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浙江学考在即:物理科目如何冲刺?

新浪综合

关注

本文通过整理前几次选考加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及考点要求,总结加试题特点,由此提出了新高考背景下的五个教学建议。

加试题知识点及考点要求

加试题特点分析

1、三道多选题

三题由易到难,内容全部来自(3-4,3-5)。知识面广,知识难度要求高,基本上是c或d级要求。定量考点主要是几何光学、振动与波、光电效应、玻尔模型、光的干涉、原子核物理。定性考点主要来自教材的一些重要句子,判断对错,近代物理内容更多些。题目内容往往来源于教材题的改编、不同题的拼接、国外教材移植,集思广益而成。

2、一道实验题

实验题考查分三个层次:做好、会做、做过(基于教材,仪器选择,仪器认识,基本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以电学或光学为主,以课本实验为基础,以求变化,或更有设计的味道。

3、两道计算题

其特点主要有:

低起点,中下水平的考生亦可得分;

突出考查思维逻辑性、缜密性和灵活性(边界问题、最值问题等);

电磁感应、安培力、动量定理等的综合。动量定理是选考的一个重点;

电磁学与力学、数学(几何)的综合。

源于现代科技,原创,新情景,新材料,新设问。

教学建议

1、立足基础 教材为本

近几年的物理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来源于教材的题目。例如 2016年4月卷第23题,这是一个压轴题,最后一小问就来源于3-5。

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上的素材,依据教材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也要结合高考实际,在复习中相应补充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注重实验 强调操作

物理实验的知识和技能是物理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复习绝不能搞“纸上谈兵”,走“黑板上讲实验,练习上写实验,考试时背实验”的歧途,要把实验复习需要的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落到实处。

3、 组合模型 善于分解

新高考加试题中第一道计算题往往是以简单模型组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查,因此,必须学会将模型逐个分解,一个模型一个过程地加以解决。例如2016年10月卷第22题中的装置:

它由三个模型组成,分别是切割磁感线模型,弹簧模型、平衡问题,电路问题。针对这三个模型,一个个加以解决。

又如,2016年4月卷第22题考查了中学生解决多力多运动复合问题的能力。解决不同运动衔接的关键知识点有两个:一是速度;二是几何关系。如果考生掌握这两点,就能顺利求解。该题分别由以下三种运动衔接方式组成,分别是:

所以在教学中要把这种组合模型逐步分解,各个击破,方能成功。

4、 注重迁移 强化建模

新高考加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考生把实际情景转化为物理模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和建模能力。

所谓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解决新问题时所具有的能力,包含旧知识与新情景的链接能力、对新情景的感知以及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可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将已掌握的知识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新的环境中,探索未知的知识和规律。

建模是指能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理想化、等效、对称和近似处理等),研究实际问题,并将其转换成简明、典型的物理情景或物理模型。

例如2015年10月卷第23题:

本题实际是一个回旋加速器的拓展,若能将回旋加速器的模型加以迁移,就不难解出此题了。

5。重视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

《学科指导意见》、《考试说明》对物理复习提出了基本要求,需要贯彻执行,但考虑到命题的灵活多样性,均要求考生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建模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严格把握大纲的同时,不能死扣大纲。例如2017年4月加试题中最后一题就涉及到斜抛运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逆平抛运动处理。这样的例子在新高考加试题中还有很多,我们都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所以在教学中稍微拓宽一点知识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有益处的。

本文作者:俞国富 高级教师

原文均刊载于《浙江考试》期刊2017年第10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