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华裔妈妈:五大理由一定要和孩子看头脑特工队

新浪教育

关注

逃逃5岁的时候迷《狮子王》(ThelionKing),保守估计当时看了二三十遍;6岁时迷《冰雪奇缘》(Frozen),几乎背下了所有台词,还学会了弹唱那首“Reindeersare better than people”(当然更有名的应该是Let it go,不过男孩子看Frozen的喜好和视觉是不一样的);7岁最着迷的,可能就是这部《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了。可惜我们错过了电影院放映的档期,只好周末在家租着看,结果一看不可收拾,一下就连续看了三遍,已经到了每个细节都能说出前后对应的程度。

比起内涵的《狮子王》和华丽的《冰雪奇缘》,《头脑》在配乐和场面上似乎都略低了一个档次,但故事一开场,就足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Wow”一声,然后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了。

我知道这个话题稍微有点儿过气,因为这部电影在国内都快下线了,各种讨论《头脑》的文章也很多,不过看反应,国内的火爆程度还远不如国外,再加之我实在很喜欢,所以忍不住要把冷饭再翻炒一下。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11岁的小女孩莱莉随父母搬家的故事,她离开童年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全新又陌生的环境后,遭遇了种种不适。亮点在于用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小女孩大脑的内在活动——住在人脑中主宰人行为的五个分别代表快乐、哀愁、惊恐、厌恶、愤怒的角色,而我们经历的许多事都会变成形形色色的具有各种感情色彩的记忆球储藏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如果你家有个六七岁以上的孩子(太小了可能不容易理解),强烈推荐和他一起看看这部电影,理由如下:

把深奥知识讲给孩子听的范本

相信每位父母都有被孩子追问“为什么”到抓狂的时候,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把一些深奥的道理讲给孩子听,比如孩子问“我为什么会生气”……瞬间就傻了吧,所以最后难免扔一句“说了你也不懂”给满心疑问的他。

但《头脑》却很好地将一些严肃的、深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科学用非常鲜活的卡通形象表现出来,让孩子一看就明白记忆、喜怒、潜意识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以后孩子有什么学不会的,我们不要一上来就责备他理解不了,也要想想,老师或者自己是不是用了更适于孩子理解,更creative的方式去讲解。知识都是现成的,只有大师才能把它讲得深入浅出,不是听众笨,是讲者造诣还不够啊!

让亲子沟通更顺畅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理解或接受别人的情绪,例如父母的发火、朋友的闷闷不乐、孩子的哭闹等。但看完这部电影,忽然便觉得情绪也不是什么不可言传的东西,它就是被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小人所主导。所以遇到一些情绪碰撞时,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恼怒悲观了。

这里分享一个我和逃逃之间的小故事,昨天因为练琴的事情逃逃和我有点闹情绪,原因是上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练习,下周我们又要出去玩,回来不久就有个比赛,我着急地催他,可是他却玩野了一样说什么也不想练,于是一度陷入僵持状态。后来逃爸来调解,“刚才我看到逃逃和妈妈的Anger和Sadness小人都在各自的Headquarter里占了上风,其他的小人都插不上手。”听后我和逃逃都笑了,思绪也转到小人们争吵打架的场景去了,两人的情绪也很快平复,接下来的合作很愉快。

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听到别人直接的指责,往往会有条件反射的自我保护和抵抗意识,但如果我们绕开定性的批评,转而去讨论情绪小人的行为,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更加客观、具体地去分析自己以及对方的情绪,也就更容易让孩子和父母间相互打开心扉了。

不要忽视孩子所承受的压力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孩子的叛逆期和父母人到中年的烦躁期是否有所关联,这部影片给了我一些答案。莱莉从小到大都被父母宠爱,在脑海中也保留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直到搬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爸爸工作上遇到了些困难,妈妈也没有很多时间关注莱莉心理上的变化,只是告诉她“Your dad is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But, if you and I can keep smiling,it would be a big help.”(爸爸现在压力很大,但是如果你和我都很开心,对他会是个很大的帮助)。尽管这样的对话很暖心,也让莱莉得到短暂的轻松心情,但是,父母忽略掉的是,孩子也在承受着这个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的,就应该无忧无虑。可是孩子的内心也是个完整的世界,成长的过程很敏感,有些在大人眼里看起来算不上什么的压力,但是在孩子的年龄就算是巨大的了。就像影片中的莱莉,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朋友,在新的学校里她充满了恐惧和孤独,其实她承受的压力一点儿也不比爸爸小。但很显然,她的压力被父母忽视了,也就导致了后面的问题,莱莉的离家出走。

悲伤也是成长的主角

就像很多影评写的,《头脑》里看似Joy(乐乐)是主角,但Sadness(忧忧)才是真正的大明星。但刚看电影时,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一样讨厌Sadness,因为我第一感觉会认为让孩子快乐才是最好的,就像电影中Joy一样,试图阻止Sadness碰操作台,甚至在地上画了个圈困住她,她被大家当成一个拖累,看上去很土甚至有点倒胃口。

我们都希望操作台永远被Joy控制,可是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允许孩子感受悲伤。事实上,研究发现悲伤和重要的生理觉醒有关,能激活机体对失去的反馈。就像在影片中,Sadness并非一无是处,她能让一个人在悲伤时获得他人的安慰和帮助,最终也是她解决了莱莉的问题。正如莱莉的记忆球从单一的颜色变为复合多色一样,我们无法完全阻止某一种情绪的存在,因为每种情绪都有自己的作用,不同情绪的相互认可,互相合作,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

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很多失去

这部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动,BingBong是莱莉童年幻想出的伙伴,莱莉已经很久没有想起它了,最后BingBong和许多变灰暗的记忆球一同消失在遗忘峡谷里,这表示莱莉已经开始和她的童年说再见了。其实就像很多孩子小时候喜欢旋转木马,长大后嫌它太幼稚一样,人渐渐长大,很多东西也就慢慢丢失了。作为父母,我们没办法要求孩子永远都纯真可爱,或者永远维系着某个价值,成长本是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吗?人生旅途中,失去和改变都是不可阻挡的,正是验证了那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

有人说,这部电影令孩子笑,让大人哭。而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极其实用地和我们分享了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认识情绪的可行方案,而不是仅仅让全家人开心一下。天马行空且又内涵实用,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本文转载自“逃逃美学”的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快戳“这里”【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免费抢票吧!

手机报名直通车【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扫描二维码即可抢票!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择校内幕

责任编辑:尹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