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专家王鹏: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

新浪教育
留学低龄化已渐成趋势,同时国内国际学校也遍地开花。让孩子读国际学校还是直接在高中阶段出国成为即将为孩子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们头疼的问题。为此,新浪教育7月18日举行了“出国读高中VS家门口的‘洋高中’到底如何选择?”的家长沙龙活动,活动现场邀请到了昌平新东方国际学校的王鹏校长发表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学校》的主题演讲。
怎样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
每一个家长都想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而在选择之前,要想清楚的是孩子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对于大多数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还是留下的问题对于教育本身并不重要,在哪里都不是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昌平新东方国际学校的王鹏校长指出:“出国或者留下来都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
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如果仅因为这样就选择让孩子出国,实在欠妥。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国外的教育体制和课程安排。例如对于国外的中国孩子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体育课程,这些如果家长不去做功课,肯定不能够了解全面,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留学。首先第一点,家境要好,首先要考虑能不能担负起孩子国外的费用。第二,英语要好,能够保证日常的无障碍交流。第三,学业要好,如果国内的学业达不到要求,那么在国外一样不好混。
国外大学最看重孩子的是什么呢?是适应能力,王鹏指出:“一个孩子适应能力很强,学习能力还不错,这个人将来大概率是会很成功的。”所以培养孩子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书本上,把焦点聚焦到课程上,这样是不够的。
为孩子选择学校,不能急功近利,孩子的品质到哪里都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所以你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把种子的品格问题解决掉,多方面考虑和准备,才可能会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以下附演讲实录:
主持人:谢谢夏总。大家进来的时候都拿到了一个流程单,在流程单上有两个二维码,我们任何活动的消息都会通过这两个公众号推送给大家,包括我们活动整场实录和嘉宾讲解的重点,都会通过二维码推送给大家,欢迎大家通过扫码关注。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或大或小的困惑,出国读高中VS家门口的洋高中。对于这个问题肯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昌平新东方国际学校的王鹏校长,他将要跟我们分享如何做出最佳的选择,有请王鹏校长。
王鹏:各位家长朋友,还有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借这样一块宝地,来交流一个题目:留在国内读国际课程还是出国去读当地的学校。当然去国外有很多选择,今天时间可能也不够。还会有专业人士跟大家讲,去国外读几年级、有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每一个课程都可以讲半天。我只有30分钟的时间,所以我就讲一个思路问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家长需提前做功课
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虽然是一句古话,却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你只有种瓜才有可能得瓜,种了豆是一定不可能得瓜。其实当我们家长纠结,是去国外读高中,还是留在中国读国际课程,很多时候的纠结就会像我们做事情一样,我们在一个具体的事情上想的太多之后,就容易忘记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为什么要去国外,为什么要上国际课程,为什么不选择国内的普高课程。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来之前有没有去想,有没有去做功课。其实我们很难通过今天的一小段时间得出一个所谓的结论。实际上应该的状态是,今天在这里我们交流一些比较有决定性的问题的分歧,只有各位已经做了充分的功课,才可能会真正得出一个结论。
出国OR普高 在哪都不是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先来看:教育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你在中国上国际课程或者去某一个国家上所谓的A-level、IB课程也好,上美国、加拿大当地本身的课程也罢,其本质你无非是想接受教育。实际上我们把今天这个大的分类抛开不谈,在中国参加普高,最后也有教育的非常成功的,考上国内的名校的同时甚至申请到美国最顶尖的大学的录取,这样的学生还是为数不少。所以出国或者留下来都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对教育而言,你在哪儿学,这真的不重要。
我们在座的各位家长,应该也没有多少是从国外中学一路读上来的,但是现在是一个较好的时代,所以我们坐在这儿,你能够思考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本身是有问题,可是这里边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不能因为今天我们考虑要不要出国,就变成说中国的教育非常的糟乱。这本身就有问题。
所谓教育的终极目的,叫“世界公民”。这个所谓世界公民是你不仅要理解他人的思维和能力,而且要具备理解本身祖国的思维和能力,这个祖国就是你的母语的国家。所以其实如果说你符合了这个条件,某种程度上讲,你对国际教育的期待也就一多半实现了。你送出去也无非是想理解他们的思维,比如去美国,理解美国人的思维,甚至可能把它带回来。那留在中国,是不是就一定不了解美国人的思维,也未见得。
在何时何地接受何种教育 是手段非目的
这个图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学校,也是最喜欢的一个案例。中国的学生在过去的15年当中,读的专业最多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为什么读这个专业我们暂且不谈,因为今天没有价值判断。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数据,美国从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商业周刊》一直在做一个所谓的统计,统计的本意是想去看到底哪一所大学对美国的工商管理界贡献了最大多数的高管。判断标准就是美国当年的500强企业当中哪个学校的校友最多。大家本来是想在哈佛、耶鲁或者沃顿这些学校里面,但其实最后的结果跟这些学校都没有任何关系。第一名是一所完全不开商科的学校,叫美国陆军学院,也就是咱们国人习惯叫的西点军校。这个学校其实是不开商科课程的学校,现在有一点点商科,原来从来都没有开过,他们每天的课程跟咱们中国的军校是一样的,练军姿、练体能。就是这样一个不开商科的学校,最后遥遥领先其他商科的商学院。为什么这个学校不教商科,结果教出了那么多高管呢?
一部分家长今天在这里十分想要解决什么时候出去,什么年龄阶段出去的问题。其实我想你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你把他什么阶段送出去,无非是想让他经过某种教育,然后最后达到一个未来发展比较好的起点。至于是哪个国家提供,什么时间提供,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为什么一个不开商科的学校出的高管最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再跟大家佐证中国的两个人。中国有一个叫王健林的人,他旗下有一个叫万达的机构,有覆盖了全中国的商业板块,这个人是军人出身。中国还有一个企业,虽然没有上市但是非常令人尊敬,叫华为。这个公司的CEO叫任正非,他也是军人出身。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问一个问题,除了他们赶上了伟大的时代,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使得他们事业比较成功。跟他读的课程有没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留学被忽视——体育
我曾经问过很多家长一个问题,就是要去国外读中学的,读什么样的中学,什么时间可以去,去了怎么样能很成功。我们先设想一个不成功的场景,比如一个小男孩,在北京最好的初中,年级第一名,去了一所美国排名前十的寄宿学校,在学校里面学习也非常好,最后的申请结果却不那么好。比较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家长都会讲,社会活动不行,对美国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各种原因。如果是100人的场地,可能只有一到两个家长明确命中答案。对于中国的孩子出去而言,如果您家里的经济不是问题的话,最大的挑战不是英文,也不是课程,其实最大的挑战是体育。女孩子也有这样的情况,只不过传统上都认为东方女孩子不太擅长体育,温良恭俭让,人家对东方的女孩没有体育上的期待。
本文为新浪教育国际学校栏目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各位家长出国的机会很多,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在美国真正的中学、尤其是比较好的中学待过。如果你有时间建议你下午去,下午3点半学校已经放学了,你会看到很熟悉的一幕。这一幕能够解释很多学生去了美国之后融入不了,而且回来跟家长说、跟同学说,外国同学看起来很nice,但是骨子里瞧不起中国人,为什么呢?因为不跟你一块玩。实际上他们开始可能会找你,但不是讨论学术问题,男生凑在一起最有可能的首先是体育,其次是讨论女生,很少说咱俩坐在那商量一个数学题,除了极少数的人。本来我们的人种差异就比较大,比如美国。美国的三大运动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可能还有一些,到了中国的除了北上广之外根本就找不到。美国的三大主流运动:棒球、橄榄球、冰球。比如冰球现在北京有很多小朋友在打,这个趋势非常好。
今天还有一些女同学在这儿,你到了美国就会发现,从高中开始一直到大学,这个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男生,一定不是学习最好的,也不是学生会主席。最受欢迎的人排第一的男生里边一定是橄榄球的四分卫,然后是棒球或者冰球的主力,比如击球手。这个男生有可能四分卫打得非常好,同时还是个学霸。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我们学了八个字:头脑发达,四肢简单。这其实这两者往往没有必然的关系。你如果四肢很发达,头脑往往更发达。最后实际上拼的都是你的体力。
什么孩子不适合留学
如果有机会大家在国外比较顶尖的中学能够待个三两天。美国的学生真正在好的中学里边,其实比在中国高考的学生学习压力还要大,因为不单有学习考,还要参加各种辩论,有各种发明、竞赛。这次美国队竟然拿了数学奥赛总冠军,所有人都把眼镜摔到地上。傻玩的都是在初中、小学。他们跟中国的中考一样,老老实实读书。
所以中国的什么样的孩子不太适合出去。家境不好的不用考虑,去美国读个高中,大概需要200万,还要读本科,还有可能读硕士,你要准备很多钱。当然如果你在北京房子很多,那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卖掉一个厕所就够了。英语不好的肯定也不能考虑,你去了以后连说话都说不清楚,你肯定活不下去。如果你学业不太好,你也不用出去,那种传说中美国孩子很笨,1/3+1/2等于1/5,这只是传说,这次美国人拿奥林匹克总冠军还是很好的,至少让大家意识到美国孩子数学不差。智力不好不用考虑,去了只能读一个很普通的学校,跟在国内一样,你也很可能读一个普通的大学。
除了这些,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最不适合出去的孩子是小胖墩学霸。大家身边会有很多这样的小男孩,这种小孩出去会很麻烦,因为你既没有女生朋友,更没有男生朋友。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对方连欺负你的欲望都没有,你又胖,又不会打,欺负你不好。
死读书行不通 融入是王道
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其实读书本身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去读书,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当地能否融入,这个很重要。并非去了一个学校你就解决什么问题,即使留在中国,你读了一个国际课程,也不是选了一个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国际课程跟高考最大的不同。高考可以把一个学生扔给学校,一个学校有生物钟一样精确到秒的时间表,但在国际学校没有,因为有太多非语言的东西,社交的部分、文化的理解的部分,包括体育的部分。比如你体育不好,融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老师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会特别青睐学习好的孩子。你只要学习好,各种优待。各位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在座大部分家长都享受过这种待遇。所以到底就容易把两个东西关联在一块,因为我学习好,所以你就必须对我好。因为我学习好,你就要给我一些荣誉。这些在国外都不会发生,如果你学习好,你不热爱体育,你连朋友都没有。如果你学习好,你不去做社工,你没有所谓的软实力的东西,老师根本就不看你,也没有班主任,就是所谓的规划师在培育你。这样的孩子以这种状态出去,去到了学校,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好。
比如说有的学生出去之后,两个月换四个寄宿家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最近两三年。但如果一个人两个月换四个寄宿家庭,你可以断定这个学生的适应能力起码是有问题的,平均两个星期换一个,那说明他两个星期都适应不了。那是寄宿家庭,而不是奥斯威新集中营,他们跟学校是有协议的。这说明这个孩子有很大的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路,用博弈来解决问题,要么我走,要么你走,要么我得到,要么你屈服,这是很恐怖的。
如果没有意识的话,出国本身不能解决所谓的你在中国已存在的问题,只有一个东西是出去以后自然而然会变好的,就是你的口语。只有英语的口语不用经过提前的训练,不用经过培养,不用学习方法论,你每天自然而然都在用。但是其他东西,如果你连意识都没有意识得到,你可能做出一个动作来吗,你可能会选择一个不断完善这个动作的路径吗?都不太可能。
冒险与清零精神
中国孩子跳伞的就很少,这背后当然不是跳伞,还有很多类似的运动,这背后是冒险精神。我跟学生讲的我个人最推崇的一个商界的英雄叫耶鲁马斯克,大家可能有人还是他的业主,他最早的时候做了一个paypal的东西,他融了一笔钱,没买房子,没买地,他做了一个什么呢?特斯拉,现在又出来SUV版。他之后又做了一个疯狂的东西,全世界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掌握回收火箭技术,他却是一个私人公司,是第四个掌握这个技术的。以这个为原型拍了电影叫《钢铁侠》。
这种人是长期处在能清零状态的人,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1.5亿美元的现金在手里,他35岁的时候有几十亿美元在手里,但是他后来因为押宝火箭发射,几近破产,在千辛万苦中,最后一次终于成功。
这样的冒险精神在中国现在慢慢的多了起来,但依旧非常少见。最近几天有人发朋友圈:美国历史上很败家的一个男:叫爱德华休斯,这是美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花花公子,但是这个人就是相当于当年的耶鲁马斯克,造了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飞机,造了全世界体积最大的水上飞机。曾经一度承包了美国国防部60%的工程,拍了美国历史上当时票房无法想象的电影,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但每次都是在0和1之间,押上全部身家性命在做一件事情。
我个人很赞同商学院有一句话:人一辈子最大的冒险是你从来不想去冒险。就是你最大的风险是不想冒险,越不冒险,当然很平稳,一眼就可以望到头,路是什么样子,你也可以看到你到死亡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四平八稳。
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
最后讲一个学生的故事。这个学生叫卡瑞安德森,是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小姑娘,年龄不大,刚刚毕业几年,2007年的时候被哈佛法学院全奖录取。从小父母离异,他的爸爸从小抛弃了她们母女两。她妈妈是一个开大货车的司机,这是她妈妈唯一能赚钱的手段。按照美国的法律,把小朋友留在家里是非法的,不能留在家里,要被送福利院的。她妈妈也不想放弃她的抚养权,最后怎么办呢?对小姑娘说:同意的话,咱娘俩就一块跑长途。她同意,她也不想去福利院。大家都见过那种大货车,她妈妈就在后面挂了一块小黑板。每到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一点的话,她妈妈就跟当地的校长说,我们家姑娘很惨,让我姑娘在这上课吧。校长说没问题。后来过一段时间,要走了,小姑娘也走了。小姑娘上了上百个学校,最后她申请的所有学校都给了她全奖,包括四个常青藤学校。
现在问题是,他们为什么给她全奖?因为她很穷是吗?不是。论惨的话,比她惨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给她全奖呢?美国大学给钱是很吝啬的,不像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那样,拿全奖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就说一个原因,为什么她会被录取呢?
当时录她的人,最后写的评论是,“她有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在美国找不到任何一个其他小孩,上了一百多个学校,适应能力很强。一个孩子适应能力很强,学习能力还不错,这个人将来大概率是会很成功的。她也会有很大概率会回馈母校。大学还是很现实的,看你有什么样的品格让你在学校里边保证你能成功的。
出去还是不出去,其实无非你都是想要好的教育,想要好的教育,古人其实说得很明白。要么读万卷书,要么行万里路,要么你就阅人无数。要么把这些结合起来。你不管留在中国,还是出国,其实要解决的问题是孩子的品格塑造问题。而品格塑造当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父母作为榜样,无比重要,这毫无疑问,问题是单亲家庭出来品格很强大的学生不是很多,当然关系不好的也很少。所以各位家长如果你有精力研究国际课程,不如做这么几件事情。第一,把家庭关系弄好,是真不错才行。第二,你想让孩子具有的东西,你自己有一部分,你给孩子买一千本书,都不如说你跟他一块看一本书。你把他送到美国去,花十万块钱做个夏令营,不如你真正带他去昌平、顺义、门头沟去看一个东西。当然家长说,我宁愿花十万块钱让他出去,眼不见心不烦。花钱容易,见效果不易。
有的家长甚至说,我给你200万,你去美国,咱们四年都别见了,反正我也搞不定呢。你如果抱着这种想法,那这四年他肯定会反复要求见你,或者学校求见你。你走之前,没弄好的事情,到了国外,只会被放大,在这儿解决得了的,到了那边也就不再是问题。所以别把精力放在到底AP几门课,A-level到底能申请到美国前几名的学校。
你选什么课程,到最后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才。有些家长孩子还比较小,你就安心的陪伴孩子成长,最后这朵花自然会开。不会因为到了美国,就开得特别的绚烂,也不会因为留在中国,就开的不还。他该是什么花还是什么花。到了美国,如果他是罂粟花,他还是罂粟花。他如果是狗尾巴花,到了哪儿都改不了。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你要把种子的品格问题解决掉,可能会比较有效果。
祝各位家长和同学周末快乐。谢谢!
本文为新浪教育国际学校栏目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