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家长必看:美国为啥不推崇精英教育

新浪教育

关注

朱小蔓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朱小棣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长期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任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华盛顿办公室副主任,著有自传、小说、随笔等多部中英文著作。

姐弟俩的对话,针对出国留学的非物质性准备这一话题,从教育的根本目的说起,以自身受教育经历、见闻和感受为依据,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中美大中小学教育中的一系列个案实例,对比中美教育的差异。

作者讨论了中国人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基础教育?美国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美国为什么不推崇精英教育?美国为什么重视人文和社科课程?中国教育的误区在哪里?如何改善?

1帮学生找到独特的自我

朱小棣在书中以两个儿子的教育为例,谈家长的亲身体会,也借之分析美国的教育理念。

两个儿子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大儿子好学上进,成绩很好,一学就会,数学特别好。小儿子贪玩,讨厌读书,仇恨学校,尤其厌恶“数学只有唯一的答案”。但这两个孩子,都在学校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大儿子考上哈佛大学,小儿子考上重点高中波士顿拉丁学校。

小学第一天上学,大儿子一进教室就发现黑板上写着A, B,

C等字母,让学生以字母开头说出一个单词。碰到X,大儿子脱口而出:X-Ray。小儿子的兴趣完全不同,放学回家,他告诉大人一个新发现:校长是学校的“boss”(老板)!

对于不爱读书的学生,难道就放弃他们了吗?不是!朱小棣说,小儿子其实有压力,他不会逼迫小儿子读书,而告诉他:你知道成绩不好要面临着什么,你要自己承担责任。

美国公立学校排名第一的高中校长说过,他们学校招进来的都是优等生,但进校后不是让同学继续竞争排名,而是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独特的自我,他们申报大学时,也靠这份独一无二的自我,受到名牌大学的青睐。

培养独特的自我,也意味着不跟同学攀比,只跟自己比。美国学生也要考试,做作业,老师也要给学生打分,但分数是个人隐私,只有学生本人和家长才知道。

朱小棣说,中国家长总要问,班上其他人得多少,大儿子那时小,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问别人的成绩,大了以后才晓得,大儿子反问,你们这些中国家长啊,不是标榜接受西方文化吗,怎么还这么中国化,成天打听别人的成绩?

2读后感的N种写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老师会布置学生阅读,然后写读后感。中国学生的读后感通常只有一种模式,从读者的角度写感想。但是在美国,读后感至少有五种写法。

学生读初二,老师就已经让他们用多种写作模式写读书报告。一种是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给朋友,介绍这本书;一种是以书中主角的口吻来写几篇日记,通过日记反映出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是假设你组织了一个活动,请作者来研究,你作为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作者和他的书,等等。一共有五种模式。

朱小棣指出,从读者来写读后感,只是在美国小学生高年级运用过,到了中学,就不再停留在这种模式。上了初中的儿子说,已经不允许用这么简单的模式了。不过到了高中,这种模式又回归,还是你自己的看法,但是已经进入了更高层的文学批评层次,并且要求运用参考文献。大儿子高中时就写过一篇批评巴尔扎克小说的读后感,他还引用过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观点。

3美国学生阅读难度高

很多读初中的中国学生到美国插班,觉得数学不难,难的是阅读、写作、人文和社科。除了英文水平外,还有一个原因,美国初中生读的作品难度很高,中美老师开出的书单不是同一个重量级。

朱小蔓说,她在国外考察时发现,人家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难度一点不比我们低,甚至比我们高。比较美国的《社会》课与中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前者在知识含量、思维难度上远超过后者。

朱小棣说,小儿子上初二时,语文课在教一个很深的概念——超验。怎么区别暂时与永恒、具体与抽象,如何做出超验性的总结,这在他看来都是深奥的。

小儿子初二的英语课(相当于中国语文课),为了介绍“超验”这一概念,老师选用了四本书做阅读教材。第一本是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讲一个殺父故事。第二本是爱尔兰作家写的《神枪手》,写一个青年神枪手在街头枪战中击毙亲兄弟。第三本是类似奥威尔《动物农场》那样讽刺斯大林时期的小说。第四本是一个调侃故事,写一个坏学生被“改造”成好学生,但他拒绝被改造,长大写了一部喜剧而一举成名。老师要求串讲这四篇读物来阐述超验的概念,可见其难度之高。

4美国不搞精英式教育

中国教育很重视培养“人才”,也就是所谓“精英”,成绩越好的学生,老师越给开小灶,成绩越差的,老师越不管。

江西省有一个学校经常出高考状元,而那个学校竟然是经常发生流氓斗殴的地方,原因是该校只重视培养尖子学生,而对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真正关心。

而实际上,教育的目的应该培养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得到全面发展。比尔·盖茨在哈佛毕业典礼上说过:“如果你认为每个生命都有同等的价值,就会发现有些人的命比别人的命值得拯救这种观点是令人作呕的。”

5数学搞循环往返式教学

美国的数学课搞循环往返式教育,所谓循环往返,就是一年级教过了,二年级再教一遍,一年级可能只有几个人会,到了二年级就有更多人会。

那么学会的学生干什么呢?那就复习一遍,有时候老师也给讲点新内容,让他们自己去琢磨。朱小棣的大儿子属于“吃不饱”的优等生,但小儿子学过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就忘了,需要不断搞循环往返。

这种教学方式在美国很普遍,但从来没有人嘲笑那些落后的学生,“吃不饱”的学生要耐心等待“吃不了”的学生。这是从小就作为课堂纪律宣布执行的。作者指出,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情商”,在等待差生慢慢跟上的过程中,学会等待他人进步,这样的人以后才能当领导。

     本文转自山中何事醒时明月醉后清风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教育家长课堂开课啦!!

家长课堂课程: 

8月2日《申请美国名校,需要给孩子定制这4大方案》祁连山[干货文章]

8月4日《本国本科留学的准备》许轶[干货文章]

8月9日《申请美国名校新SAT、ACT考试如何选择与备考?》许轶[干货文章]

8月10日 《揭秘被世界三大顶级艺术院校看重的作品集啥样》字文莉[干货文章]

8月11日《家长如何培养学生的托福自学态度》祁连山[干货文章]

8月16日 《中国小留学生与美国寄宿家庭的“火花”》卢巍[干货文章]

8月17日 《美国留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趋势与美国绿卡办理》李凯[干货文章]

8月18日《如何从申请角度选择国际课程/国际学校》老查[干货文章]

8月23日《申请美国名校如何策划课外活动》老查[干货文章]

8月24日 《美国与加拿大移民的福利、风险、生活对比》宁嘉晨[干货文章]

9月5日《看不懂大学排名怎么申请美国名校》黄德容[干货文章]

9月6日《留美:为何中国学生扎堆选工科商科计算机?》黄德容[干货文章]

9月7日《美本申请要求多:GPA托福SAT哪个更重要?》黄德容[干货文章]

9月13日 《SAT和ACT选择终极秘诀:你是文科还是理科生?》祁连山[干货文章]

9月14日《富三代蓝图:如何在美国聪明投资买房赚学费》Luc Bin Wang[干货文章]

9月19日《加拿大新总理上台:投资移民7大利好政策》丁巍[干货文章]

9月26日《美本申请:被哈佛招生官青睐的文书究竟什么样》黄德荣[干货文章]

9月27日《想申哈佛耶鲁斯坦福:课外活动只需要做这6项?》黄德荣[干货文章]

9月29日《独家揭秘:史上最全高中生出国备考规划策略》钱甜[干货文章]

10月8日《美高申请面试中招生官必问问题大曝光》李素荣[干货文章]

10月10日《EB5移民投资者:不懂这些门道怎么能申请到绿卡》刘宇[干货文章]

10月12日《不当海清那样的妈妈 你不得不知这些留学误区》宋璟[干货文章]

10月13日《孩子是不是优等生?四份报告看懂加国高中全貌》朱凡[干货文章]

10月18日《全球移民收紧 澳大利亚投资政策依然稳健》王欲弘[干货文章]

如何听课: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回复“入群”,查看

责任编辑:尹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