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恢复高考40年:高考作文题里的中国(组图)

央视

关注

高考作文,是高考的重头戏,也是最能引发全民参与的一道试题。

今天上午,随着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也已公布。无论是紧跟“一带一路”热点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还是时髦的“24小时书店”、“车”,抑或是回顾过去的“重读长辈”、“高考40年”,以及放眼未来的“预测”,今年的作文题似乎都充满新意,但却也都是人们关注、讨论最多的热点话题。

事实上,从自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心中有话向党说》、《我在战斗的一年里》开始,40年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映象,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记录了中国40年的成长与变化。

1977—1986 有话要说

走出动乱,恢复高考,一群群年龄相差很大的人并肩坐进考场,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可说的苦辣酸甜,有太多样的人生底色。

《心中有话向党说》、《给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为抓纲治国初见成效而欢呼》,这个年代的高考作文题,就像是给每一个考生面前摆上一个麦克风,让你尽情地说,对着时代说,对着未来说,对着自己刚刚按下重启键的人生说,《在沸腾的日子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什么是给《光明日报》的编辑部写信?从那个年代里过来的人们都知道,发表在该报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经多么深刻地触动过那个时代。

 1987—1996 有话好好说

改革开放的岁月,逐渐有了沉淀。酽茶需要慢品,岁月不妨细嚼,第二个十年的高考作文题,默默地把“沸腾”去掉三分,开始搭建“有话好好说”的境界。

《圆的联想》、《梧桐树下的对话》、《习惯》、《尝试》,静态的话题里也埋藏着《带刺的玫瑰》,但终究只是在于无声处,让年轻人们讲讲《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清理碎玻璃罐的故事》。

进入九十年代,“春天的故事”徐徐开启,一个不经意间的《尝试》,勾勒出了那个站在新的高度上跃跃欲试的时代。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还需要上游泳训练班吗?出题的老师可能在想:虽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训练班里能讲讲游泳的内在规律,能让大家都顺利抵达彼岸。

 1997—2006  有话换着花样说

这是辞别旧世纪、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千年一跃,著于卷上一文。迎接新千年这个大“梗”,让出题的老师们普遍比较兴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把全国的考生都逼成了刘慈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让刚刚进入新千年的万般期待跃然纸上。高考的改革也在世纪之交加速,很快,高考作文题从举国一题,变成了东西南北各有千秋。

与时代的直接关联,逐渐隐于题目背后,据说这样命题还有一个很具体的原因:跟时事直接挂钩的题目容易被备考的师生们猜中。出题者自有办法,开始比拼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两个圆圈》、《买镜》,作文题里,多了些奥数那般不走寻常路的逻辑。

 2007—2017 有话敞开说

互联网时代里的高考作文题,跟中国城市一度“千城一面”的成长烦恼正好相反,千题千面,一题多面。这个年代里的孩子们,每天都要在手机上写下好多篇“百字作文”,所以,高考作文,肩负起了把他们从小屏世界拉回到大千世界的重任。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洞庭鼠害》、《感受乡村》、《火车巡逻员的故事》、《租房》,现实主义命题占比明显回升,看作文题有点像看媒体的走基层报道选题,促孩子们认识国情、读懂中国成为时代之需。

如果说之前若干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在释放、呈现,那么这个十年的作文题更多在追求引领、纠偏。当然,作文命题的多样性已成常态,有话敞开说的时代氛围已不可逆转。把作文题这个风向标用足用巧用好,才是命题者每年必答的考题。

恢复高考的年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年一度的高考以作文命题的方式,像年轮一样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考记录在方寸之间,成为中国40年改革发展的缩微字典;而学子们在考场上奋笔写下的作文则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历史注脚,也记录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思潮与梦想。

你是哪一年参加的高考?

当年的作文题是什么?

还记得你是怎么写的吗?

调查状态:进行中 欢迎参加问卷调查
1.

在选考科目中,你最倾向于哪一种搭配方式?(6选3)(必选 3-3项)*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2.

你选择科目最主要的依据是?(必选)*

选自己喜欢的
选自己擅长的
按照传统 “文科”/“理科”选择
3.

如果心仪的高校对于选考科目的要求,与你自身擅长的科目发生冲突,你怎么办?(必选)*

按照高校要求选考,为了心仪的学校,奋力一搏
按照自己擅长的科目,调整目标院校
不确定
4.

有两次考试机会的科目,第一次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后,你还会再考一次吗?(必选)*

会再考一次,精益求精
不会再考了,留出时间精力复习其他科目
不确定
5.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很多学校试行“走班制”,你认为这样:

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增加学校教学、管理负担
对学生、学校没有太大影响
6.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录取批次,由考生对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成绩位次靠前的学生优先选择。你认为这样:

增加了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难度,给考生和家长更大压力
扩大了考生的选择空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加灵活
与之前的形式差别不大
7.

新高考改革后,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和录取,不设调剂。你认为这样:

是更保险稳妥的录取方式,使考生有学可上
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拉低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
分数对选择和录取的影响更大了,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8.

从高考的整个准备和参加的过程来看,新高考比之前更难还是更简单了?

更难
更简单
不好评价
9.

你期待新高考改革吗?

期待
不期待
不好评价
10.

你最期待的高考改革措施是哪几项呢?(1-6项)*

不分文理科
英语、部分科目一年两考
选考模式、个性化选择
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取消录取批次
报考、投档以专业为主

年龄

18岁以下
18-28岁
29-39岁
40-50岁
50岁以上

性别

所在省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台湾
香港
澳门
澳洲
北美洲
亚洲其他国家
欧洲
其他

所在城市

责任编辑:王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