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国际班家长必读:你真的“无条件爱孩子”吗

新浪教育

关注

在带娃之路上摸索前行好几年后,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其实没那么神秘,说到底,它就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日常。真正能帮助我们教育好孩子的,并不是学了多少大道理,而是在一件件日常小事中的自我修炼。

在“教育无大事”系列里,您将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一样。从这些故事里提炼出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一点也不高大上,却贵在真实好用。

这是“教育无大事”系列的第一个故事,“碎饼干”的故事……

据说,一个女人做了母亲,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话绝对是真理。

周末,几个妈妈带娃在一起烤饼干,刚满四岁的小克,把一块破碎不堪的饼干留给他妈,我挺好奇,上次烤蛋糕,这孩子也把碎蛋糕留给他妈,是个什么套路?

我问小克为什么只留碎饼干给妈妈?小克想也不想的回答:“我妈每次都拿碎的,她喜欢碎饼干。”

原来,小克妈妈每次在家做饼干,都是把完整的好饼干给小克,自己则负责解决掉那些残次品。

还记得,小克妈在成为小克妈之前,我们去一家新开的西餐厅吃牛排,一滴黑胡椒汁不小心落到她的裙子上,她坚持一定要回家换条裙子先,把我晾在餐厅足足一小时。就这么个无比挑剔的完美主义姑娘,在有了小克后,竟心甘情愿做了“碎饼干妈妈”。

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老师问孩子知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孩子眨着无辜的大眼睛,天真的回答:“我妈妈最喜欢吃剩饭!”

现如今物质匮乏程度没那么严重了,大家也都挺注重养生,喜欢吃剩饭的妈妈应该不多了。但这份对孩子的爱,还是传承了下来,“剩饭”变成了“碎饼干”,换汤不换药。

都说一个人得到了足够多的爱,便有了爱别人的能力。

被爱灌满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呢?

烤饼干聚会结束了,大家准备打道回府,其它孩子都已经穿好了鞋,唯有专心看动画片的小克,还站在电视机面前不愿离开,因为我们提前约好了车,所有孩子要坐同一个车回家,大家就只好等着小克。

小克满不在乎,慢吞吞的起身,再慢吞吞的挪步,让其他五个孩子等着他。小克慢吞吞穿鞋时,我终于忍不住提醒:“小克,大家都已经穿好鞋,等了你很久了,你能穿得快一点吗?”小克很茫然的看我一眼,穿鞋的动作并没有快一些,我猜,他并不理解,“大家在等我”和“我需要快一点”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在小克眼里,只有自己的需要,他看不见别人的需要。为别人设想,是爱的能力,为什么得到了很多很多爱的小克,却没有滋养出爱别人的能力?

我们用尽了力气,无条件的去爱,终于出品了一个自私冷漠款孩子,这听起来,怎么都像个冷笑话啊。

其实, “无条件的爱”就是个伪命题。“无条件”这个词,太完美了,这世间凡太完美的东西多少都有点不真实。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里,过着无忧无虑超完美态的生活,他不知道他所处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而他的妻子和朋友全都是演员,事实上,他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是虚假的。但在他不知道真相的时候,他还是把眼前一切完美的虚假当成了真实。

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楚门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孩子看到了一个做得多、睡得少,时时处处让着他,没有自己需求的好妈妈,却不是一个真实的妈妈。

这个妈妈,不会坦言告诉孩子:“我也不喜欢吃碎饼干,只是因为你不愿意吃,丢掉又太浪费……”

这个妈妈,就算累了,也不会直接对孩子说:“妈妈今天太累了,需要休息,不能陪你一起玩,我需要你的理解。”

这个妈妈,明明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可只要和孩子的事儿发生了冲突,会毫不犹豫的放下自我,成就孩子。

……

孩子的印象里,妈妈从来都是没有需求的,慢慢的,他习惯了看不到别人的需求……这不就是自私嘛。

你说:“不对,哪有这么夸张!”是啊是啊,这年头还有哪个家长不知道溺爱的危害?每个爱孩子的妈妈,都觉得自己的爱还是蛮有尺度的。

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其他家庭成员的吐槽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

我们啊,自从有娃后,娃就成了宇宙中心,带娃就是宇宙真理。除了小孩之外,我俩再难找到共同话题。爱慕烟消云散,亲密遥遥无期。老婆一脚踏入了折叠空间;从“亲密爱人”模式,开挂进入“无敌虎妈”模式。慢慢地,我们变成了“竞争性战略伙伴关系”,只有孩子的福利和需求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真是罄竹难书啊。

其实很多时候,爱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越界的。爱着爱着,就用了太大力气,不自觉地朝着“无条件”的完美标准靠拢。

后来看了心理学,我搞明白了。沉醉于追求具有道德高度,完美的爱,其实是用自我牺牲的方式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潜意识在不断的告诉孩子:你看,妈妈对你多好,所以妈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刷刷存在感也就罢了,关键是把孩子为你做点儿什么的机会给剥夺了。

原本孩子是很热情,很乐于助人的。你看孩子稍微有点能力了,就很喜欢为别人做点什么。

我家闺女两岁半左右,会走路了,要是我跟她说:“闺女啊,能不能帮妈妈拿下拖鞋?”她会立即屁颠颠乐呵呵的帮我拿来拖鞋,还非得帮我穿上。如果再表扬几句,她就更激动了,仿佛刚刚完成一件国家大事。

再大点,喜欢站在小区门口,坚定的扶住打开的通行门,让来往行人顺利通过,只要进出门的人对她说一声谢谢,就笑成了一朵花……

结果,你把好的都留给孩子,你对他的关心爱护无微不至,你把奉献做成日常……孩子在你这里获得了很多,却不用为你付出什么,当他习惯了不必付出就能得到,冷漠便油然而生。

所以,我觉得吧,千万别追求“无条件的爱”,太高冷范了,一点也不接地气。

对孩子的爱,至少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叫“回应”。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有质量的回应才有爱的活力。每一个人,发出声音,都希望对方能给出回应,若是积极的回应,活力即被肯定,若是淡漠的回应,活力就不值得存在。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一样,需要彼此呼应,来印证爱的存在。

我们发乎一份纯粹的爱,去关心孩子,为他做出一些牺牲,内心也一定渴望孩子能感受到这份爱,给予爱的回应。

每个母乳喂养的妈妈大概都有过睡眠不足的记忆吧,一晚上若干次爬起来夜奶真不是人过的日子,我想了下,当年我是咋熬过的呢?除了妈妈本能的爱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每次闺女吃完奶,都会冲我嫣然一笑,虽然现在想来更可能是她吃饱喝足后露出的满意微笑,但那时还是给了我莫大力量啊。

再往后,第一声“妈妈”、第一次迈开小胖腿歪歪扭扭扑倒在我怀里、第一个甜糯糯的天使之吻……孩子的回应给并不轻松的养育过程添了不少快乐。

有回应,爱才有了良性循环下去的活力。

而回应这种能力,不会随着年龄自动发展。不会像很多人想的“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理解爸爸妈妈的牺牲。”它必须借着无数成长经验的历练和滋养,才会慢慢深刻。它也需要不断地练习,才会变成处事原则的一部分。

所以不要不好意思,要做个真实的妈妈,给孩子锻炼回应能力的机会。

比如,让孩子看到你真实的想法_妈妈也喜欢好东西,妈妈也会累会脆弱。能对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需求,让孩子有机会一步步学习了解他人的观点,体会他人的心情,也是从这里开始,孩子将渐渐不再以自己为中心,懂得如何妥协,能给出体谅和感谢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他能体会到爱与被爱的快乐。

一直到上大学,我都以为我爸最爱吃的就是鱼骨头。小时候家里吃鱼,我爸总是把鱼身上最好的肉剔给我,自己一边津津有味啃骨头一边说:“我啊,就觉得鱼骨头香!”

很久以后,才理解了爸爸的苦心。虽然理解爸爸,却再也不想用爸爸这样的方式表达爱了。

因为,爸爸的爱,让记忆里的鱼骨头,有一种复杂的味道,有甜,但也有点儿难以承受的苦。

如今,我算是改邪归正,在餐桌上贯彻平等观。美味人人有份,要想吃吧,得赶紧。某些小朋友发现没特权,用磨蹭功夫混吃喝,会连骨头都捞不到,吃饭乖了不少。偶尔也会耍赖,腆着脸从妈妈碗里抢走几块,攻防之间,倒多了不少欢声笑语……

我想,若干年后,孩子回忆起的,不是爸爸妈妈最爱吃鱼骨头,而是和爸爸妈妈分享鱼肉的快乐,不是更好吗?爱,为什么就不能是纯粹的甜呢?

真实点,才是真爱。^_^

对孩子的爱,至少有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叫“回应”。

本文转载自“逃逃美学”的新浪博客。

快戳“这里”[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免费抢票吧!4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洛川中路1158号名仕街时尚创意园A座星尚秀,5月6日北京饭店国际会展中心1F(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01号)名校到到齐了,你还在犹豫什么?

手机报名直通车[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扫描二维码即可抢票!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择校内幕

责任编辑:尹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