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2017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改变了什么

新华社

关注

2017年高考即将来临。今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两地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成为全国高考改革风向标。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不断调整,“新高考”被认为是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有哪些突破?哪些经验可以推广和复制?

——焦点1:一考定终身是否被打破?

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拥有多次考试机会让考生轻装上阵。浙江考生小新说,他3门选考课程分别为物理、化学和地理。高二时已经都考了一遍,成绩还不错。高三时又考了一次物理和地理,心态比第一次放松很多。考生小王的选考课程是历史、化学、政治。他说,高二时三门考试成绩都很不错,有一门满分。高三再考,只是想试试能不能做得更好。

——焦点2:学生选择性是否增加?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记者采访发现,越是学科倾向明显或越早进行职业规划的学生,就能越好地运用选择权。反之,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则容易困扰。比如,高考报名前,还有部分学生要求更改选考科目,有的甚至已经多次修改。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杨春林说,从教近20年,他发现有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表现优秀,但对未来职业、人生却没有起码的思考和规划。新的录取方式,倒逼考生和家长提早关注这些问题。为此,学校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真正满足学生的选择权,还必须在教学上进行相应改革。从上海、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但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已成为新常态。

上海市格致中学今年有8个班级300多名同学参加高考,教研室主任何刚告诉记者,高一一结束,除了语数外在原来的行政班级上课外,学生们就进入了走班制适应期。学校根据不同科目组合设立了10余个走班班级,并根据学生需求定时调整,开辟特定的走班教室,门口贴有课表。学校还特设了副班主任,加强对负责走班教学教师的联络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校难免出现了某类教师短缺、某类教师过剩的问题。经过不断摸索,沪浙探索出教师“跨级”“跨校”走班,以及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的分层教学模式。

——焦点3:录取模式有何变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浙江的“新高考”方案,采用“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普通类高考考生可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今年上海本科批次的志愿填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由“院校”改变为“院校专业组”。高校根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形成若干个“院校专业组”,一个“院校专业组”包括数量不等的专业。因此,本科普通批次志愿填报数量,由往年的最多可以填报10个“院校”志愿,改为最多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如果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对多个专业有兴趣,就会期待高校能提供整体教育资源,那么,他可以按照“甲校+A专业”“甲校+B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入该校的几率;如果一个学生已经想好了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更倾向于专业主导志愿,他就可以按照“甲校+A专业”“乙校+A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入某专业的几率。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说,在新方案中,志愿填报时专业优先,同一专业生源的竞争将成为高校面临的挑战。现在各高校专业的雷同度很高,比如,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今后,一些学校的专业如果没有突出优势,将逐步被淘汰,这对高校的学科均衡发展是有利的。

——焦点4:招生取向发生哪些变化?

在很多高校教师看来,“新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高校招生将参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办主任周鸿说,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志向、抱负、兴趣、素养等个性化因素更为重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一个理念:既要求学生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又要求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出色表现。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说,这种招生取向已经撬动了中学育人模式的重构。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学关注学生的基本素养,如社团表现、学术创新和体育竞技等。

也有一些高校招生老师认为,引入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向是对的,但如果不搞量化考试,应如何评价学生,目前中学和高校还在摸索阶段。(新华社北京6月6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郑天虹、仇逸、余靖静、胡浩)

原标题:2017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小编提醒:

考生们进入考场,家长们开始焦急万分:孩子发挥失常怎么办?志愿填报到底怎么下手?那么多分数线应该看哪条?为什么每年那么多高分考生选择复读?高三的艰苦岁月还要再来一次吗?……家长的焦虑,大多来源于对于志愿填报的不了解,本以为志愿填报很简单,却发现什么都不懂,害怕孩子的志愿就毁在自己手上。这时,应该求助于专业人士,新浪高考志愿专家(网址:http://zhiyuan.edu.sina.cn/solution/view/)多年来潜心研究志愿填报,熟悉各行各业就业情况、全国各个院校专业信息、各省市往年录取情况,协助考生做好生涯规划,选择相应分数最好的大学和专业,提高被心仪大学录取的几率,告别志愿填报瞎蒙高分低就风险。

电话咨询:010-58983379(工作日10:00-18:00)

微信咨询:高考志愿通(微信号:gkzyt_sina)

调查状态:进行中 欢迎参加问卷调查
1.

在选考科目中,你最倾向于哪一种搭配方式?(6选3)(必选 3-3项)*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2.

你选择科目最主要的依据是?(必选)*

选自己喜欢的
选自己擅长的
按照传统 “文科”/“理科”选择
3.

如果心仪的高校对于选考科目的要求,与你自身擅长的科目发生冲突,你怎么办?(必选)*

按照高校要求选考,为了心仪的学校,奋力一搏
按照自己擅长的科目,调整目标院校
不确定
4.

有两次考试机会的科目,第一次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后,你还会再考一次吗?(必选)*

会再考一次,精益求精
不会再考了,留出时间精力复习其他科目
不确定
5.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很多学校试行“走班制”,你认为这样:

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增加学校教学、管理负担
对学生、学校没有太大影响
6.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录取批次,由考生对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成绩位次靠前的学生优先选择。你认为这样:

增加了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难度,给考生和家长更大压力
扩大了考生的选择空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加灵活
与之前的形式差别不大
7.

新高考改革后,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和录取,不设调剂。你认为这样:

是更保险稳妥的录取方式,使考生有学可上
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拉低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
分数对选择和录取的影响更大了,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8.

从高考的整个准备和参加的过程来看,新高考比之前更难还是更简单了?

更难
更简单
不好评价
9.

你期待新高考改革吗?

期待
不期待
不好评价
10.

你最期待的高考改革措施是哪几项呢?(1-6项)*

不分文理科
英语、部分科目一年两考
选考模式、个性化选择
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取消录取批次
报考、投档以专业为主

年龄

18岁以下
18-28岁
29-39岁
40-50岁
50岁以上

性别

所在省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台湾
香港
澳门
澳洲
北美洲
亚洲其他国家
欧洲
其他

所在城市

责任编辑:黄晓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