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考

这些话不要对考生说 专家为中高考学生家长解惑

新京报

关注

中高考即将举行,目前北京毕业班的学生们正在加紧复习,家长们也在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好的学习空间。居家学习期间,如何帮助初三、高三考生缓解心理压力,避免他们产生备考焦虑情绪?哪些话家长不要对孩子们说?

在5月23日新京报教育新闻组织的微博连麦活动中,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海淀区心理兼职教研员李响,行为契约教养法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朝莹分别从一线教师和专家的角度为家长答疑解惑。

做孩子情绪的稳定器

从居家学习以来,李响的电话可以说是一直处在被“打爆”的状态。作为中学心理老师,面对处在青春期、正在备考的学生们,李响切实了解到了家长在居家期间的压力。“即便是处在冲刺年级或者考试年级的学生,出现矛盾也无外乎是因为青春期孩子的几个特点。”李响表示,“相信的力量”对初高中生非常重要,对于初三、高三的学生,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

李响进一步解释,老师们基于往届毕业班的数据,做过大量的调查,虽然孩子们嘴上说“鸡汤对我们来说不管用了”,认为“鸡汤在洗脑”,但其实孩子们更愿意“鸡汤从我相信的人的嘴里说出来”。比如,一次考试考不好不算什么,这句话从学生自己嘴里说出来是没有力度的,需要老师和父母说出来,“孩子你已经非常尽力了,一次没考好没关系,相信你还有更多的机会,这其实是他从信任的人口中得到了验证。”

此外,这段时间居家学习,孩子的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封闭,不会显露给成年人,不能和伙伴连接,内心会有孤独感,会烦躁,因此父母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负面的反馈。比如一看到他拿手机就指责他玩手机、不学习,其实也许他只是想通过社交媒体和同伴们交流,“我们要给他发泄和表达情绪的通道。”

“高考期间,孩子们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表现,就是可能出现胃口不好、失眠的情况,想提醒家长的是不要焦虑,成人因为一些压力也会有这些反应。”李响建议家长做孩子情绪的稳定器,传递力量,并对焦虑保持理解。

掌握和孩子用语的边界

尤其针对初三、高三的学生,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还要和孩子聊学习吗?还要问他作业做完了吗?复习得怎么样了吗?对家长的这些疑惑,李响给出否定答案,“这种问法就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李响建议家长和孩子聊新闻、聊时事政治,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方面可以通过聊新闻传递家长的格局和理念,表达对新闻人物的共情;另一方面聊新闻也与高考作文有一定关联,可以帮助孩子看待时下发生的事,对考试有所帮助。

直播期间,李响送给毕业班家长的一个小礼物就是“嘴上用的拉链”,建议一些话要慎用。比如“你考成什么样爸爸妈妈都接受”,会给初三、高三孩子一种心理暗示“爸妈放弃我了”,可以改为“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把能做的做对就可以了。”

李响还透露,通过调查了解到哪些是初三、高三的学生不愿意听到的,提醒家长们这些话不要说。比如“最后关头了,孩子你一定要坚持住”“千万别紧张,千万别怎么怎么样”“你平常就马马虎虎的,考试不要白白丢分”“剩最后十五天了,最后十天了,抓紧点,别磨蹭”“成败在此一举,你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以及把“光环”扣在孩子头上,然后来一句“有什么好紧张的呀,大不了考不上,爸妈养你”。

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刘朝莹每年都给学生们讲如何应对中高考焦虑情绪,教会学生们考场上放松的方法。“我把它叫做‘工具箱’,比如当你遇到同学卷子翻得比你快,看到老师站在旁边,看到题突然脑子慌了等情况,就有一个‘工具箱’告诉你该怎么应对。”刘朝莹建议学生们在高考冲刺的这段时间里,找到一些应对不同情境的心态调整方法,知道如果出现状况可以怎么办。那样,你一定比其他同学淡定和有把握得多。刘朝莹说道。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