将其作为参考志愿。除了以上的政法类高校之外,还可以注意甘肃政法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以及山东政法学院这些院校,这些院校虽然没有前面的高校那么耀眼,但是在法学方面也都各有千秋,对于分数不太够的同学可以适当参考一下这些性价比较高的院校。

对政法类高校的分数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高考升学帮”(下载地址:http://edu.sina.com.cn/zt_d/gaokaoshengxuebang )的APP上进行查找,除了文中提到的知名政法大学外还有很多别的政法院校在这里也可以找到。

名门与新贵并起的法学院

之前也有提到,“五院四系”是对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法学教育界进行的整体评价,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于法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法学专业扩大了不知多少倍,“五院四系”的简称并不能完全代表了如今的法学教育格局。如果说原先的“四系”如人大、北大、武大和吉大是出身名门,那么后起之秀如清华、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之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则可称呼为“法学新贵”。

最近,有了一种新版“五院四系”的说法,其来源是由于杜克大学法学院限定了9所有资格申请杜克全球领袖奖学金的中国大陆法学院,这9所法学院分别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一个国外大学的标准来代以评判整个国内的法学学术水平想必是有失公正的,但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承认,在综合型大学的资金大力支持下,很多顶尖高校是吸引了相当多的法学人才的,加上优秀的生源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让人例外。

总体来看,老“四系”如今的地位依旧位居前列。北大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长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且其经济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在经济法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等方面,一直居全国的领先地位;中国人民大学作为老牌的法学强校,其法学院拥有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民商法实力最强;武汉大学法学院优势学科突出,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吉林大学的律师实务颇具影响,法学理论在全国也是十分闻名。而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法学院大量引进法学人才,更富有活力,创新的动力更足。如清华大学法学院就有张明楷、张卫平、王保树这样的名师,加上学校的名气和优秀的考生素质,“法学新贵”的崛起和强势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选择综合型大学的法学专业,可以体验不同专业的文化氛围,拥有一个在业界外较为响亮的大学学历。实际上,如果真的有心在法学上发展下去,想要当个像侯亮平这样的检察官,那么不管在是什么样的学校氛围中,都应该定心凝神,将精力集中在通过司法考试上,努力领悟法治精神,真正做到维护社会的公平,代表人民的民义。

对综合型大学的法学专业感兴趣的家长同样也可以在“高考升学帮”(下载地址:http://edu.sina.com.cn/zt_d/gaokaoshengxuebang)的APP上进行查找,凡是设有法学学科的高校专业分数线都能在这里找见。

报考建议:根据自身情况予以定夺

关于选择政法类高校还是综合型大学的问题,小编建议考生应从以下情况考虑:

一是分数优先,如果成绩能够到达好的985高校的法学专业,那么优先选择上文提到的综合型大学的法学专业。如果是成绩一般的同学,那么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对院校各因素的满意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分数的政法类高校或者其他的综合型大学的法学专业。

二是个人规划,老牌的“五院四系”包括很多政法类高校都比较讲究师承,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校友资源以及名校牌子的影响力都会对就业造成影响。如果是想要在大城市拼搏的同学,可以选择那些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而有想在自己的家乡发展并且成绩不算特别突出的同学,可以选择在当地比较有名气的政法类院校,如我们上文说到的甘肃政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还有上海政法学院,它们的学风都较为踏实,在当地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是区位考虑,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法学教育方式可能较为不同,与海外交流的深入程度可能也有差别,不能否认的是文化随着经济的集中而集聚起来,中西部的很多高校名师“孔雀东南飞”到了位于一线城市的名校里,所以相比之下,东部的师资、机会、经济发展程度要比中西部更为优越,这个可能是很多专业面临的情况。

四是寻找法律特色专业,很多高校不像政法类高校那样有着专业的法理知识,但它们通过与自身地域或者学校的特色专业的有机结合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法律专业。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商法,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的海商法,云南大学的民族法学、东南亚国家法律研究,上海大学的知识产权法,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法、环境资源与保护法,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法等。

关于各大高校法学水平的排名,我们可以参照教育部2012年法学学科的评估结果。具体如下所示:

除了教育部排名外,对法学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索“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由政法委和教育部联合实施,计划中不仅包括了我们提到的“五院四系”,还有很多综合性大学包括其中,可以作为同学在选择院校时的一个参考。

法官、检察官之路,道阻且长,选择了法学也只是第一步而已。后面的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都是未来将要面对的难关,但不管如何,希望同学们可以记住,通法理,也要懂人情;守正义,还要严律己。我们期待有很多的侯亮平能够惩奸诛恶,我们更希望法治能够深入人心。

新浪教育“高校驾到”栏目陆续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推荐高校,解读高校最新招生政策,敬请关注!

“高校驾到”栏目联系方式:

电话:010-58983871

邮箱:quanying3@staff.sina.com.cn

责任编辑:戴全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