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 不仅仅是三千万词汇

新浪教育

关注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位教授曾非常苦恼地说, “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其实,很多学生明明非常有创意、有想法,却因为缺乏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不敢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和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一组实验:从小对孩子的陪伴和家教,到底什么最重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区别

是父母从小跟他说了多少

纽约时报认为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别,在于从小父母和他们说话的多少。当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长到一岁时,她很可能就已经在说话能力,理解力及学习能力上远远落后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了。贫寒家庭的孩子和较富裕家庭孩子之间的差距每年都在扩大,等到了高中时期,这种差距就成了一条鸿沟。

美国试图在学校缩小这种差距的种种努力基本都失败了。现在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缩小这种差距,就应在学前早期进行,不仅是学前,甚至应该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

但尚未形成一个共识,即这种学前教育应该采取什么形式。贫困是怎样限制孩子学习能力的?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参差不一:贫困是最重要的原因吗?性格问题如缺乏自我控制力或做事不考虑后果等?高压力激素的影响?缺乏阅读习惯?

贫寒家庭的孩子可能要比一个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量少几百万个,这一差别影响很大。但是,另一种观点,正在引起政策层面的争论:即早期学习的关键是说话,特别是在孩子从出生到3岁时,其父母和照看他的人在他身边说的话,要越多越好。

事实证明,证据也正在显示,那些最被人们不以为然的父母对婴儿说的话,比如,摸摸泰迪熊的鼻子! 它真软和!在有汽车的声响时说-看,这儿有辆黄色的车!宝贝饿了吗?现在妈妈要去开冰箱!这些话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种观点已经多次在小范围内成功地得到了验证,堪萨斯大学的贝蒂.哈特和托德.莱斯利研究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父母怎样和他们的幼儿说话。每个月,研究者都会走访研究中的42个家庭,并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一个小时的录音。

他们注重于一些细节情况,如父母说了多少称赞孩子的话,他们谈论的话题,谈话语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随后,等到孩子九岁时,再检查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与此同时,他们抄写并分析了录音上的每一个字,这一过程花费了六年。莱斯利后来对一个采访者说:“直到搜集了这些数据,我们才意识到父母和孩子说了多少话才是重要的因素。”

所有的父母都会向他们的孩子发号施令,比如“丢下玩具!”或“别吃那个!”但是,那些靠救济生活的父母可能和孩子说的话也就到此为止了,而那些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父母,这些话可能只是和孩子进行互动的开始。

差异是惊人的。靠救济生活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量是600个;工人家庭的孩子为1200个,而父母为专业人士的孩子则每小时听到的单词量达2100个。

等到了3岁,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就要比父母为专业人士的孩子在家里少听到3000万的单词量。而这种差异很重要,孩子3岁前听到父母或照看他们的人说的话越多,他们的智商就会越高,在学校的成绩也会越好。 电视里的说话声音不仅无助,而且有害。

哈特和莱斯利后来写道,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在达到和其父母的水平相当时,就开始出现停滞,所以语言上的欠缺也能一代代遗传。

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至关重要,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互动。关于这一点,犹太人的家庭教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父亲塑造大脑

母亲塑造灵魂

犹太是世界上产生最多天才的民族,他们的学习系统非常复杂,包括创新教育、领导力、生活教育……但家庭教育绝对是根基。犹太人的家庭观念非常重,家庭第一的习惯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充足的家庭陪伴和足够投入的父母教育。

犹太父母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在犹太的“圣经”经典里,有这样的记载:“父母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父亲塑造孩子的大脑,母亲塑造孩子的灵魂。”

举个例子,在犹太,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各种经典,他们要大量地阅读各种经书,那些比较高深,比较晦涩难懂的法典,由谁来执悟呢?是爸爸。所以爸爸代表了一种理性的思维,代表了一种力量,他在家庭当中是非常受尊重的,所以爸爸要给孩子正面的传递和输入。

而妈妈是如何塑造给孩子的灵魂?通过具体的言传身教,包括生活当中的细节,让一个孩子去感受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友爱、什么是关心别人,而妈妈的教育更多是从什么?是从柔性的角度去传递的。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爸爸妈妈都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每一个妈妈都要非常明确地知道,我从作为母亲的那一天,对于我的孩子而言,我是他的保护者、教育者和陪伴者,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接受非常完善的家庭教育。

除了父母的陪伴,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你的眼界

就是你孩子的人生边界

教育有时候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复盘自己的成长。

在寒门难出贵子的今天,那些能够走出农村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是无意识地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意外获得了某种受益终身的素养与能力,帮助他们完成身份的跨越。

而这种跨越,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家庭文化资本”这个概念。

相比于富裕家庭系统化地培养孩子的素养和能力,能够无意识走上正确道路的寒门子弟少之又少。在“成就自然成长”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也有优势,他们更具自娱自乐的精神。但富裕家庭的协作培养模式,无疑更加契合主流,更有资本转变为社会利润,他们的孩子,也更有可能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

不过,可以聊以慰藉的是,相对于财富资本,文化资本的门槛其实并没有那么高,而真正的教育也并没有那么复杂,它来源于最朴实无华的生活。

它可能来自你的书架,你与孩子每一次的交心谈话,也可能来自你家庭饭桌上的话题,你每一次的言传身教……

还是那句话:你的眼界,就是你孩子的人生边界。

写在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内敛含蓄的,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以听而采纳为主,表达想法的机会很少。但如果孩子只会默默做事,不想作声甚至不会作声,真的也算不得成功。我们希望培养努力做事,同时敢于表达自己,并且乐于去与人沟通的孩子。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孩子,即便那想法并不成熟,也能够获得更多被指导、被倾听和被认可的机会。用得体的方式,如实让别人了解你的辛苦付出,同时自信满满地表述清楚你的观点,并不会给人你虚浮的感觉,反而会让人看到你的努力,珍惜你的劳动。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做事的同时,坦荡开放地表达自己,不要偷懒,也不必遮掩。他们将会是国际化的一代人,这国际化不止是行为上走出国门,意识水平上,更要突破限制,做一个更自信,更独立,更敢于说出想法的自己。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公众号,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宁珊 责任编辑:张粉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