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点评:稳新兼具 五大趋势

新浪教育

关注

新浪教育 2017高考刚刚过去,作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年度大考,高考给予了高三生一个跨越的机会,赋予了家庭一个圆梦的可能,与全国数千万人息息相关。为了帮助今年高考生深入了解真题,精准估分,同时帮助在校高中生了解高考命题趋势,乐学高考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后第一时间解析高考全国卷。

以下是视频的文字实录

老师:各位乐学的小伙伴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乐学高考历史解析课堂,我是大家的乐学历史老师李颀,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

昨天2017年的高考文综已经考完了,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解析一下高考文综的历史部分,咱们今天主要讲三大块:第一部分讲2017年文综历史的总体评价与命题趋势;第二部分主要讲真题解析;第三部分讲你最想知道的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下面开始。

第一部分先说2017年历史试题的总体评价与命题趋势分析。这一点也是今年考过试的和明年将要考试的小伙伴们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2017年的高考文综试题,还有高考历史试题其实都保持了两个字—“稳”“新”。

咱们先说稳,稳是高考历史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因为这也是它的文科属性所决定的。今年的稳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最大的稳的特点体现在考查的内容上,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都是咱们在乐学历史复习一轮、二轮、冲刺复习中讲过的,很多老生常谈的重点话题、基础话题。比如说今年全国卷Ⅰ考到的分封制、郑和下西洋等等,这一类的题都是咱们之前复习串讲过。举例比如说分封制,这个我在乐学的最后高考冲刺古代政治中专门做过详细的讲解。再比如说像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这个话题,我也在乐学历史高考冲刺新航路开辟这个讲课中做过专题的讲解。如果大家在考前看过乐学冲刺讲座的部分,做今年的历史试卷绝对是得心应手。所以,以后请大家一定要关注乐学的每一轮复习。

除了稳之外还提到了一个字—新。这个新字除了今年题目的设置略微有一点小小的变化之外,先说题目设置的变化,主要就是从四道选择题,四道材料分析题四选一变成了三选一,之外最新的一点是体现在对题目的设计上,就是更加加大了对同学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还是拿今年全国卷Ⅰ的第一道历史选择题来做例子。第一道历史选择题就是考咱们刚才说过的分封制,分封制的考点是老考点,但是今年题目的设计比较有意思,待会儿真题解析的时候详细的来解一下,让你看看它这个陷阱在什么地方,主要就是现在对同学们一个迁移知识能力的考察,它会设很多混淆的考项。

讲完了稳和新两个点,下面就来看一下近三年以来高考命题的趋势。

历史的命题第一个趋势就是题目的设计越来越趣味化、多元化、情景化,这三化可以说是对同学们比较快乐、开心的做这道题是非常有益的。我们以前的历史试题比较干巴巴的,问1就是1,问2就是2,问一个人物就是一个人物,问一个事件就是一个事件,比较无趣,但是现在的题目设计近几年以来都是给你非常有趣的一个场景,一段对话,一段非常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然后让你从这个场景,这个历史小故事当中提炼出你应该知道的历史观点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考查方式。除此之外,出题者还利用漫画、图表、表格、柱状图等一系列多样的情景设置来考查同学们。比如说今年的全国卷Ⅰ一共有12道选择题,这12道选择题就用了三幅表格、一幅漫画,你可以看一下有1/3的题都是通过比较多样化的形式出给大家来做的,所以说这绝对是以后的趋势,大家一定要加强自己读图能力的训练,读表能力的训练,咱们讲真题的时候就会讲到,同学们可以看下这类题到底怎么来做。

第二点命题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咱们讲过中国传统文化热是这几年来整个社会的热点,包括大家都熟知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都是体现中国文化热,包括习大大他去曲阜考察,在一些会议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一个扩大提升和综合国力相结合在一起的会议精神,同学们都知道,都在政治课上或者在历史课上都讲过。但是咱们历史的出题,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除了在题目上出出来,还有一些是隐形出出来的,就是刚才说到的,很多题面会用历史小故事或者给你一段材料,里面包含某个事或某个人,他非常优良的,非常好的美德。比如说今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最后一道选择题都是关于历史上两个贤人,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儒家学派他们所认为的圣人,很明显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亮丽的一个点。中国传统文化出题者是潜移默化传递给你的,这也是一种考察的方式。

第三点就是高考历史试题的学术性越来越强。这个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这三年以来材料分析题这个题目得出处几乎都是来自于一些专著或者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比如说今年的材料分析题两道大题的论文,一道材料是来自于公司制度史,一道是来自于外交史,这都非常有专著特性。咱们之前考察材料都是来自于非常前沿的历史论文,这都是以后在历史学习中非常注意的,就是你怎么样深入浅出的把你的历史知识夯实学牢固了之后来解答高层次的历史试题。

第四个趋势就是现在的高考,不光咱们历史,其它的也是这样,它要非常结合时政热点,时政热点今年比如说是高考的40周年,咱们全国卷Ⅱ就考到了40周年高考历史的纪念,就提到了这一点。

第五点就是今年的历史试题有很明显的一部分是它加强了对考生把握长时间段和宽视野一个材料能力的考查。比如今年全国卷Ⅰ材料解析的第一题是考到什么呢?它是把世界史部分的民族主义和中国近代史国民党时期民族主义放在一起两段材料进行考察,这两段材料不同于以往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分开的做法,把世界史和中国史放在一起之后其实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考察是提升一个台阶的,同学们在这一轮综合能力的考查上还是要注意。

基本上就是这五个趋势。这几个趋势包括咱们之前提到的总体分析,在咱们以后乐学各轮复习当中都会有针对性的进行,每一轮都会把它好好的复习一遍。

下面进入试卷题目的分析部分。在讲历史试题真正的解析之前,咱们先把2017年历史的卷子从题目设置上总体来说一下。

今年历史的题目总体设置还是在文综:政治、地理、历史三门当中它占100分,其中选择题是12个,每个是4分,占了48分,后面是三道材料解析题,材料分析题25分、12分、15分,当然15分是选做的,最后加起来是52分,一共是100分。这100分从分值来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还是基本上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根据,就是三个方向的历史占的分值是差不多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在内,中国古代史占的比例相对多一点,也不是太多,所以咱们在以后的复习当中中古、中近和世界还是力要用匀了。

下面开始讲解一下今年的高考历史真题,大家对这部分应该昨天都已经看了,包括高一、高二的学生,马上升入高三的学生。

先看今年选择题第一道,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重点知识分封制。这道题说的是什么呢?非常老的一个考点,就是咱们多次讲过的分封制,这是周代两三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咱们讲过分封制、宗法制,这道题题面是说: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然后出题者问这个分封它有什么意义,是这样来考查的,咱们看一下这四个选项都是什么。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咱们做选择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技巧,看着最不对的立马就排除了,很明显B和C都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分封制它很明显是没有加强君主权利的,君主是让分封的这帮诸侯去分邦建国,去带他建设某一个地区,去宣扬周王朝的文化,所以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和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上就可以排除。下面就看一下D选项,很多同学在这道题目上犯的错都是选择了D选项,咱们看一下为什么不能选择D选项,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贵族的世袭特权是分封制所确立的吗?不是。咱们之前提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周代的贵族制度分封世袭权利和宗法制关系才是最大的,为什么?因为这个世袭的权利是来自于血缘,只要有这个血统就可以世袭,可以享受这个待遇,享受这个职位,就是咱们之前讲先秦,秦代以前,春秋各国变化以前的世亲世禄制,世亲世禄就是祖祖辈辈都是因为血缘关系就可以享受这个职位,并不需要来选拔,所以说D选项它是混淆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界限,把这两个的边缘打破了,具有非常高的迷惑性,所以这道题应该选A推动了文化交流于文化认同。这个在题面上也是表现的非常明显的,它为什么要把都什么地方说出来呢?很明显出题者是提示你它有文化的交流,这个文化有扩散的意思,如果你转了一个弯把这个逻辑思维能力,把辩证考虑一下这道题其实也不难,但是很多同学没有这么考虑,就觉得D选项看着非常眼熟,就是周代讲的意义,但它是宗法制编的,不是分封制编的。

我们看下一道题,这道题是个表,这个咱们在之前趋势里面讲过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考查漫画、图表、表格,越来越多这样考查,这个表格还涉及到传统文化隐性的一部分。比如说这里面涉及到两个书—《新唐书》、《旧唐书》,它是二十四史经典书,它是把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传给你了,让你了解《新唐书》和《旧唐书》,这个表格是告诉你两部书记载的历史有什么不一样,同一部书和不同的一部书中记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我们看一下记载是什么样的。

第一,“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第二“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第三,“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第四,“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大家读完这四条肯定能得出一个字就是败,肯定唐军是败了的,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咱们看一下选项应该怎么来选。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什么?出题者问你这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我可以告诉同学们,这句话一共12个字,后面十个全是对的,但是出题者前面给你设置了一个陷阱,就是最前面的两个字皇帝,李世民这时候是皇帝吗?如果他不是皇帝那这个题很明显选项就说错了,大家看一下李世民是什么。咱们材料的第一条明明说了是秦王,他是秦王这时候还没当皇帝,所以这个A偷换了一个概念,但是偷换的非常巧妙,很多同学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皇帝,但这时候不是,很多人被它骗了,所以这个不能选。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有说刘文静是唐军的主帅,大家要明白一个含义,主帅和将领不是一个意义,主帅是掌握领导权的老大,但是将领是下面领兵打仗具体的某一个将领不是真正的领导人。咱们看一下刘文静是怎么说的?括号里面有唐朝将领,并没有说他是主帅,主帅还是李世民。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这是没问题的。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材料里面有说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吗?他说了李世民患病,但是并没有说李世民患病导致了失败,所以这个D选项是扩大了外延,把原因扩大化了,导致题面出现了问题,这个题面就出现了一个让你容易跳进去的试题,李世民是患病了,但是和战败没有直接关系。

这道题考查到了考纲上什么样的点?考纲上有一点明确写着的,说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是考纲上明确要考查的点,这道题就是在考查同学们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的能力,什么样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叙述要分得清,不要搞错了。这道题考查的非常细,考查也是非常犀利的。

我们看一下下一道真题,还是全国卷Ⅰ的,第27道选择题。这道题说什么呢?明朝的一个定位。大家注意,这两年以来咱们选择题中国古代史只能分到四道选择题,但是这两三年以来出题者非常喜欢考明朝。大家还记得去年考了什么吗?考了明代地方的三司,今年的全国卷Ⅰ考了这道明代,全国卷Ⅱ考了明代的宦官读书问题,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把明代作为一个重点的复习对象,出题者非常喜欢这个朝代。咱们看一下27题讲什么,它说: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就是不同等级的人要用不同的东西来吃饭,来喝酒,不像咱们今天大家用的差不多,当官的和咱们用得差不多,你有钱比当官的用的还好,但是明代不一样,是有规定的,比如说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玉制器皿是有皇家身份的人才能用的,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反映了被什么历史现象?这个历史现象的反映其实咱们课本上间接的回应了,但是你要把握这个历史的脉搏,把握明清时期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咱们讲过这时候的变化商品经济它的兴起对社会各种秩序的冲击,让社会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而到明朝后期出了三大思想家,黄宗羲他们,所以说同学们要把这个点结合起来,对这道题的把握就差不多了。咱们看一下选项,这个变化反映了什么呢?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明清时候君主专制确实是加强的,但是这道题没有反映出来,这道题并没有说这个问题,所以说不能选。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这个是可以的,因为咱们刚才已经说了,课本上也都已经说了,就是明清时候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这个是可以的,是非常优的选项,因为咱们很多题不是让你选对的选项,是让你选最优的选项,这个可以算优的选项。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这个里面并没有提及市民,只提到了官员和普通人家,而且瓦解伦理也不准确,所以C也不能选,从题面就可以看出来。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这个也是没有明显的提,只是说官员可以用玉制器皿,但是它并没有说官员沾染上奢靡的风气,还是把外延扩大化了,我们材料里没有提到这个。

所以就是选B。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这个题就做出来了。其实通过题面的主旨基本上就能看出来。所以同学们,咱们之前说过学文综一定把语文学好,语文的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如果你能运用的非常好,对于文综的很多题语文老师就能教你了,所以大家一定在这之后好好跟着乐学的语文老师学语文。

接着看下一道选择题。这个选择题就到了中国近现代史,说什么呢?说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大家看到都享有平等权利就应该想到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政治制度,就是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就是可以团结更多的对象,来组成一个抗日民族战线,所以你能想到这个位置这个题就出来了。看一下选项。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没有提这个事情,土地革命还在后面,没讲到,在47、48年,现在是陕甘宁边区。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这个合话是没问题的,确实适应了民族战争,抗日战争的新形势需要,团结更多的人组成抗日战争统一战线,这个是完全对的。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和A一样,这时候不是国民革命的时节,这时候是抗日革命,是抗日战争,不对,它把错误的概念引入了C选项。

D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这时候已经说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都已经统一战线了,并不需要反抗国民党,也不需要对国民党的政府做一些反抗的事情,这个题和A、C一样,都是把不同时间的事情拿到这里来对大家的选择进行干扰,因为这件事情都是在其它历史时期的,所以这道题的考查还是考基础知识,就是看你对历史时期的记忆看记的清不清楚,如果你记清楚抗日战争,知道土地革命,知道什么时候反抗国民党这个题就做出来了,非常基础,所以在选择题方面咱们还是把基础先夯实了。

咱们看一道世界史的题,这是世界古代史,说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神也有七情六欲,也争权夺利,不是像儒家宣扬的那样,不是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什么?这个题同学们不太熟悉的话就做不过来,可以用排除法。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没有提宗教印象,是构造了一个神话,神的缺点很多,并没有说宗教淡薄的问题。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这个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很明显希腊神话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是他们对劳动人民,作者对神的塑造并不那么完美,他们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也像但丁说得那样追求凡人的快乐,七情六欲,这都是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那个时期宣扬的人类的解放,所以这个人类思想可以接受,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提理性,理性在后面,到启蒙运动的时候才会讲理性一系列的话题,现在并没有提到这个话题。

D神话的影响随民族进程而削弱。这个话一看就是是而非,全是非的,所以D选项直接排除。

这个题就选B,非常简单,但是大家需要动动脑筋。

接着往下看,还是世界史的一道题,这道题也是咱们刚才讲过的,需要你动动脑筋,然后有一个读表的能力,刚才讲了读图读表的能力一定要加强,如果这个表读不懂下面的题根本做不出来,它是讲什么?英国国民收入变化表、英国工人实际工作变化表,咱们看一下。主要是这个年代都差不多,总的和工人分的都差不多,都有一个数值,有三栏,它体现了什么话题?如果大家读不懂这个表这个题根本没法做,但是有的同学对数字比较敏感,一下就能看出来增长幅度的问题。大家看到增长幅度,就看最明显的,从第二格到第三格增加了两倍还要多,175-360国民收入总值,然后看同时期差不多工人的工资变化只增加了不到一倍,42、78,不到一倍。这个体现了什么问题?说明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和社会的财富增加幅度是同步的。工人在工业革命进程当中所拿到的创造财富只占了非常小的份额,这就能把题选出来了。很明显,说明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所以就选D了。

咱们讲了很多选择题,下面咱们跳过选择题讲一道材料解析的大题,跟大家看一下。

咱们讲41题,41题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法国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家知道法国的巴黎革命,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推翻了国王建立了民族共和的国家,这是第一套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第二套材料是国民党时期提出的民族主义的口号和纲领。这个材料大家可以看一下,你看到这个材料之后就能立即想到这个材料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什么特色呢?法国巴黎革命时期他们法国人民身上并没有背负三座大山,并没有背负着帝国主义、侵略、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但是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在国民党民国那个时期他们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面对着反侵略的任务,三座大山还都没有推翻,国家的民族和独立都没有实现,和法国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要反封建这是肯定的,要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都是肯定的,但是中国有自己的特色、特点,我们现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这个概括了,但是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大家只要把握这个明显的特点,只要想到这时候是这样的这道题就出来了,非常简单。咱们看一下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法国大革命对于近代民族主义的促进作用。这个非常简单,课本上都有,就是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利己作用,进一步推翻了、建立了有什么影响,对于欧洲大陆的影响,民族共和国家的影响,怎么样促进了法兰西民族一个国家的建立和法兰西民族的形成,这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具体不多说了。

第二个就是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这个就是同学们想到的话题,在这个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下中国和法国有什么不一样,现在这道题就出来了,只要把握住我刚才说的一点,中国处在什么样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帝国主义的压迫、侵略,然后法国它是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它和中国有相同地方,我们都要反对封建的专治王权,咱们是皇权,他们是王权,但是咱们没有反对帝国主义,那时候帝国主义还没出现,巴黎革命、法国大革命,把握一点,把这个不同之处写上之后这个分数就拿到手了,非常简单。

讲完材料解析的大题,真题就不多讲了,之后会在乐学APP上会把全国三套卷会做一个解析,这个会放在以后讲,大家可以看乐学的视频。

下面讲一下高一、高二,马上升入高三的同学,你最想要的,最想知道的2018年高考备考的建议。

第一,时间分配。因为历史很多同学反映说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琐碎、庞大的学科,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道从和下手,时间分配上如果让你自己分配确实可能有很多问题,坚持不下去,那么就跟着咱们乐学的步骤来,三轮复习,最后一轮冲刺。三轮复习乐学老师们会把时间点安排的非常好,从现在开始到秋冬季做第一轮,下年年初第二轮强化,3、4月份第三轮强化复习,最后在5、6月份会像今年一样出冲刺专题。今年的冲刺专题,今年的乐学冲刺专题像我刚才说的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新航路的开辟咱们题押的非常准,都考到了,而且都考的大题,所以时间分配上跟着老师节奏来就可以。

第二,知识学习上还是刚才说的要夯实基础、主抓重点。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因为咱们考查的还是最基础的知识,每年高考历史的得分率大概是60分左右,但是每年考的基础知识都有80分以上,这说明什么?同学们对基础知识还是掌握的不够牢固,所以你要把基础得夯实了就没什么问题,80分以上远远超过了咱们高考历史得的平均分。基础还融合了一二三轮复习当中。还有一点要做好专题复习,因为现在很多同学还没见倒过高三的历史教材是什么样子,高三的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编制的,比如说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按照这个专题来,这样专题分配非常好,成模块,但是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它都割裂了,大家可以理解一个专题把上下五千年都放在里面了,但是同一时代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说选一个朝代,秦代、汉代,政治上有什么事、经济上有什么事、文化上有什么大的发展,你如果看的话得翻四个专题逐一去看,不像以前高考历史教材,它是按朝代讲的,按照时间的序列来讲的,这个时间轴比较明显。当然,模块化就不怎么太明显了,现在模块化明显了时间轴又不怎么太明显,所以两者都得综合一下,要按照模块复习,但是也要把整个历史贯通起来形成上下五千年整体的认识,这样你才能真正的做到历史的融会贯通,这点非常重要。咱们在以后乐学的各种复习和讲课当中都会说到这点,大家到时候可以跟着学习。

第三,技巧。(1)你要把历史学习放到大文科的学习中来,什么叫大文科?大文科就是不光把政治、地理包含在里面,你可以把语文也包含在里面。比如说全国卷Ⅰ今年政治题第40题,它讲的是什么呢?《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做题面,你看这个政治题就有历史的感觉,可以用历史的知识把它解答,历史、政治、地理都你来做,你历史提升了可以用到政治上,可以用到地理上,反过来政治、地理融合了也可以用在历史上。比如说2014年北京卷一道题就考了用地理知识来说这个地区产生过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但是这道题是放在历史题里面的,但是只要同学们对地理,对中文,对咱们语文有足够的了解,这道题不用历史就能做出来了,比如说湖北产生过什么作品?屈原的《离骚》,这个不用历史知识,用地理知识就座做出来了。(2)锻炼思维的能力,怎么进行逻辑思维,怎么进行辩证思维咱们刚才做了非常详尽的案例的分析,大家可以从刚才我对试题的解析当中看看我是怎么解答这道题的,我对这些题目的解答也是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做了十多年的题,改过你们的卷子,阅卷也阅过,所以我对大家还是很了解的,因为本来我也是一个学生,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我对你们也非常了解,这个思维确实需要你们锻炼,如果不锻炼光靠基础往上提分还是差一点点,要把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都要锻炼一下,这个通过什么锻炼?做题,跟着老师们的思路来进行一个复习。

最后加一个小点,还是要结合时政热点,这个刚才提过了,一定要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比如说今年考到了郑和下西洋,考到了新航路,这个就和咱们国家现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宣传扩的非常近,它不直接考你,但是它会考相近、相邻的知识点,比如说考海上丝绸之路都可以。

建议就说到这里,以后我还会和大家继续见面,下半年的历史讲解主要是由我来。

今天咱们的讲座就到这儿,大家下次再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