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藤校宁愿招5岁孩子 也不招只会考高分的学霸

新浪教育

关注

了解到主动提问比天赋还重要后,想必曾被家中“十万个为什么宝宝”搞得招架不住的爸妈,应该也释怀了。

是的,“问题”孩子不仅没问题,还具备成为牛人的潜质。

比如莎士比亚,一提起他,大家就会想到那个很著名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还有大家都熟悉的爱因斯坦,有一天无聊晒太阳,看着天上的太阳,看着-看着就冒出了一个问题:我能不能追上光呢?然后的然后,你也知道了,相对论就此创立……

为啥牛人们小时候都是善于提问的“问题”孩子呢?

因为善于主动提问不只是我们眼见的一个简单行为,它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掰掰不爱提问和爱提问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 PK “淘金式思维”

在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斯图尔特·基利写作的《学会提问》一书中,提出了不爱提问的“海绵式思维”和爱提问的“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就像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它的优点是能够更迅速的吸收更多知识,因为“海绵式思维”是被动的,不需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找问题,只要注意力集中,又有不错的记忆力,很快就能吸得满满当当。

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海绵式思维”就存在严重缺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它不能教会人做出独立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始终是“海绵式思维”,他将始终相信吸收到的信息,而不是质疑、探索。对于个体来说,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意味着你的认知是吸收的结果,而不是来自自我理性的判断。

“淘金式思维”是“海绵式思维”的升级,这是一种充满主动性的思维方式,它不再是一味的吸收,而是带着问题去聆听,这个过程充满互动,需要孩子主动参与进来。这种思维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能够轻松辨别出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孩子。

老师在台上讲的时候,两种思维的孩子都认真听着,埋头做好笔记。两人笔记明显不同,海绵式孩子的笔记,往往结构清晰,一个大主题下面条理清晰的列出重点。而淘金式孩子的笔记,没有大段摘抄,只有寥寥数语和一些箭头符号,寥寥数语写的是问题,箭头符号连接着不同的问题,如同一条探宝之路,每个问题都是一个线索,指向某种可能的答案。

当孩子从不爱提问的“海绵式思维”升级到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淘金式思维”后,会具备什么优势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妈妈正在厨房洗碗,她的小儿子忽然跑过来问:“妈妈,你说月球上面会有什么呢?”妈妈说:“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自己上去看看呢?”小儿子蹦蹦跳跳,得意地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留下了那句响彻太空的经典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他的名字叫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不是每个爱提问的孩子都能成为踏上月球的人,但爱提问的孩子,一定能想到更多别人所想不到的。

除此之外,爱提问带给孩子的优势还很多,《提问的艺术》(这书还是挺牛的,雄踞亚马逊商业类图书排行榜TOP10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新闻发言人迈克 迈克科瑞及众多知名媒体鼎力推荐,感兴趣的亲可以买一本看看,读完应该会有收获)作者总结出了更深远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善于提问的人能够建立更强大的沟通关系。因为提问,才能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啊,发现对方内心的想法。

第二层,善于提问的人能用反思激励自己。因为人们总是善于通过“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带来积极的行动。

第三层,善于提问的人能认清自我。说到底,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为什么要这样或者那样做,取决于自己给出的答案。

那么,大家一定会问,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出孩子喜欢主动提问的习惯呢?毕竟,也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培养孩子喜欢提问的习惯,我总结出了三个不错的方法:

1. no question is a stupid question!把“问得好”挂在嘴边

孩子问的问题上天入地,从来不走寻常路。我家姑娘最近看动画片《黑猫警长》时,就问:“妈妈,你说黑猫警长会和白猫卫士结婚吗?”真是脑洞开到外太空去了。这时候,我要是说:“你怎么会这种想法?太离谱了!”,估计我们就没法愉快的交流了。

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哪怕本能上觉得孩子的问题真是离谱得要命、弱智得要命,也要稳住了,要用对待工作汇报一样认真的态度对待它。你去看耶鲁或者哈佛的公开课,会发现学生提问时,不管问题水平如何,老师第一句话都是:Good question!(这个问题问得好)!相比问题本身,保护孩子提问的热情更重要。而老外们常常遵循的一个准则就是:no question is a stupid question!

2. “把一个问题变成无数个问题”

散步时,听到一男孩问他妈妈:“妈妈,为什么鱼在水里游呢?”男孩妈妈立即回答:“鱼本来就只能在水里游,没有水就活不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爱提问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但对不爱提问的孩子来说,这一问一答,不延伸,他也就止步了。

这个时候父母正确的响应姿势应该是把一个问题变成无数个问题,让问题“多飞一会儿”。“为什么鱼在水里游呢?”“对啊,为什么鱼就在水里游,而鸟就在天上飞呢,怎么鸟不到水里来游?”“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而且,你知道吗,孩子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也是他学习热情最浓的时候,抓住这个契机,传递给孩子知识,效果可是平日你问TA答的几十倍!

3. “打开一扇门”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小嘴忙不停的“问题”宝宝,有时候,孩子就是没问题,咋办?

去年,我带三岁多的姑娘去了一趟涠洲岛,涠洲岛的鳄鱼山公园里有个火山口,因为特殊地貌,靠海的岩石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积满海水的洞。

我满以为姑娘会对这火山地貌爆发出无限好奇心,问题不断。结果,的确问题不断:“妈妈,怎么这么热啊?”“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啊?”……

我想了想,问她:“你看见那些洞了吗?它们可不是普通的洞,是海盗藏宝藏的地儿,我们要不要去探个险?”姑娘来了劲,从洞里掏出些小贝壳,大叫:“这是海盗项链上落下来的!”……各种想象力开始爆棚,在她来劲后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再通过问答,了解了火山地貌。

我发现,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但受认知所限,有些东西他们看不见,想不到,好奇心躲在一扇他们自己也看不见的门里。这时候,如果我们看到了那个有趣的点,不妨帮孩子“打开一扇门”,引出他们的好奇心,问题就会源源不断。

去年,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一次论坛演讲中说:我曾遍访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寻找“中国学生到底缺什么”的答案,没有找到。

当我5岁女儿一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时,我回忆起我的小时候因为问“两条平行线为什么不能相交”被老师羞辱,忽然明白了,我们缺的是什么。

我五岁的孩子若有所思的问她妈妈:“为什么孙悟空看到的是妖怪,唐僧看到的却是孩子、老人和女人呢?”

我发现,大学招生中所有要考察的核心要素,诸如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维乃至哲学思辨等等,都包含在这宝贵的一问中了。

原来,长期以来,我们特别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比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探索精神。我们缺的,就是这个!

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维乃至哲学思辨,都包含在这宝贵的一问中了。

本文转载自“逃逃美学”的新浪博客。

快戳“这里”[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免费抢票吧!4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洛川中路1158号名仕街时尚创意园A座星尚秀,5月6日北京饭店国际会展中心1F(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01号)名校到到齐了,你还在犹豫什么?

手机报名直通车[TIE 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扫描二维码即可抢票!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择校内幕

责任编辑:尹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