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锅该给民办教育背吗?

新浪博客

关注

适逢中高考,毕业和升学成为热议的话题,“寒门难出贵子”等各种奇葩论调又死灰复燃老调重弹,把“入学难入学贵”、“教育不公平”等莫须有的“罪名”归咎于民办教育,某些不明真相或别有用心的人,纷纷把枪头对准了民办教育行业。一时间,民办教育再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寒门无贵子”谬论死灰复燃

一篇名为《寒门难再出贵子》的网贴引发热议,随后,另一篇依此炮制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在天涯论坛再次掀起舆论巨浪,也收获了很多共鸣及同情。

前一篇文章说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排名前列的孩子都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议送孩子去澳大利亚参加夏令营。”

后一篇文章则说到,“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对此,也有网友回应到:“良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钢琴、芭蕾、绘画、英语等各种兴趣班处处都要花钱。”文章还说,随着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家庭的孩子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寒门学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文中所说的“寒门”,已不再独指贫困家庭,而是扩大到了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普通家庭!

不可否认,以“寒门难出贵子”为代表的这些论调,客观反映了部分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现实警示意义,但此类言论释放出的更多是消极、不和谐的信号。

武汉大学副教授尚重生也认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比如高考题目对农村考生不利、“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隘、社会关系匮乏等都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他们要成功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就应该更懂事,而不能自暴自弃。

《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文还写到:“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于骨髓的,性格的养成和学校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大多决定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诚然,家庭经济条件并非决定学子成优才还是废材的先决条件和决定性因素,君不见多少家庭条件优渥的青少年,最终沦落成了“纨绔子弟”、“渣男”或“留学垃圾”?

民办教育“躺着中枪”

不难看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等论调,其本质上还是鼓吹“读书无用论”,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产业化发展和教育消费升级,民办教育越发成为“寒门无贵子”等论调的靶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

客观而言,民办学校中的极少部分高端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等,动辄十万二十万的学费被视为“贵族学校”,但放眼整个民办教育行业,并非所有的民办学校都是高学费、高门槛的“富人专属学校”,“寒门再难出贵子”把枪口对准整个民办教育体系下的民办学校,无疑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颇的,绝大多数的民办学校也因此躺着中枪,无辜“背锅”。

首先,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可对公办教育形成良好的补充,极大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教育体系,有效缓解了教育供需失衡等难题。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诺大一个中国要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或高水平的普惠教育,任重而道远!

长期以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都是以公办为主,但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政府主导但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一肩挑。随着我国就学人口快速增长和教育升级,教育资源不足的弊端日益显现,“入学难入学贵”、公立学校学位一位难求等成为常态,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消费升级,更是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

民办学校的涌现,增加了教育资源的供给,对公立学校形成良好的补充,极大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教育体系,提升了多元化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教育多元化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教学项目的多元化,还包括民办教育举办形式多元化、投资多元化和举办主体多元化。不管民办公办,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都值得鼓励和支持!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出资、投资、合作、捐赠等方式兴办法律法规允许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意见》强调,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主要形式的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局面,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体现,也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发展,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举办优质的民办学校,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但这急需庞大而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并允许他们通过办学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这是市场话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还应兼顾社会效益,因此,政策的约束和政府的监管不可或缺。《民促法》新规明确指出,将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并对民办学校的办学类型、收费标准、资金使用等作了明确规定。

新规指出,“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分类管理制度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获取办学收益,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的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制定,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获取办学收益,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由学校自主决定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办学结余依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其三,民办教育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市场主导的原则下发展民办教育产业,实现市场对资源调配的决定性作用,即效率优先;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监管,促使民办教育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能实现民办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根据某些人的谬论,把民办教育归类为高学费、高消费的“有钱人的专属”,指责民办学校以学费论优劣、设置高门槛把一批优秀学子拒之门外,但事实上,这种论调是有失偏颇、以偏概全的。

不可否认,当前某些国际学校、贵族学校以高昂的学费为人诟病,但民办教育的主体还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普惠型学校,而部分高净值家庭选择所谓“贵族学校”,也只是市场经济下通过高付费获得高质量教育的自主行为,就如土豪购买奢侈品一样,只要是合法所得就无可厚非,更何况,对于普通家庭学子来说,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选择面足够宽广,并非只有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贵族学校”华山一条路。

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普惠教育就是要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在我国民办教育产业化初期,寄希望于优质民办教育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普惠的前提是普及,脱离实际、超越现实谈公平,就是耍流氓!

当前教育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就如轿车、智能手机等普通商品一样,上市初期存在技术或产能瓶颈,导致供不应求价格高企,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释放,这些起初的“抢手货”也必将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

教育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光彩事业,不管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还是民办教育产业的投资者,都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方能结出硕果。

结语

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享有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基本权利。《论语·卫灵公》有曰:有教无类。教育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而人为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排除筛选,而是无分贵胄平民不分国界华夷,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英雄不问出身,寒门也能出贵子,民办教育不是被金钱隔离的禁区。在新形势下,寒门学子更须努力,不只是为了不成为“读书无用论”的又一个笑谈,更要为 “读书有用论” 树立标杆和励志,让更多出身平凡的“寒门”学子敢于仰望星空!

本文转载自首控基金教育投资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博客,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Sunday-fine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