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被“绑架”的学霸:你知道光鲜背后他们多努力

新浪博客

关注

新浪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圆满结束,嘉宾私藏干货欢迎关注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或[点击这里]查看。

学霸、牛娃、南外、北师、哈佛、安多福,这诸多性感的名词,在每年的3、4月份美国大学和寄宿高中发榜期间几乎用尽了教育媒体的带宽,也占据了众多家庭的视线。

我个人并不反对采访并分享“学霸们”的故事,但是当众多媒体的内容高度同质化,声音和角度如此单一,比如今日“安多福才子”,明天“哈、耶、普大满贯”,并且机构、家长、学生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几个名字,甚至重庆的一家牙科诊所为自己取名都沾边“哈佛”的时候,我开始感受到窒息。除了“哈耶普”或者排名30内的学校,大众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学校值得追求?殊不知纽约大学除了Stern商学院,还有强悍的摄影系,文理学院里除了王力宏的母校威廉姆斯,还低调务实的沃伦威尔逊学院,其诗歌和写作是全国一流的。

当我们都在羡慕学霸的成就的时候,我们是否深入了解过精英学生自身所承担的压力,以及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又不为人知的被动、迷茫、甚至孤独感。我身边也有不少曾经的“学霸”,我自认为很幸运在生活中跟他们有交集,因为他们确实很有能力,让我收获不少,同时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学霸”,无需崇拜或羡慕。其中一位是大学好友,最牛的香港公立高中、常春藤本科(同时被牛津录取,但选择了美国)、麦肯锡,私募、名校MBA等。这样的一位学生到职场人,一路走来,光芒四射。我们社会所认识的,所欣赏的其实是“学霸”身上贴的标签,犹如一个人穿了一件魅力无限的外衣,而这个人不过是这件外套的载体。同一个人,穿上一件普通的外衣,公众的视线肯定会转移。社会是很现实的,媒体的报道就是要吸引眼球的,因此我们不能期望社会或者媒体像教育者那样去思考问题并保护孩子。作为老师,我在想,这些“神人”去掉他的标签之后,不过就是个孩子。当他们还处在12岁,15岁,甚至18岁的时候,我更想采访的话题是他们是否开心?心理压力大了,他们在想些什么?如果生活可以重新来过,他们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在跟好友的多次交流之中,我感受到他的“被动”。引用他的话,他选择的这条路根本就是一场“Rat Race”。 具体来讲,名校本科、MBA、咨询、投资、私募、合伙人、每一段都是一场时间比赛,每位游戏参与者必须要做到两点:1)要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阶段目标;2)一定要严谨计划如何培养自己的Niche,也就是区分点,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太多,而且都是名校生。整场游戏的唯一规则就是要跑过其他参赛者,因此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歇,半路上出现内心的挣扎,转变方向的代价将太大。

斯坦福学生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飘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的鸭掌的疯狂波动。明星学生,尤其是站在媒体聚光灯下的“成功者”,如同这是小鸭,两岸的观众所目睹的是他的自信和自在,但是那双在水面之下疯狂拨动的脚掌,只有自己才知道。从名校小学一直到名校大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游戏的胜利者,在哈佛毕业之后,又何去何从?大学毕业典礼上邀请来的重磅嘉宾不是鼓励大家去寻找自己的激情,追求自己的理想吗?那万一我喜欢的事业是当老师怎么办,而且还是中学老师?不行,最起码也得是大学教授,而且还要争取做到XX名校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职称。这就是我们社会价值的取向,精英学生尤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什么哈佛本科毕业届中将近40%的学生只在两种职业中选择:投行和咨询?收入当然是很大的一个考虑,但是这并不是首要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胜利者,从小学到大学,每次都能成功攀登上一下个更高的山头,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一直成功的人,他们心里最恐惧的是将来自己不成功,对于不成功的可能性充满恐惧感,无法挣脱出来。在学生年代,成就感来自就读学校的名气;进入职场,成就感源自于从事的行业或者就职的公司。清华、北大或者藤校相匹配的当然是高盛或者麦肯锡,这才称得上门当户对。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分5层: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归属感

尊重

自我实现

对于精英学生来讲,生理,安全以及归属感,通过奖项、成绩、和名校录取就可以得到满足。但是人类更高的需求--尊重,特别是“自我尊重”往往成了“精英学生”在大学期间以及之后的成人生活的巨大挑战。一个人可以因为就读名校或参加有光环的工作博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一个人若想得到自己的认可和尊重,需要的是向内审视,做最真实的自己,而这恰恰就是众多精英学生严重缺失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安静下来去探索内心的世界:高中年代,GPA,、AP、SAT,、乐器、体育队队长、非洲济贫服务等等;到了大学,Phi Beta Kappa, Fullbright, 医学院入学考试,法学院LSAT,高盛的实习等。再加上来自身边朋友、媒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巨大干扰,我们最聪明的学生学会的是一直往前跑,跑的比别人快。

如果你是一位名校生或者就读过名校,我敢肯定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状态良好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比许多人都聪明;但由于一次考试,一篇论文或者一个实习机会的失利,你的心情急转直下,突然觉得自己简直糟糕透了,甚至会否定掉自己之前所取得的所有成就。这种过山车式的心理变化,在四年的大学期间会反反复复的重演。一位“学霸”从小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越高,他所背负的期望越大,因此他将更容易受伤。当我们时不时听到名校生自杀噩耗的时候,我们才如梦初醒。被媒体报道的“学霸”是金字塔的顶端,那么采取极端手段的案子也是极少数,更多的是常年被孤独、抑郁、迷失所伴随的优秀学生。

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往往看不到夜空的美丽,或许已经全然忘记在野外仰望夜空的那种内心的安静和投入。杀死美丽的夜空,最大的罪魁祸首是大都市里的光污染,它夺走的不仅仅是夜空,还有我们每个人在夜晚应该得到的内心平静的机会。居住在大城市里的另外一个污染是噪音。这种噪音是无声的,来自学校、家长、朋友、社会,越是优秀的学生,越受其干扰,致使我们无法平静地生活和思考。

我不反对报道“学霸”,但是个案无法复制, “精英教育”不值得大力渲染。我更有兴趣去报道平凡人拥有不平凡的内心的故事,因为这才能够代表绝大数家庭,也是绝大多数家庭应该追求的。一个人的成长,难道只能以学校论成败吗?不管你是学生还是父母,你是否能接受自己或者你自己的孩子将来就是一位平凡人?我作为一位父亲,答案是肯定的。

本文转载自《林老师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博客,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张粉霞-YJ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