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最轻松的培养方法:这里让孩子知识与艺术齐飞

新浪教育

关注

更多家长择校经验分享请关注新浪国际学校官方微信号: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

原标题:孩子补习功课无法不功利 但这件事可以让他玩一周末

“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孩子在补习功课的时候不功利,但至少看博物馆的时候可以自由一点,放松一点。找一个史料和展品都准确,主题孩子感兴趣的博物馆,你就把孩子带进去,告诉他,你可以在这里玩儿,半天、一天、两天都没问题。玩累了,就去咖啡馆里坐一坐,然后再上来逛。”

2017年12月,位于上海樱花路的喜马拉雅美术馆正在进行《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以及《神话与较量:李奥纳多·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展览。

享誉世界的达·芬奇《自画像》、米开朗基罗的经典雕塑《朗弗兰奇的磨刀者》以及拉斐尔著名的圣母子像等四百余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真迹,在孩子们的眼前揭开面纱。

这是上海某国际学校五年级的孩子们第一次集体参观在地美术馆。

小家伙们很兴奋,“参观美术馆很有意思,有些展品很好玩儿。虽然以前和爸爸妈妈去过大英博物馆,但这次和老师同学一起看展感觉不一样,老师懂得很多知识,能讲很多故事”,五年级的王子华说。

一踏入奇迹展厅,脚下是蔚蓝色的大海和阵阵波浪。是的,这是佛罗伦萨的海,在巨大的触屏上每走一步,都带动圈圈涟漪。抬头,往前看,正对面的墙上也在滚动播放佛罗伦萨的海洋和教堂。再往前走,就进入了中心展厅,黑色镜面地板,头顶是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这里还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场景,呈现的是蒙娜·丽莎的世界。

进场前,孩子们被分成不同的小组,由专业的导览带队。从事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多年的专家孙老师,作为特邀导览嘉宾,正绘声绘色地向孩子们讲解如何欣赏这些诞生于六百年前的艺术名作,认真听讲的孩子们不时在工作纸上做着记录,有的甚至在现场临摹。

“你要看这个画家的生平,他的故事,画家有没有把自己的灵魂和对一件事情极致的追求融进去,我们会不会被那副作品感动,”导览结束后,孙老师这样总结欣赏画作的原则,“孩子的鉴赏能力是天生的,他们缺乏的只是理性的分析和背景知识的了解,我所做的,无非就是给他们提供一把钥匙。”

孙老师认为,带孩子看这样的大师展,要从大师的代表作看起,并且鼓励孩子们要保留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

这次的展品中,有一件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孙老师并没有告诉孩子们这个作品其实是有争议的,但有孩子一眼就发现雕塑的后背不好看。“那个学生就像皇帝新衣故事里说了真话的孩子,我听了很感动,证明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孙老师感叹。

“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大师代表作开始看起,好的作品看多了孩子们会有自己的想法。眼睛也是一个肌肉训练,就像跳舞一样,跳多了,一下子就可以摆出那个动作。眼睛审美也是一样,会有记忆”。

看展前的功课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繁星般浩渺,如果对背景知识毫不了解,到现场看展可能找不到方向。做过功课和脑子一片空白去看展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孩子们看展前,学校的李老师就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为孩子梳理了思路,学校又邀请了从事艺术投资的孙老师和在大学教授艺术的马老师主讲了《西方艺术史缩略》。

马老师说,“那天的讲课,感触很深,小朋友的求知欲和对艺术的渴望写在脸上。讲课之前,孙老师还特意提醒我到半小时一定要让他们出去休息一下,上个厕所。后来我很紧张,快到时间了就问他们要出去吗?结果没人愿意出去,他们要求我一直讲完。这说明这些内容真的吸引他们,孩子们坐得住。”

如果家长要自己带孩子看展,马老师建议,“前期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听讲座和参加工作坊。现在很多展览前期都会举办专家讲座。工作坊里,会有互动和动手的项目,家长可以带孩子感知作品。另外,孩子也可以自己买书找资料,看一些关于展览的信息。”

如何踩点

孩子们看展前,除了讲座铺垫,该校老师还去喜马拉雅美术馆进行了几次踩点,熟悉参观路线。孙老师认为,踩点是看展之前要做的必要功课。

“像世界公认的好博物馆,比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权威、没有争议,肯定是值得看的。这可以当作是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孙老师说。

“商业性质的艺术馆就需要家长花时间做点功课了,具体可以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看策展人的策展理念是什么,主题是不是有创意。因为策展属于对艺术品的二次创作;其次看参展艺术家是不是家长熟悉了解,类型是否感兴趣;最后结合艺术家生平去看展品的级别,是否为具有较高水准的代表作。家长自己要想好,看展的目的是什么,从而选择不同类型的展,这样就不会失望”,孙老师补充道。

马老师也认为家长看展之前可以稍微用点心,“现在上海的展览很多,观众看展的热情也很高,但并不是什么展都适合孩子们看,就像并不是所有的电影和书都适合孩子看一样。家长未必需要事先挨个美术馆逛去踩点,现在资讯发达,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资讯,找到合适的展带孩子去看。”

现场看展的正确方式

看展的前期准备固然重要,但是看展的态度并不代表看展的目的。

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展,有网友总结过三种表现:第一种比较迷茫的,家长也看不懂,索性把孩子扔在博物馆,孩自己逛,家长玩手机;第二种做很多前期的准备,一定要让孩子有所收获,不肯错过任何展品,回去还要求孩子写作文;第三种跟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提问,一起找答案。

那么,看展的正确方式究竟是什么?

孙老师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功利的问题,并给出了 “第四种想法”——“不要带着某种目的去看展”。

“我们没办法要求孩子在补习功课的时候不功利,但至少看博物馆的时候可以自由一点,放松一点。找一个史料和展品都准确,主题孩子感兴趣的博物馆,你就把孩子带进去,告诉他,你可以在这里玩儿,半天、一天两天都没关系。玩累了就去咖啡馆坐一坐,然后再上来逛。

孩子可以自己在里面看书、画画,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在地上爬来爬去,这都是很自然的状态。当孩子需要的时候,再去找语音导览。博物馆应该成为生活化的场所。大人们平时约会可以选择博物馆,碰一面,然后开始逛;小孩子们反正是要晒太阳的,为什么不可以选择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晒太阳呢?”

博物馆的打开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应该是自然的。马老师说,“家长应该自然一点,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展览,孩子会主动被吸引。”

“技艺就是磨眼睛”

马老师认为孩子艺术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看展览,看多了可以找到感兴趣的点,再去读读艺术家的传记、艺术史的书,自然会增加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另外,孩子的艺术修养以及他逛博物馆的习惯和他生活的环境也有关,学校对艺术的重视,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等。“不要刻意去培养,更多的是引导。”

孙老师也提出家长在孩子童年时代要做的就是带他们去磨眼睛,技艺其实就是磨眼睛,“好的东西你看久了,自然就能分辨出来了”。

她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眼力也是如此,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学什么。“家里放了很多艺术品类的东西,没有必要一定要灌输给他这些东西,我相信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会和其他孩子有差异。”

孩子们在能喜马拉雅美术馆这样的“无墙教室”里感受美,无疑是幸福的。美术馆奇妙之旅不仅给他们带去了知识,也激起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年级的王乃淦说,“以后如果还有拓展课,我希望再学点天文的知识。”

采访 / 文 | 梁肖 来源:耀华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实习生金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