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需要提升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能力

新华网

关注

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余潇潇表示,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清华大学一直想破解的课题,但现实情况是:更多学生擅长“从已知到已知”,却不太擅长“从已知到未知”,但“从已知到未知”的能力,才是拔尖创新人才最应该具备的。

余潇潇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个话题一直很热,但最近尤甚。教育尤其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紧迫、复杂的形势。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已经是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诉求。高校有众多的学科专业和宽广的知识谱系,也有潜心研究的学者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是创新人才迅速成长的沃土。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责无旁贷。不仅要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而且要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更要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面对新高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学应该如何更好应对?余潇潇认为,创新的时代背景,加上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和贯通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十分紧迫。双方必须要携手同行,才能共同完成好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释放改革带来的育人红利。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善于考试,很擅长‘从已知到已知’,但却不太擅长‘从已知到未知’。”余潇潇认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能力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评价导向应该予以转变。“目前高校招生更多关注的是分数,而不是背后鲜活的人。如果能够见分见人,既看到学生的高考分数、竞赛奖项等成绩,也重视学生整体的学习过程,必将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公平、真实、有效的评价体系。”这是需要中学和大学共同完成的课题。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可以自由选科,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从大学导向往专业导向转变。这一方面赋予了学生权利,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的话,其选择可能就是盲目的。”余潇潇说。也正因如此,现在很多中学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设置相应的辅导老师指导和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更好地选择选考科目。上海、浙江已经试行了几年新高考,尽管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出现了比如物理选科“遇冷”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会产生影响。面对新的形势与环境,大学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更多地从使命驱动、未来发展和学科志趣的角度对中学生进行引导。清华大学自2016年4月启动的iTsinghua学堂系列巡讲活动,正是从激发学生的学科专业志趣、引导学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探索与中学教育衔接贯通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在招生方面,余潇潇介绍,清华大学于2017年启动了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这两年,大类改革不断调整优化,部分大类开始尝试全程大类培养,比如电子信息类、土木类等,学生在本科阶段不需要再进行细分专业,而是根据选修课程情况获得相应学位。这种宽口径、贯通式的培养,是对清华“通识教育基础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其实招生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和管理上。我们希望通过大类招生缓解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当中面临的压力。”余潇潇说,通过这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通过大类招生,更多同学选到了自己心仪的专业,发现了自己的专业志趣。通过大类培养和管理,更多同学在专业选择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从容,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学科交叉与交流。“对于清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并不是他们的教育终点,通过这种大类贯通的培养,可以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