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班和普通班有阶级差别?别用分班割裂同龄孩子

新浪博客
(原标题:国际班和普通班的小学生长大后能和谐共处吗?)

图片来自网络
近年来国际班泛滥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是否是另一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普通班级长大的孩子和国际班孩子以后能够和谐共处吗?会不会导致“阶级差距”呢?
早些年,许多中小学都分所谓的“重点班”和“普通班”,以人为的方式把原本平等的孩子分为三六九等。于是,所谓的“差生”和“优秀生”之间成了先天的“敌人”,令人唏嘘不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重点班”几乎在禁令下不见踪影了,但“国际班”又出现了,而且比当年的“重点班”还要霸气侧漏。据报道,近日武汉一小学组织学生秋游,国际班的孩子吃自助餐打高尔夫,而普通班的孩子只能吃干粮逛博物馆,差距之大令人咋舌,也令人担忧,从小习惯了“阶级差距”的两拨孩子以后如何和谐共处?
当然,校方对于此事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国际班学生多交了200元活动费。多花钱就多享受,看似合情合理,但仔细一想,可就说不过去了,这不是在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有钱就能享受更好待遇”的观念吗?前人教育我们,凡是用钱能解决的事都不叫事,可要是孩子们相信“钱能解决任何事”,那可就真出了“大事”了!本来近些年来我们就在批判某些人“一切向钱看”的观念,“钱串子”可不能从娃娃抓起啊!
其实,国际班和普通班的孩子们吃得好或差一点,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在区区一次秋游安排上都搞三六九等的学校,平日里恐怕也少不得要在诸多方面对国际班和普通班的孩子区别对待。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若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孩子身处普通班中,会不会有些自暴自弃,或者认为自己不如国际班孩子的念头?一旦这种观念深入其内心,又将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他们会不会对跟自己“阶层”不同的国际班同学们羡慕嫉妒恨?
还记得网上曾经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一个擦鞋匠背着自己的孩子,在给另一个身着名牌童装的孩子擦鞋,而这个孩子的妈妈珠光宝气在那笑而不语。很多网友都评论称,这样的两个孩子长大后不可能和谐共处。同样的道理,从小就把孩子们进行区别对待,十几二十年后,当他们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何调解他们从小就产生的对彼此的隔阂?
老祖宗有一句话—有教无类。人人生来皆是平等的,在受教育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实在没必要非得用“分班”的方式来人为割裂一群同龄的孩子。
本文转载自《一剑轻安8888》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紫瑛 实习生:刘晓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