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恢复高考四十年:听“过来人”说当年

新华日报

关注

明天, 6月7日,2017高考将拉开帷幕。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已走过40年。40年来,无数学子通过高考绽放荣光与梦想。记者特意走近不同年代的高考“过来人”,听他们讲述高考改变命运的真情故事。而在这些故事背后,折射的正是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高考让电工变为博导

[人物] 吉洪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博士生导师。1977年参加高考。

1977年,20岁的吉洪湖是山西侯马市农机修造厂的一名电工。“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是从广播喇叭里听到的。我平时工作是修理拖拉机电器和车间设备的维护,根本没有大段时间复习,只能趁着中午休息看一会儿书。”

对于当年高考“盛况”,吉洪湖至今记忆犹新。他说,由于是中断10多年后的首次,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特别多,考生还隔着辈分,大家一起挤“独木桥”。

考试当天清晨,大雪初霁。“一大早母亲就起来给我们做了饺子,我和弟弟骑着自行车一起去考场。”吉洪湖说,当年很多考生的学业都已荒废多年,连教材都找不到,出题老师也很难估计考生水平,里面还有微积分等从没接触过的内容,所以不少人交了白卷。“第一门课考场里满满的,第二门课考试中途就有人陆续退场,至少走了1/3。”

考完之后就是等录取通知书。“当时没有查分一说,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 吉洪湖原来报的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志愿,却机缘巧合地进了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拿到通知书后,我很兴奋。母亲二话不说搬出箱子,每天都放一些东西进去。过了七八天,我就出发来南京了。”高考改变了吉洪湖的专业轨迹,原本的电工变身为南航大能源与动力学院博士生导师,如今桃李满天下。

拼搏高考只为成为“城里人”

[人物] 袁华山,中央储备粮南京分公司质监中心主任。1987年参加高考。

1987年6月,袁华山在江都县城中学等待高考。他说,自己高考的目的特别简单,就是想把农村户口迁到城里。

“当时父亲工作调到江都县城,我的户口还在乡下,这让我有点自卑,读书也更刻苦。”袁华山告诉记者,高中时候,早上天一亮,他就在父亲单位院子内跑步、晨读,晚上每天都学到10点以后。“偶尔也想停下来,可我又想,我必须转户口呢。”

回想高考当日,袁华山还历历在目。“前一天,我和同学结伴看考场,第二天考试,我父亲把我送到考场,我还拿着三泰地区的复习参考题抓紧看了几眼。”到了考场,袁华山发现有很多老师,不由得有几分紧张。但一拿到卷子,他顿时就平静下来。“我坐在第一排,考场很安静,连风扇都没有,只听到笔尖在卷子上游走的沙沙声。”

得知喜讯是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一个同学看到他,大老远就吼了起来,“‘你过线啦,507分!’我的心一下子就定了,知道户口不用愁了!”

袁华山说,后来父母告诉他当时户口问题其实解决了,但没有说,就是希望他能够憋口气考好。毕业时,袁华山选择了省粮食局。他认为,“高考算是自己第一次人生历练,虽然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目标很渺小,但那种拼搏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农家孩子变身“风投人”

[人物] 王毅,浙江兴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1997年参加高考。

从农家子到风险投资人,王毅说自己的“人生跳跃”与高考密不可分。

“我老家在连云港,父母本是农民,后来进城做点小生意。”王毅说,自己虽然生在“草根家庭”,但从小学习就很认真,成绩一直很优秀,中学上的是当地名校,成绩在班上是前10名,几乎没想过“考不上大学的问题”。

1997年,王毅以高分考进东南大学经济系投资经济学专业。王毅说,进入东大,自己的学习成绩保持一贯的“稳态”,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像一面面镜子,让他看到自身素质的“短板”,促使他不断追求多元。

从东大毕业,王毅在南京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发奋考上南大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生3年学习,对今后工作的帮助更大。”从南大毕业再进证券公司工作,“软实力”不一样,年薪也从十几万元一路飙升到近百万元。

回看高考,王毅感言,高考对考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公平竞争机会。但高考只是一个起点,不论结果如何都不必太过看重,人生的路还很长,持续不断地追求上进,才是最重要的。

一家三代人缘结南师

[人物] 陈韵致,常州新北区三井街道办事处团工委副书记。2009年参加高考。

“我可以说是一个‘斜杠青年’吧!”陈韵致如是笑称自己。“斜杠青年”一词出自美国,指不满足于“专一职业”,选择拥有多重身份、多元生活的人群。

90后的她,现任常州新北区三井街道办事处团工委副书记,兼职人大秘书、党政办职员、文教卫助理,加班几乎是“家常便饭”。

陈韵致对高考的看法有点另类:“高考改变命运?说真的,我们这代人不这么看,我们认为高考只是给人提供一个深造、提升、发展的机会,决定命运的是后面很多年不断的努力。”

毕业于常州高级中学的陈韵致,2009年考进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考大学前我给自己设定范围,结果我没能进入预期的高校。”陈韵致坦言,高考时有点紧张,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虽然高考结果不理想,但这并不影响她追求上进。“在南师大的4年大学生活中,我过得特别充实快乐。”陈韵致说,在大学里你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到兴趣上。“文学是我喜欢的专业,我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很多知识,参加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大学4年,陈韵致收获满满,专业能力、演讲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团队精神等都得到长进,毕业时顺利通过要求品学兼优的选调生考试。

陈韵致透露,自己的父母都是恢复高考后考上南师大的,外公也是恢复高考后南师大第一批函授生,一家三代人缘结南师。“高考改变父母的命运,也给了我进取提升的机会,我们全家人都感恩高考。”

本报记者 杨频萍 蒋廷玉

2017新高考调查

调查状态:进行中 欢迎参加问卷调查
1.

在选考科目中,你最倾向于哪一种搭配方式?(6选3)(必选 3-3项)*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2.

你选择科目最主要的依据是?(必选)*

选自己喜欢的
选自己擅长的
按照传统 “文科”/“理科”选择
3.

如果心仪的高校对于选考科目的要求,与你自身擅长的科目发生冲突,你怎么办?(必选)*

按照高校要求选考,为了心仪的学校,奋力一搏
按照自己擅长的科目,调整目标院校
不确定
4.

有两次考试机会的科目,第一次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后,你还会再考一次吗?(必选)*

会再考一次,精益求精
不会再考了,留出时间精力复习其他科目
不确定
5.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很多学校试行“走班制”,你认为这样:

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增加学校教学、管理负担
对学生、学校没有太大影响
6.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录取批次,由考生对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成绩位次靠前的学生优先选择。你认为这样:

增加了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难度,给考生和家长更大压力
扩大了考生的选择空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加灵活
与之前的形式差别不大
7.

新高考改革后,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和录取,不设调剂。你认为这样:

是更保险稳妥的录取方式,使考生有学可上
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拉低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
分数对选择和录取的影响更大了,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8.

从高考的整个准备和参加的过程来看,新高考比之前更难还是更简单了?

更难
更简单
不好评价
9.

你期待新高考改革吗?

期待
不期待
不好评价
10.

你最期待的高考改革措施是哪几项呢?(1-6项)*

不分文理科
英语、部分科目一年两考
选考模式、个性化选择
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取消录取批次
报考、投档以专业为主

年龄

18岁以下
18-28岁
29-39岁
40-50岁
50岁以上

性别

所在省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台湾
香港
澳门
澳洲
北美洲
亚洲其他国家
欧洲
其他

所在城市

小编提醒:

高考分数不高却能进好学校,现实吗?其实家长和考生缺的只是经验和专业知识而已,高考志愿专家长期活跃在高考志愿填报第一线,接触过无数的考生和案例,不同的分数分别有怎样的发展方案,选择哪一种对考生最有利,专家非常了解。借助志愿专家指定的完美志愿填报方案,是考生展翅高飞前父母能给予的最好礼物。新浪搜罗志愿填报经验丰富的专家,经过严格审核,组成新浪志愿填报专家团(网址:http://zhiyuan.edu.sina.cn/solution/view/),是考生志愿填报的强大助力。

咨询电话:010-58983379(工作日 9:00-18:00)

微信咨询:高考志愿通(微信号:gkzyt_sin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