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恢复高考40年:那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华商网-华商报

关注

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40年后的2017年,全国约有84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而陕西有近33万考生参加。

40年来,通过高考,有2亿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甚至精英。高考,不仅为国家选拨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而且改变了许多普通人的命运。

高中毕业下矿当临时工

现在是一家公司老总

人物档案

蒙进喜,男,59岁,籍贯陕西澄城,1977年考生,录取院校:北京林业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北人造板机器厂、陕西省木材公司、陕西省物资贸易中心工作,曾担任海南省台资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海南省台湾同胞投诉协调中心主任等职。

因机构调整,2000年下海经商,现任陕西恒源装饰配置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物语录

小学5年级时,我悟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问题,总结规律并纳。这样就会在同一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从小养成的这种习惯坚持至今。

“明年就60岁了,退休后,想回家乡做公益事业,办教育。”2017年5月24日,西安城南,在夕阳余晖映照下,蒙进喜笑着回首往事,“40年前,要不是高考报完名患了一个月伤寒,成绩会更好,说不定会考到北大、清华。”

蒙进喜出生在澄城县庄头镇蒙家村,从小就禀赋聪明,学习优异。还在上小学5年级时,无师自通,他将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即使数学考百分也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将试题重做一遍,琢磨出至少3种不同做法,然后甄别其中最快捷最好之法。

1973年高中毕业后,瘦小的蒙进喜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到煤矿和硫磺矿先后当矿工。尽管是临时工,但他干活踏实认真。1977年10月的一天,他刚从矿井上来休息,听到矿区大喇叭说马上要高考了,这消息如春雷,让他和许多人震惊继而喜出望外。

“当时情况非常特殊,一本书都没有。”蒙进喜说,课本早送人了,高考报了名,就在准备复习时,他突然身患伤寒。距高考仅有20天时仍未痊愈,只好找出以前的学习笔记,咬着牙带着病痛复习。

高考前一天,病痛让他无法入眠,索性爬起来复习,直到高考当天凌晨三四点才睡着。

1977年12月9日高考第一天,首场考数学,蒙进喜因身体原因昏昏沉沉地想放弃,后在同学劝说下坚持参加考试。结果,因身体缘故,几道大题原本会做却错了。一整天,他心里很难过。高考第一天结束,天黑才回到家,他简单吃碗红苕面条就上床休息。第二天稍微有了精神参加语文和理化的考试。

时过40年,提起当年的作文题《难忘的一天》,蒙进喜仍不假思索记着开头:“今天,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考场参加高考时,内心激动万分。高中毕业后,我从来没有想到,还能有今天这个机会考大学。没想到党和政府能给我们这批年轻人这么好的机会,让自己有机会成才……如果考上大学我就有机会深造,我的命运跟随国家命运将改变提升……”

1978年春天,蒙进喜踏上北去列车,第一次到了首都,踏进了当时的北京林业学院的大门,成为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

下乡插队在砖瓦窑干活

现在是著名评论家

人物档案

李国平,男,57岁,1977年高考生,录取院校:西北大学。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陕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省人文社科领域顶尖人才;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人物语录

高考大军中,我不是突出者,更不是优秀者,仅是幸运者。我感念中学时代的好老师。因为初、高中打下的基础好,我注重学习读书、积累深厚。

人生有盲点,要不断地学习。高中时代是人生理想的萌芽期,而大学时代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大学生活能助理想的翅膀变成现实。

李国平出生在陕西泾阳。1976年元月,高中毕业一年的李国平作为知青在本县云阳公社樊尧大队插队。云阳是吴宓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家乡,民风和文化底蕴浓厚。

李国平和来自咸阳、西安等地的知青一起在砖瓦窑场干活。

“作为当年高考知青,我至今感念我所插队的生产队,”2017年6月1日,在省作协办公室里,燃起一支香烟,李国平的思绪随着袅袅升起的烟雾回到40年前。

当年生产大队支书、大队长对知青们都很宽怀。高考前一个月,知青们不用再在砖窑场干活,可回家复习。

1977年12月9日,李国平骑着自行车,从家里赶了30里路,到了云阳考点考场参加高考。

李国平笑着说,当年填报志愿时,因为不太懂专业,第一志愿报的是武汉大学图书管理系,在当时全国仅有两所高校设有此专业,除了武大,就是北大。因喜欢读书,误认为考上图书管理就可常在图书馆看书了。

当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李国平成为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新生,这是他的第二志愿。当年中学同校6个班300多人中,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李国平始终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1978年春,李国平走进了西北大学校园,当时同班71人年龄相差十多岁,自己和其他4名同学年龄最小只有18岁。

李国平自己也没想到,6年后,自己会走进陕西省作家协会大院,成为《延河》编辑部编辑,更幸运的是,与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成为同事。

贝弗里奇曾说过:“成年人上升高度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下基础的一半。”李国平阐释,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做事的积累有多么充分,就能决定自己在未来上升空间有多大。

小编提醒:

高考分数不高却能进好学校,现实吗?其实家长和考生缺的只是经验和专业知识而已,高考志愿专家长期活跃在高考志愿填报第一线,接触过无数的考生和案例,不同的分数分别有怎样的发展方案,选择哪一种对考生最有利,专家非常了解。借助志愿专家指定的完美志愿填报方案,是考生展翅高飞前父母能给予的最好礼物。新浪搜罗志愿填报经验丰富的专家,经过严格审核,组成新浪志愿填报专家团(网址:http://zhiyuan.edu.sina.cn/solution/view/),是考生志愿填报的强大助力。

咨询电话:010-58983379(工作日10:00-18:00)

微信咨询:高考志愿通(微信号:gkzyt_sina)

毕业后11年才等到高考

现在是著名经济学家

人物档案

张宝通,男,70岁,生于陕西安康,经济学硕士,1977年高考,录取院校:西北大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中国委员会高级顾问,一带一路国际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注册高级咨询师。

被评为2005年度陕西十大杰出经济人物、2006年度西部经济建设功勋人物、第二届西部十大风云人物。

人物语录

感恩高考,让我从一名物理老师一步一步走到省社会科学院,走到现在。是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现在我们教育有一个误区:教育孩子不是百米赛跑,并非是什么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恰是马拉松式的赛跑,赢在终点上。

人生除了沉淀积累之外,最关键的是培养自信心、自学能力还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父亲是山东人,在安康工作,1947年我出生在安康。”5月31日,精神矍铄的张宝通先生说,“父母都工作在安康,从小我就偏科厉害,喜欢数理化。1963年小学毕业时从安康考到西安上中学。当时,全省统考,各地市特别优异的录到西安的4所知名中学上学。”

16岁时张宝通离开安康,只身到西安求学,培养了他很强的独立性。1966年,高中毕业期间,张宝通和同学们领取高考毕业证期待参加高考时,记忆中是当年6月份,国家停考。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张宝通随着同学们来到宝鸡,在当时的硖石公社一个生产队插队。

在农村,张宝通和知青们一起白天劳动,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他尤其喜欢看两类书籍,一类农业方面的,另一类是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小说等。当年,知青们有一个“马列小组”,经常聚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学习政治知识。他们还到宝鸡造纸厂购买废旧报纸和书籍,常常是一毛钱可以买到一斤的书籍,大家如饥似渴地阅读。

两年后当地招工,张宝通成了当地龙泉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他是当时该校唯一没有备案的老师,但每次考试学生们的成绩都在年级遥遥领先。

1977年高考时,他本想报政治经济学,但当时因是物理老师就只能报考物理。高考成绩揭晓,张宝通被西北大学录取,成为该校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大学生。张宝通回忆,1978年,大一时,同学们经常向他求教物理问题,他俨然成了同学们的老师。

大一第二学期,他找到西北大学要报考政治经济学研究生被拒绝,后又找到大学政治经济学何教授,当时何教授已是全省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惊讶的何教授当场出考题,结果没有难倒张宝通,学校开绿灯让本是大一学生的他考研,结果,当原来同班同学正上大二时,他开始了3年研究生的学习。

硕士研究生毕业,张宝通进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而他高考时的同班大学同学才刚刚大学本科毕业。

当两年民办教师再高考

现是大学知名教授

人物档案

刘生良,男,60岁,博士,籍贯陕西洛南。1977年考生,录取院校:陕西师范大学。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教学督导、文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

人物语录

我是从秦岭大山走出来的孩子。感恩高考,让我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一点成绩。成功之路虽有万千条,但高考恰是通往成功的一条主要途径。我的感悟是,借助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

2017年5月26日,儒雅的刘生良教授轻啜一口清茶,思绪回到42年前:1975年,18岁高中毕业的刘生良回到生产队当会计,一年后,通过选拔成为一名民办语文教师。虽说是民办教师,但他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教出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

40年前的高考,对刘生良而言颇有戏剧性。

当他见到刊登高考消息的报纸时距高考不到一个月。因担心耽误学生,刘生良没报名,直到父亲到校严厉敦促后才去县招办,但“报名截止,没报名表了”。

心事重重的刘生良在返校时遇到了教务主任,得知恰好有一同事放弃高考报名,于是,这份空白报名表就给了刘生良。

“第一场数学,”回忆起当年,刘教授不好意思地笑了,“后面几道大题较难,没有做完,时间就到了……”

“当年的作文题有两道,可任选一题。”提起高考作文,刘生良记忆犹新,“一个是《难忘的一天》,另一个是《写给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我思考后选择了后者。”

“今年考不上,好好复习明年继续考。”刘生良说,高考后心态很平和,没敢奢想能考上,照常当老师。

“你考上大学了!全县第二!”刘生良永远记得,高考成绩揭晓那天傍晚,自己肩挑东西从家正往学校走半路上有人向他大喊的情景,当年全县文科千余考生仅考上14人。

1978年元月,刘生良被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提前录取。之后,他在工作岗位上考研、考博。前些年陕西师范大学首届名师评选揭晓时,刘生良名列其中。 华商报记者 程彬 文/图  

2017新高考调查

调查状态:进行中 欢迎参加问卷调查
1.

在选考科目中,你最倾向于哪一种搭配方式?(6选3)(必选 3-3项)*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2.

你选择科目最主要的依据是?(必选)*

选自己喜欢的
选自己擅长的
按照传统 “文科”/“理科”选择
3.

如果心仪的高校对于选考科目的要求,与你自身擅长的科目发生冲突,你怎么办?(必选)*

按照高校要求选考,为了心仪的学校,奋力一搏
按照自己擅长的科目,调整目标院校
不确定
4.

有两次考试机会的科目,第一次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后,你还会再考一次吗?(必选)*

会再考一次,精益求精
不会再考了,留出时间精力复习其他科目
不确定
5.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很多学校试行“走班制”,你认为这样:

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增加学校教学、管理负担
对学生、学校没有太大影响
6.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录取批次,由考生对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成绩位次靠前的学生优先选择。你认为这样:

增加了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难度,给考生和家长更大压力
扩大了考生的选择空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加灵活
与之前的形式差别不大
7.

新高考改革后,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和录取,不设调剂。你认为这样:

是更保险稳妥的录取方式,使考生有学可上
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拉低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
分数对选择和录取的影响更大了,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8.

从高考的整个准备和参加的过程来看,新高考比之前更难还是更简单了?

更难
更简单
不好评价
9.

你期待新高考改革吗?

期待
不期待
不好评价
10.

你最期待的高考改革措施是哪几项呢?(1-6项)*

不分文理科
英语、部分科目一年两考
选考模式、个性化选择
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取消录取批次
报考、投档以专业为主

年龄

18岁以下
18-28岁
29-39岁
40-50岁
50岁以上

性别

所在省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台湾
香港
澳门
澳洲
北美洲
亚洲其他国家
欧洲
其他

所在城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