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不报清北 何来“教育失败”

北京晚报
张悦
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3名高分考生高考志愿没报清华北大,受到班主任斥责。据报道,这名老师认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学校、老师、家长的劝告,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此事是“教育的失败”,“将以失望解散”清北团队合作微信群。7月7日晚,瑞昌一中发布情况说明称,涉事老师已作深刻检讨。校方向学生及家长致歉,学生已按自己意愿填报志愿。
“以自我为中心”“教育的失败”,用词之重,足见老师的不满。按说学生考出高分,老师高兴还来不及,为何学生没报清北就如此动怒?不排除老师真心替学生着想,怕学生走错路,因爱生怒;也不排除老师在清北团队合作群里抹不开面子,一时言辞失当。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师代入了错误的教育观念。试图以“道德绑架”让学生报考清北,到底谁在“以自我为中心”?
老师对清北的执念背后,藏着功利教育观以及扭曲的教育政绩观。长期以来,部分地区以“清北率”评价高中学校及教师。由于跟评优评先、奖励分配等挂钩,学校自然会把教学目标设到“清北率”上,老师自然希望高分考生都到清北去。据报道,此前,有的学校为了“清北数据”,跨省购买高分生源,甚至花大价钱请来高分复读生。
教育本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高考志愿填报是让考生基于自身兴趣和志向,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跑偏的教育观、扭曲的政绩观,看重的是名校光环,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据报道,曾有考生为了“不浪费分数”,填报北大一门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最终退学转至技工学校就读。如果按老师的期待报了清华北大,就读后不顺心、不适合,学生的“失望”谁来负责?
令人欣慰的是,3名高分学生最终按自己的意愿报了志愿。坚持自我判断,何尝不是教育的成功。教育部门应以此为鉴,改变“清北率”评价体系和“唯清北论”思维,让更多学校和老师卸下沉重的功利担子。“学校无好坏,专业无高低”,志愿报考,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即便志愿未报清北并非优选,也不能贴上“教育失败”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