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广一测”学科分析:回归课本 查漏补缺

信息时报

关注

原标题:回归课本 查漏补缺 研究历年真题

日前,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简称“广一测”)教学质量监测与统计分析报告出炉。作为高三复习非常重要的一场“定位模拟考”,“广一测”从内容、考试、成绩评定三方面全方位模拟高考,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为下一轮复习提供重要指引。现阶段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最大化吸取经验教训?信息时报记者邀请名校名师,为大家分析。

物理:

找准增分点,强化答题技巧

广州市第一中学高三物理备课组徐益老师指出,结合“广一测”,加上此前疫情期间的“网络课堂”模式,发现以下问题:第一,部分学生网课期间缺乏自律,放松学习,导致一轮复习的基础遗忘、能力下降。第二,部分学生欠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致学习效率偏低。表现一是没有把握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即物理考试的重点、热点,努力的方向出现偏差,盲目大量刷题,导致事倍功半;表现二是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不加理解,逃避分析、推理和演绎,仅以机械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导致物理学科考试的关键能力薄弱,考试时难免出错,更有部分学生因此而对物理实验题和计算题产生畏惧,主动放弃。第三,学生整体缺少规范的理综合卷限时训练,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答题技巧不熟,欠缺答题规范,考试状态不佳,以致失分。

徐益建议,前阶段学习状态欠佳,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根据“广一测”,结合历次大考,根据近年全国卷的命题特点,仔细做好反思总结,尽快找准个人增分点。例如匀变速(直线或曲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观点、动量观点、共点力的(静态或动态)平衡、欧姆定律、图像问题等,每年多题考查。同时,优化学习方式,提升理解、推理等物理关键能力。平时注意概念规律的区别对比和解题方法的归纳整理,才能在考场上对号入座,准确作答。

徐益强调,要注意答题习惯和规范的培养,重视答题技巧的强化训练。一切从审题开始,要重视情景分析,一边读题一边画图,既要分析受力情况,也要区别运动过程和类型,不同板块、不同类别的问题,对应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应对;留意临界条件或隐含条件,它们通常是解题的关键。除了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以外,看到实验题,就当计算题来做。对于计算题,更要建立信心:只要分析好状态过程,就可以写上对应公式,保证有所收获。最后,要重视学习状态和考试节奏的调节。平日加强限时训练,晚练、周练和月考,都要优化时间分配。立足中档容易题必须拿下,难题需计时适可而止。只有多次认真体验,找到最佳答题顺序和时间分配策略,才能在高考考场发挥出应有水平,考出理想成绩。

化学:

强化核心知识,夯实“双基”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周松根老师表示,今年“广一测”化学考试情况显示,学生在化学核心考点,比如化学与STSE,电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陌生情境化学方程式,滴定计算,Kp,有机信息迁移,原理图像的理解等仍需通过后阶段复习来加强。目前高三学生首先要做到紧跟学校复习备考节奏,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自主复习节奏,5月份建议做好一模所暴露的知识与能力的查缺补漏。6月份建议强化限时训练,重点解决答题规范等非智力因素失分问题。7月初进行考前心理状态调适、精神与身体状态的调适,保持高水平的竞技效果。

高考化学7道选择题,分值大,主要考查的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高三复习备考到现在,学生应全面梳理7道选择题所涉及的高考常考点,哪些掌握得较好,哪些还较为薄弱,薄弱点要下功夫去突破,将基础夯实。具体做法为回归课本,回顾高三以来的考试试卷。比如一模中的第7题,很多同学不清楚黑火药的组成,事实上此常识即来自于必修一课本第二章的复习题。只有做好回归课本,才能让学生自己心中踏实,同时在回归的过程中利用好考试试题,做到将具体知识点落实。

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突破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轮复习则是“立体”结构。二轮复习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在知识的整理、归纳过程中去建立重点题型的解题思维模型。比如原理图像的分析,在理解图像时,首先要搞清楚是平衡问题还是速率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做讨论。模型在手,学生方能揭开高考试题面纱,快速抓住考题主旨。

分析近三年的高考全国卷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并且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后阶段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高考题要多做反复做,做后研究,以研究的心态去面对历年高考题,研究出题角度,命题者意图,研究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去自我揭示高考题背后的知识本质等。通过研究高考真题,去把握高考脉搏,要有把高考题当作教材的态度去对待。

政治:

把握时政背景,回归高考真题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潘旭照老师表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作为新时代高考命题理念,在文综政治的考核中,更多是通过试题材料的载体,要求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回答问题,呈现出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义利观。所以在今年的时政把握中,应该多留意: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成就、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达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抗击新冠疫情过程的制度优势和先进事迹,以及国际社会中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等时政背景。

时政背景最终落脚在题目中,所以对于热点的时政,与其单独地看新闻、额外地看报纸,不妨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模拟题尤其是主观题来理解背景,理解命题人的立意。

潘旭照建议,利用课余时间,把网课期间老师布置的练习、讲解的内容、讲评的例题、做过的测试当中,对于自身复习有帮助的内容,例如老师归纳的知识框架、经典题型的解题思路、比较规范的地方模拟卷的错题、自己常错的题目等,适当地整理积累下来,成为后阶段复习备考的资料之一。此外,近三年的全国卷试题是最后阶段训练的最重要的资料,应系统地完成这些试卷,把这些题目“搞懂”。“搞懂”的含义包括:学生自己认真做过、学生在老师的解释下能够基本理解、学生能明晰按照自己水平“能够拿到”“应该拿到”的主观题分数。最后阶段的复习少不了“刷题”,但是学生应该将盲目刷题的时间,用于聆听老师的分析,用于落实老师提供给学生的“个性化”复习建议。记者 徐珊珊

责任编辑:黄晓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