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如果孩子东西被抢走 请一定让他再果断抢回来

新浪教育

关注

(原标题:孩子东西被抢,请让他果断抢回来)

编者按:周六刚吃完早饭,女儿小帆就闹着出门。

未成想,五分钟不到,我妈就领着泪眼婆娑的她回来了。

原来,小帆拿着新买的大黄鸭正在把玩,突然被四岁的蕊蕊一把夺去。说时迟,那时快,小帆一边大声叫嚷着,一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了回来。

从未见过这阵势的蕊蕊吓得哇哇大哭,她姥姥很是心疼,对着小帆半真半假「讨要说法」道:「你这个小朋友,怎么这么厉害!」

同住一小区,为避免尴尬,我妈赶紧上前安慰蕊蕊,并要求小帆将玩具与之分享。 小帆哇的一声,也跟着哭了起来。

「有好东西,要学着和别人分享,知道了吗?咱这样硬抢回自己的东西,多不淑女啊!」我妈回家后给小帆「上课」。

在她看来,玩具被抢,立即抢回来是睚眦必报的坏脾气表现,大度与之分享才是乖孩子。

对此,我表示并不赞同。因为她完全混淆了分享与抢回的概念: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前提是自愿行为;抢回,是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物品,乃捍卫主权的被动行为。将两者混为一谈,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是对孩子物权的不够尊重。

研究发现,两岁左右的宝宝,独占性就已显现出来。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他们开始用「这是我的」来宣告对事物的所有权。

只要他手上的、喜欢的东西,都会认为「这是我的,别人不许抢」,一草一木一瓶盖,皆是他的专属。

同学小洁曾说起,一次,她闺蜜带着儿子磊磊到自己家玩,结果却和自己的儿子小虎因抢夺小摩托车,打闹起来。

碍于情面及东道主身份,小洁强行要求小虎做出让步,将玩具车分享给磊磊。尽管小虎委屈地哭着一再强调「那是我的,还没骑够」,她依然置若罔闻。

事后,刚满三岁的小虎,居然和她记起了仇,不再去碰那个小摩托不说,还一直闷闷不乐,对她爱搭不理。

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小洁,及时跟儿子道了歉,情况才有所好转。

当下,「分享」在家长的育儿观念中,绝对是网红般存在。

尽管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但强迫为之,只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

朱德庸有句话讲得特别好:「就像不同的植物为了适应同一种气候,强迫自己长成同一个样子那么荒谬,我们为了适应同一种时代氛围,强迫自己失去自己。」

心理学家表示,在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他们几乎所有的激情和精力都用在自我意识的构建上。

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表达自我的意愿和方式,帮他们顺利完成自我意识的构建。

比如,孩子手中的玩具和零食,请保证是在其自愿的大前提下分享出去,而非逼迫。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小时候跟不上,长大后步步艰难。

但其实,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孩子早已不堪重负。

《我的前半生》中有句经典台词:面子是人最难放下的,又是最没有用的东西。

倘若你家孩子东西被抢,即便抢回来,有可能引发尴尬,甚至冲突,损伤你所谓的面子,我劝你依然要坚持。

因为,在我看来,「抢回来」对孩子的成长,有几点至关重要:

界限意识

对于已经初具物权意识的孩子来说,自己的物品神圣不可侵犯。

当有人蠢蠢欲动,想要打这些物品的主意时,他们甚至会用激烈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主权」。

曾在小区看到过这样一幕:四岁的小明,正在玩着自己的新式自行车。另一个比他稍小的男孩阳阳,显然被这一新玩具吸引,嚷嚷着也要骑一下。

小明用一句「这是我的,不给你骑」直接回绝。阳阳不依不饶,动手来抢,不料被一把推开。阳阳妈妈在一旁看不过,出口指责小明不懂分享,一点不知道让着弟弟。小明妈妈,坚定而有力地回怼:「车子是他的,如何支配,那是他的自由!」

谁的东西谁拥有支配权,这是人际交往中最起码的界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

孩子东西被抢怎么办?新浪升学帮app全新上线“国际学校库”功能,欢迎进入苹果App Store,安卓市场、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华为应用市场、豌豆荚、安智、PP助手、应用汇 Lenovo乐商店、OPPO/nearme、木蚂蚁 等下载。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张珮瑶责任编辑:张粉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