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亲身讲述:哥大校园饮品零食价格因学院而异

新浪教育

关注

哥大全称 Columbia University  inthe  city of New York,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上西区以北的116 街。古老的地铁一号线专门有一站就是直达哥大校园的正门。每天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说实话,比起其他的东部常春藤盟校,哥大的校园可真不大,但却五脏俱全。主要是因为坐落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所以校园的建筑也是向高耸发展,无法无限的扩大平面面积。但这也有好处,就是不同的学院离着很近:商学院的邻居是工程学院;工程学院又挨着建筑学院;国关学院和法学院坐落在一起;课余时间不同院系的人有都可以跑到新闻学院去喝咖啡。

说到这里,还有个小tip:哥大每个学院大楼里面的自动贩卖机所销售的饮品零食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一般行情是商学院最贵,数学系的最为便宜。从这点大家就可以看出来,哥大多么商品经济了吧。没办法,地处纽约这个国际经济金融之都,时时刻刻你都能从空气中感受到纽约客的精明。哥大也自然把这种文化无形中体现在自己的一草一木中。

网络上经常会有测试你最适合哪所常春藤的问卷;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然后判断你的风格适合去哪家。我想很多事情没有最好,只有适合。选校也是一样的。哥大的风格,并不走普林斯顿浓郁的学术派,也不是像耶鲁那样相当的谨慎规范型。哥大是个非常务实的学校,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特别接地气。我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处在纽约这个大都会,拥有超高的国际学生比例,为了让所有的师生都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和未来更好地走向社会,哥大必须尽量把自己做的更包容些,更灵活些,才能达到整体氛围的和谐。这可以体现在学校的一些主推的项目上,譬如Global Leaders Forum,学校会不定期的邀请各国政要,商界领袖,学界翘楚来哥大演讲。记得当年土耳其总理来演讲,我的来自土耳其政府部门的同学们全都清一色的西装革履坐在第一排迎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等都在这个论坛上留下了足迹;在课程设置上,哥大更是尽量满足大家个性化的需求。转专业,转学校都是鼓励的,只要你有强烈的兴趣和充分的准备。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大学二年级从位于加州的Occidental College 转到哥大就读的。言外之意,在你被美国一所其他大学大学录取后,你可以之后转到哥大,或者被哥大录取后,再转到其他学校。美国没有任何地域的限制,学校在认为你的条件满足后,也都会给你放绿灯的。

要说起当年,我选择哥大的理由,主要有三(重要性从低向高排):一是地理位置,二是学术排名,三是师资。

坐落在象征着美国核心精神的纽约,哥大的黄金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最吸引我的一点。因为这意味着以哥大为圆心,向曼哈顿岛环绕一圈。你就可以坐上地铁半个小时之内到达中央公园,大都会博物馆,百老汇剧院,时代广场等等耳熟能详的地标性建筑,领略最纯粹的纽约多元化风貌。当然,这个只是人文气息熏陶方面,对于留学生来说,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找实习,工作是否方便。纽约是美国的经济,金融,和新闻传播业中心。学习国际关系的可以到位于东河河畔的联合国总部指点江山;学习经济的可以到华尔街五花八门的金融机构大显身手;学习新闻的可以到NBC、华尔街日报、纽约日报去激扬文字;即使是学习理工科相关的,在纽约也到处充满着机会:比如纽约有非常多世界顶尖的建筑事务所为学习工程和建筑学的同学提供就业机会;而学习计算机,物理等等的同学既可以选择去投行,咨询公司,也能到位于纽约的高科技公司。虽然硅谷是美国典型的科技中心,但是由于纽约市场的多元和深度,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把总部或重要的分布设在纽约。另外,即使你毕业后想到西海岸去工作,哥大的牌子也是响当当的。我当年的同学有很多就成功应聘到加州的工作,高高兴兴地从东部移居到了美国西部。这一点也是我特别想强调的:在美国你的选校和未来就业的地点会比在中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你可以在德州上学,北上东部就业,也可以在中西部读书,最后拿到位于华盛顿的职位。当然从现实和成本的角度考量,必然是如果在纽约读书,在纽约找工作会更方便一些。因为毕竟这里的环境更熟悉,人脉资源会更丰富。我就是在哥大读书期间,在彭博资讯-风险投资部一周四天的工作了一年半。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是却也很充实。在商业实践中的具体经历也让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为毕业后自己的最终职业选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从学术排名的角度,哥大当然是当仁不让。在全美综合排名中,它位居第四,仅次于普林斯顿,哈佛和耶鲁。在很多细分学科中,哥大很多都是top 3,或者高居榜首。比如说新闻学,哥大新闻学院的建立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瑟夫·普利策。如今新闻届最有名的奖项普利策奖就是以他命名的。哥大的商科更是让人不可小视,股神巴菲特就是杰出校友之一。而出色和广络的校友资源一定会为在校学子带来受益一生的好处。不仅是体现在平日里你可以联系校友为你答疑解难,更是体现在找工作时校友的鼎力推荐,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辈子以共同记忆为基础的人际网都是我们走向社会后可以依赖和借鉴的基础。这一点上,我特别想赞一下哥大职业发展教育和校友工作。从哥大的本科到研究院,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的Office of Career Service,都特别的负责任。Career service 的老师不是仅仅帮忙发一些工作机会,而是真真正正的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要求给予指导。你可以每周预约一到两次一个小时的职业指导,专业的老师会详细地了解你的想法,比如说你是希望work-life balance 呢,还是不care大量的工作强度。如果是前者,他们肯定会建议你去 world bank 这种国际组织;而如果是后者,你就要向顶尖投行或者咨询公司冲刺了。 另外,哥大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也是相当有名的。学院每年的学生都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大家的背景更是五花八门,从政府官员到非洲志愿者,从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到化妆品公司的分析员。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从书本中,老师那里学,我们也从优秀的同学身上发现了很多的闪光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哥大的师资力量,可是说是相当强大了。比如我所就读的经济学科,哥大就汇集了众多诺比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像是欧元之父蒙代尔,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还有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当时,我非常幸运地选到了蒙代尔教授的国际经济政策课程,并且在他的指导下写了一篇畅想金砖国家建立统一货币的论文。时过境迁,今天金砖五国已经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发展银行,是向世界新经济秩序迈进的里程碑的事件。至今想来,都觉得在蒙代尔最佳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下,确实有很多前瞻性的idea,很是欣慰。在其他学科方面,哥大的师资非常的丰厚。地处纽约,便利的生活设施,和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待遇,让全世界各地的优秀学术人才都齐聚哥大的三尺讲坛。所以同学们必然是相当幸福地徜徉在学海中了。而且,我觉得哥大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的亲近,更像是朋友,等级体现的不是那么强烈。讲一个小故事;在哥大读书期间,我一直在学校的空手道社团练习,而我们道馆的掌门人师傅竟然就是哥大商学院一位白发苍苍的教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师傅在生活中也给了我们很多关照。如今每每想来,在练拳时,我们还在一起讨论的经济学问题,我觉十分怀念那段难忘的日子。

总之,能够被哥大录取,是幸运;在哥大读书,是充实;从哥大毕业,是幸福。(文章来源陆桥教育)

本文为新浪教育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