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IB学习中的英语误解:语法不重要

新浪博客
如果说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那么语法则是将这些“基石”按一定规律组织组合起来,进而构筑成一篇文章的“建筑方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视语法规则自然也就不可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地道英文。
然而,由于国际学校(尤其是IB学校)的教学理念往往主张形成性学习,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普遍造成的结果是,学校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避开语法规则不谈,批改学生作文时忽略语法错误不计。再加上日常沟通时需运用到的听力和口语相对灵活,对于语法错误的容忍度较高。长此以往,国际学校(尤其是外教)给学生留下了语法不重要,只要大意能够表达清楚,细节语法错误可以忽略不计的错误印象。那么语法是否真的不重要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里我们就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首先,评定语法是否重要要看对象是谁。如果对象是英语初学者,那么语法错误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英语学习初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并且鼓励孩子运用英语表达自身的想法。这个时间内如果过度强调语法的准确性,那么确实有扼杀孩子学习和表达自身积极性的可能。然而,当孩子度过了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如果仍然出现大面积的语法错误,那就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当孩子进入更高要求的学术研究阶段,需要运用英语进行严谨的学术表达的时候。举个例子,如果一个高中生在科学报告中将“启普发生器常被用于固体颗粒和液体反应的实验中以制取气体”写成“固体颗粒和液体反应用于启普发生器实验来制取气体”,不知大家作何感想。或许语法错误不影响达意,但一定影响语言质量。
其次,评定语法是否重要需要看场合。如果评价的场合是日常口头的非正式沟通,那么适当的语法错误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日常寒暄中“我今天中午吃了饭”和“饭,我吃了,今天中午”起到的达意效果是基本一样的。后者不太合乎语法的表达并不会过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但是,如果场合是正式的口头沟通或书面沟通时,这一类的语法问题则应避免。
故而,基于评价对象和场合的不同,人们对于英语语法的重要性的评估会出现一些波动。但可以明确的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她所面临的学术相关的口头或书面表达都会有着越来越高的语法要求。因此,语法绝不是英语学习中的“鸡肋”,更不是能够随意遗弃的“敝履”。
也许有人会反驳,外教们都不在乎孩子在口语或写作中的语法错误,说明外国人并不重视语法,进而得出语法不重要的结论。针对这一类的看法,我建议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妨反思一下自己身边说中文的外国人,他们说的中文是不是有许多语法问题?因为能够听懂大意,所以我们都能接受他们的语法错误。这就是母语使用者对于二语习得者在语法规则上的宽容。但是,如果这些外国人要用中文写科学报告和学术论文,你还能忍受他们的语法问题吗?
综上,语法是高质量英文表达的门槛。与词汇学习相同的是,语法的习得也多半来自日常的积累。不同之处在于,语法的习得过程往往是一个“试错”的进程。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去犯语法错误,才能加深对于语法规则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避免。故而,提高语法质量既有赖学生日常多写多练,更依赖老师细致地批改和纠错。只有练习的量达到了一定标准时,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法学习任重道远,没有坚实的语法基础,何谈写出精准、地道的文章?
本文转自《瀚海国际教育机构》的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全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编:王铖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