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国际班家长必读:兴趣班这么多你该如何取舍

新浪教育

关注

到幼儿园给女儿报兴趣班,看见财务室外竟排起了一条长龙,差点没报上名。这盛况真是出乎我意料,不过细想还是自己考虑欠妥。去年姑娘读小班,大多数家长都觉得孩子尚小,不用急着学东西。今年已是中班,大家都觉得孩子完全可以开始学点什么了,加上学校内部开设的兴趣班便捷又靠谱,一个班20个左右名额,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听说那些没占到位的家长们,最后也都在外面报了班。

这年头,孩子稍微大一点,没给报兴趣班的家长估计寥寥无几吧。而且,一般都是报好几个班。我家姑娘班里同学几乎都是周一到周五排满,日理万机的感觉。

其实,我们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周一周三舞蹈,周二画画,周四英语,周末还得开个几十分钟车去上乐高课。

和大多数家长想的一样,不是要让孩子这么满满当当的学下去,只是刚开始不知道孩子擅长什么,学什么合适。只好先来个普遍撒网,想过一段时间,再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学习状况做个取舍。

没办法,谁叫咱孩子不是天才呢?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什么特明显的天赋。你说没天赋吧,孩子身边的伯乐们又总会提醒你:你看,他好像这方面还蛮擅长呢。

还记得婆婆拿一张纸来考我,指着纸上一团黑乎乎的玩意,问:你来猜猜,这是什么?我:不就是用黑色蜡笔乱画的圆圈圈嘛。婆婆:什么圆圈圈,这是我乖孙女画的鲸鱼!这孩子有画画的天赋呢,你看这个用笔,看似随意,实际还是很有章法的……学过几年书法的老人家,眼光果然独到。原谅我想象力有限,怎么看都看不出是鲸鱼……

孩子他爹也很善于发现优点。姑娘在芝麻街英语上课时她爹充满惊喜的对我说:你看,咱家姑娘多厉害,上节课还只会说几个单词,这节课都可以和老师互动了,进步很大呢!言下之意,她在语言方面好像也有那么点天赋,这个英语课还是得上下去。

……

偶然看到网上一则基因检测的广告:“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如果他有运动基因,他可能是下一个博尔特;如果他有音乐基因,你可能把他培养成肖邦……”

心想,这“天赋基因检测”要真行,谁都愿意花几千块钱检测一下吧,孩子的天赋潜能一目了然,根据天赋来报兴趣班,多好啊,绝对不会让博尔特、郎朗什么的砸在自己手上。

可惜现实很打脸,基因检测已被辟谣,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达到用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天赋的地步。

结果,学哪样,还是只能靠家长自己去判断。

我之前的判断标准和大家差不多。第一招是问孩子。每次上完课,就拐弯抹角的问孩子:你觉得画画好玩吗?上课开心吗?喜欢那个帅气的外国老师吗?……孩子的回答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不错啊,还行啊,还可以,开心啊……我严重怀疑,她的真实想法是不论画画、乐高还是英语,总比在家呆着好玩。

第二招是问老师:我们家孩子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吗?你觉得她对这个有兴趣吗?……老师的回答也总让我安心:宝贝很不错哦,上课时很专注;偶尔会发呆,但那是她主动思考问题的表现,我们不会打断她;宝贝最近的进步很大呢……可我转念一想,老师难道还会说我家孩子不适合学么?不会啊。对老师来说,招生量还涉及他们的业绩考核呢,而且作为兴趣班老师,一般都不会打击家长和孩子。

这两招都不好使,问了半天还是没法判断孩子学哪个好。

直到有一天,女儿上完乐高课,我接她回家。路上,我像往常一样问她上课情况,她也照常好死不赖的敷衍了我几句。很快就没兴趣回答我的问题了,抢过提问权,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妈妈,一个轴是树枝,几块积木拼个猴子手臂,你知道怎样才能把手臂挂上树枝吗?我和小朋友一起搭秋千,为什么搭出来的秋千总是斜的呢?……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我防不胜防。不过,就在我慌乱应付她的各种问题时,忽然灵机一现,做了个对比,每次上完美术课,她都特别安静,而上完乐高课,问题就特别多呢。

后来,我又特意观察了好几次,都证实了这个发现。

这之后,我就开始大胆尝试用“问问问”来判断孩子要不要继续兴趣班。在这个简单好用的标准指导下,我们给孩子做减法,砍掉了画画、英语,最后只留下了舞蹈和乐高。周一和周三学习舞蹈,周末上一节乐高课,余下的时间我们会做一些阅读,中文和英文的绘本,除此之外,统统都是孩子最喜欢的:玩!

调整之后效果怎么样呢?

孩子在舞蹈和乐高课上的表现都越来越好,回家后会主动表现学过的舞蹈动作,之前我们给她囤的乐高积木也终于派上了用场,她开始能自己琢磨着去做出一些想做的东西来。

最让人欣喜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持久性。舞蹈课上有大量时间在做基础功练习,其实蛮枯燥的,但她会愿意去坚持。有一次,女儿有点感冒,我说那今天就不去上舞蹈课了吧,她却说今天要学她很喜欢的《小星星洗澡》,一定得去。乐高课上也常常表现出这种执着,上一节课他们开始学习齿轮类,难度增加了,但小姑娘还是尽力去解决问题,丝毫没有抱怨。相反,在婆婆觉得有天赋的绘画和爸爸觉得很棒的英语上,孩子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毅力来。

我感觉,孩子是真的在她感兴趣的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而内心的热爱又给了她能够坚持更久的意志力。我想,我们的取舍是正确的。

于是我思考,为什么“问问问”作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依据比测天赋还要靠谱呢?想来想去,觉得是因为孩子的提问热情至少说明了三个事实:

一、他在主动思考;

二、他有很强的求知渴望;

三、他愿意不断探索和改进。

这三个事实,在学习上的意义比天赋还重要!

正好前段时间和一个在英国的朋友聊天,她说,她儿子已经14岁了,每次放学回家,她还是总爱问儿子:今天,问了老师什么问题呢?不只是她,她周围的外国父母都习惯这么问孩子。

她告诉我,刚到英国没多久,她就发现了东西方孩子在课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提问的主动性。西方孩子会打断老师讲课,向老师提问,但主动在课堂上举手提问的中国孩子却很少。

后来,英国老师给她讲了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不爱提问的孩子这种学习方式,他们称为“海绵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是被动的,不需要绞尽脑汁的苦想,更多是记录老师讲的重点,便于日后记忆。另一种是喜欢提问的孩子的学习方式,叫“淘金式学习方式”,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整个过程充满互动,所以孩子常常会打断老师讲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他们会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判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深度。认为喜欢提问的孩子,往往体现出知识获取的主动性,也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体现了孩子对这个学科的兴趣度。而提出一个好问题,意味着知识、经验和观念可能迈进一步,一旦获得答案,行动就蕴藏其中,这体现了孩子的学习深度。在他们的课程中,有个很重要的部分是seminar,研讨课,就是让孩子针对学习内容发问,通过互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是啊,通过倾听孩子提问去感受他的兴趣所在,判断他的学习程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因为它其实是契合了教育的本质,如哈佛名言所说: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PS:

前几天,我坐动车时遇到一对母子,一路上,那个可爱的小男孩问题不断,“妈妈,为什么外面的房子都在往后跑呢?妈妈,为什么烟囱里没有冒烟?……”

动车停靠时,我们下车舒展筋骨,站台旁有小贩在卖甘蔗,男孩妈妈问男孩:你吃甘蔗不?男孩摇头说不吃,接着就问:“妈妈,我喜欢吃西瓜,为什么没人卖西瓜呢?”他妈妈笑着说:“西瓜是夏季才有呢。”

我以为,男孩的问题解决了。没想到过了几秒,男孩妈妈又说:“恩,也不一定,其他季节也可以吃到西瓜,因为可以大棚栽种。”她又用手机搜索一番,说:“北方冬天也有西瓜卖,是从三亚运过来的,三亚在最南方,最低温度也和北方的夏天差不多,西瓜能生长……”

妈妈耐心讲着,男孩认真听着。

事后很久我都记得这个场景,忍不住在心里给这位妈妈点赞,愿意回答孩子问题的妈妈很多,可是像她这样,能及时把握住孩子提问的契机,将问题拓展开,让孩子收获更多的妈妈真不多呢。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本文转载自“逃逃美学”的新浪博客。

快戳“这里”【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免费抢票吧!

手机报名直通车【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扫描二维码即可抢票!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择校内幕

责任编辑:尹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