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恢复高考40年:4位考生讲述“高考故事”

南方日报

关注

编者按

1977年的夏天,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策。那年冬天,全国570多万考生涌入已关闭11年的高考考场。

恢复高考,不仅让许多青年和家庭的前途发生了改变,更是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那一年,广东有53.02万人参加高考,当年全省高校录取新生8752人,录取率仅为1.7%。40年来,广东已累计有1300万人参加高考,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撑。

又是一年高考时。南方日报今明两天推出“恢复高考40年”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南方网红

南方名记

吴少敏工作室出品

你的高考是什么滋味的?当年的“春风得意马蹄疾”“漫卷诗书喜欲狂”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你?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1977级、1987级、1997级和2007级的4位考生。以他们为样本,反映出高考对个人乃至时代的影响。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吴少敏

策划统筹:戎明昌 陈枫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1977级

考生冼德庆:

在煤矿井下收到消息,“背着麻包袋来装知识”

“1978年3月14日,我的黄金时代来了。”那一天,26岁的冼德庆正在湖南宜章煤矿井下作业,他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录取的消息,在黑漆漆、轰隆隆的井下传开。冼德庆在工友一片钦羡的目光中,立马上井,挑起行李,跳上火车,直奔广州,成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40年后,这位华师政治与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广州商学院副校长早已桃李满天下,他仍深深感念于当年那道知识的光束,照亮了一条精彩的人生路。

冼德庆是广东高州大井镇一个贫农家庭的独子。他断断续续只读了半年初中和三个学期高中,就跟随部队去到汕头南澳岛,当了6年的通讯兵,直到1977年退伍。当年7月,他在部队练就的文采被老家小学校长“发掘”,成了镇上小学的语文代课老师。

不久,当年秋冬恢复高考的喜报如春雷般响起,冼德庆惊喜地接到了高中校长签发的通知,上面写着:“回校复习,准备高考!”

在等待高考成绩期间,冼德庆为补贴家用参加了省矿务局招工,到湖南当上了煤矿工人。“井下巷道窄小,只能躺着挖煤,一天下来只有牙齿是白的。”辛苦的劳作,换来每月60元的工资寄回家。在天寒地冻的大山里,他夜夜渴望从广东传来好消息。

次年春天,他被录取的消息先传到了他父亲那儿,60岁的父亲握着录取通知书一夜未眠。

进入华师,冼德庆惊讶地发现,同学的年龄从16岁到32岁不等,有人已是3个女儿的爸爸,还有父子一起入学成了同学。他虽年龄在同学里属于中等,务农、当兵、教书、挖煤等工作经历却相当丰富。

“正因为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这一批学子才更加珍视安心读书的机会,蓄积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他回忆,当时班上流行用“背着麻包袋来装知识”这句俗语,来形容学习的如饥似渴:一下课,总有学生围着老师请教;清晨五六点,校园各个角落里传来英语朗读声;平时排队打饭、甚至周末看电影占位时,每人都会掏出书本,争分夺秒看书;听说中山大学开了讲座,冼德庆就和同学转乘两趟公交车去旁听。

“我们坚定信念,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读书,学以致用投身国家建设。”投身国家建设需要健康体魄,冼德庆记得,大家锻炼身体非常自觉,一早一晚的操场热闹不已,而他4年一直坚持晨泳。

“如果没有高考,我也许会一直是个煤矿工人。”冼德庆说,大学4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黄金时代。

小编提醒:

高考分数不高却能进好学校,现实吗?其实家长和考生缺的只是经验和专业知识而已,高考志愿专家长期活跃在高考志愿填报第一线,接触过无数的考生和案例,不同的分数分别有怎样的发展方案,选择哪一种对考生最有利,专家非常了解。借助志愿专家指定的完美志愿填报方案,是考生展翅高飞前父母能给予的最好礼物。新浪搜罗志愿填报经验丰富的专家,经过严格审核,组成新浪志愿填报专家团(网址:http://zhiyuan.edu.sina.cn/solution/view/),是考生志愿填报的强大助力。

咨询电话:010-58983379(工作日10:00-18:00)

微信咨询:高考志愿通(微信号:gkzyt_sina)

1987级

考生陈超:

高考改变农村娃命运,与城市发展脉搏共振

“当年雷州二中旁是个汽车站,每到傍晚,我总能看见一辆从广州驶来的客运车,车上走下来衣着时髦的人士,他们手中的尼龙袋里装着农村没有的稀罕物。金黄色的夕阳洒在车身上,‘广州’两个红彤彤的大字刺到我的眼里。‘一定要去广州闯一闯!’初中二年级的我这么想。”30多年后,51岁的海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超感慨地说,正是高考,让他实现了懵懂年纪追寻“诗和远方”的梦想。

陈超是华师艺术设计专业1987级学生,此前他从雷州师范学校毕业,在当地镇上中学当了一年老师。通过委培生项目,他考取华师,实现“闯广州”的第一步。

“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坐了一天一夜的汽车来到广州,满眼都是新鲜!”刚开始,陈超说不好普通话,更听不懂白话,但他性格开朗外向,入校不久就适应了新生活,结识许多同学朋友。在学习上,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要比同学多学习一个半小时,午休时间,他常跑到画室素描,狂补基本功。

陈超回忆,1991年毕业时,全省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超过30人。陈超抛掉回乡当老师的铁饭碗,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刚工作的那几年,看到好的设计和案例我就拼命学习,光复印材料每月都要用去一半的工资。在大学里培养的自主学习习惯,让我在工作上进步飞快。”他担任企业法人代表,获得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也曾遭遇骗局,一身负债从头再来。“事业困难时,我的大学同学给了我全方位的支持,他们是我大学4年最重要的财富。”

随着企业逐渐壮大,他开始关注母校的大学生创业。现在,他受聘为华师创业导师、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常常回到学校,把自己从商的经历与大学生分享,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

高考过去30年了,在陈超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仍挂着与大学同窗的合影。“我感谢高考,它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共振,才有了今天的事业,以及回报母校的机会。”

1997级

考生蒋达勇:

我考上大学,扭转了村里的“读书无用论”

1997年夏的一天,在放牛的蒋达勇望见村里一位老人快步走来,隔着老远就朝他挥手大喊:“娃娃,别放牛了,你的‘委任状’来啦!”他立刻意识到,是录取通知书来了。他一路狂奔,心潮澎湃:命运就要改变了!

20年来,命运果然发生大转变。蒋达勇再也不是村里那个“放牛娃”,他留校工作,并经历多个岗位,担任华师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主任,参与和见证了高校改革发展数个重要时刻。“考上大学,让我看到了新的世界,也让村民转变了读书无用的老观念。”

蒋达勇1978年出生在四川绵阳安县兴仁乡长沟村,他说,自己15岁那年就体会过落榜的滋味:“当时,农村孩子最理想的出路,是初中毕业就能考上中师中专,毕业后分配去做个老师或工人。但我落榜了,10公里回家的山路,一直哭着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高考录取率仅在35%左右,“读高中考大学”被不少人认定“没戏”。而蒋达勇顶着村民议论的压力,在父母的支持下入读高中。

他回忆,那时农村中学缺乏辅导资料,学生只能拿着课本猛背,有老师从市里弄来一套试题,全班激动得相互传阅。晚上宿舍熄灯,他只能躲在蚊帐里点蜡烛看书,或者索性跑到厕所,借光备考。从高二下学期开始,蒋达勇作为全校第一,享受到了老师专门开的“小灶”——搬进老师家的厨房住宿,“因为厨房不熄灯,想学习多久都行”。

那一年高考,蒋达勇发挥稳定考上重本。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写了一连串师范专业,被华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蒋达勇说,在2000年以前,师范专业的学费一直由国家“全包”,比起需要交学费的其他专业,这对农村孩子很有吸引力。

蒋达勇成了村里的骄傲。为了奖励争气的儿子,父亲送他到成都,乘飞机赶往广州。“那是我第一次出四川,第一次坐飞机,甚至第一次发现,要正儿八经地说普通话了。”

刚进入校园,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反差,曾一度让蒋达勇难以适应。“我那时感觉,自己就像一粒流沙,随风飘荡,找不到自信和方向。”不过军训结束后,高中就入党的蒋达勇被选为班干部,忙碌的学习生活和学生工作,让他逐渐摆正了心态,大一上学期结束时,他取得了班级第一名的成绩。

高考过去20年,蒋达勇的人生轨迹至今仍与高校紧紧相连。从1997年华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到2004年进驻大学城校区,再到现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他见证了高等教育发展为一批批学子带来的巨大变化。

2007级

考生鲍振宙:

高考是人生必答题,让我收获一生学术志向

“爸妈,我博士毕业了!”6月1日,鲍振宙走出华师心理学院博士论文答辩会场,拿起手机高兴地向父母报喜,10年的大学校园生活就此画上了完满句号。

200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经过连续10年的快速增长,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这年6月,18岁的江西赣州女孩鲍振宙,与全国1010万人一同跨入高考考场。在她看来,“安心读书、考上大学”是她这一代人的不二选择。而大学舞台越来越宽阔,一大批深造、出国的机会,正影响这代人的人生路径。

鲍振宙2007年考入南昌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年大四毕业时,她通过考研来到华师心理学院硕博连读。“继续深造对我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一个选择,我喜欢研究青少年发展问题,一路变成‘女博士’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辛苦。”她说,大学的氛围积极而自由,学术上资源丰富,导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加上父母的支持,让她全心投入科研。在华师6年深造,她成绩优异,获得硕士和博士国家奖学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授予“华人心理学新秀奖”。

2015年,出国留学的机会来了。鲍振宙和几位同学拿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到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留学一年。当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52.37万人,比2012年增长12.41万人,到国外研究学习已成趋势。

“留学期间,我能与国际学术大牛面对面交流,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一同工作,还与外国导师一起联合发表了研究成果。”鲍振宙说,出国交换学习或攻读学位已经越来越普遍,她所在的学院至少有一半以上博士研究生有留学经历。

面对未来,与大部分同学留在广州不同,她选择毕业后回家,去赣州师范大学任教。现在,全国地方高校发展持续加速,为高水平人才提供了优厚的科研与生活条件,该校答应给鲍振宙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让她回乡后,能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对于青年研究者来说,在这个时代,凭借着过硬的学术能力和丰富的见识,他们有底气、有自信在广阔土地上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父母没有参加过高考,但他们教我把‘高考’当作人生的一道必答题。因为高考,我在大学中学习10年,收获了一生追求的学术志向。”鲍振宙说。

199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X”科为物、化、生、政、史、地6科,后来还增加英语(2)、艺术和体育考试,使得广东选科在全国最多。此后“3+X”方案在全国全面铺开。2000年,教育部将“高考改革探索先锋”称号授予广东省,其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份。

2003年,广东全面试行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包括网上报名、网上巡考、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计算机辅助评卷、网上录取等。2002年广东曾首次尝试在语文、英语(2)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评卷系统”,当年广东高考5万多考生复查分数,结果显示无一错判。

2004年,广东语文、数学、英语、英语(2)4科进行自主命题,2005年全部科目自助命题,一些命题内容有明显的岭南文化特征,成为全国分省命题“第一梯队”榜样之一。

2007年,广东顺应高中新课改实施新高考方案,考生分为文、理、体、艺四类,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X科”成绩组成。高校录取分文理设招生计划,省招生委员会录取投档时同样划分文理。

2012年,广东在南方科技大学试点进行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的招生改革,高考成绩占60%,学校测试占30%,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占10%,简称“631”录取模式。2017年广东共有9所高校采用该录取模式。

文本:姚瑶

制图:彭雳

2017新高考调查

调查状态:进行中 欢迎参加问卷调查
1.

在选考科目中,你最倾向于哪一种搭配方式?(6选3)(必选 3-3项)*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2.

你选择科目最主要的依据是?(必选)*

选自己喜欢的
选自己擅长的
按照传统 “文科”/“理科”选择
3.

如果心仪的高校对于选考科目的要求,与你自身擅长的科目发生冲突,你怎么办?(必选)*

按照高校要求选考,为了心仪的学校,奋力一搏
按照自己擅长的科目,调整目标院校
不确定
4.

有两次考试机会的科目,第一次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后,你还会再考一次吗?(必选)*

会再考一次,精益求精
不会再考了,留出时间精力复习其他科目
不确定
5.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很多学校试行“走班制”,你认为这样:

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增加学校教学、管理负担
对学生、学校没有太大影响
6.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录取批次,由考生对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成绩位次靠前的学生优先选择。你认为这样:

增加了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难度,给考生和家长更大压力
扩大了考生的选择空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加灵活
与之前的形式差别不大
7.

新高考改革后,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和录取,不设调剂。你认为这样:

是更保险稳妥的录取方式,使考生有学可上
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拉低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
分数对选择和录取的影响更大了,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8.

从高考的整个准备和参加的过程来看,新高考比之前更难还是更简单了?

更难
更简单
不好评价
9.

你期待新高考改革吗?

期待
不期待
不好评价
10.

你最期待的高考改革措施是哪几项呢?(1-6项)*

不分文理科
英语、部分科目一年两考
选考模式、个性化选择
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取消录取批次
报考、投档以专业为主

年龄

18岁以下
18-28岁
29-39岁
40-50岁
50岁以上

性别

所在省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台湾
香港
澳门
澳洲
北美洲
亚洲其他国家
欧洲
其他

所在城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