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一位农村学校教师眼中的国际学校

新浪博客

关注

上海市国际学校伙伴研修项目充分利用上海家门口的国际化教育资源,让上海的老师不出国门便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2016年,我们朱家角小学参与了这个伙伴研修项目,结对的是长宁国际学校。

我们朱家角小学是青浦区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长宁国际学校是一所现代化的国际学校,在2016年的十月和十一月,我们每周三天去长宁国际学校,两天在自己学校,就这样我们不断地行走在农村学校和国际学校之间,开启了为期八周的伙伴研修项目,让我们不出国门就遇到了真实的国际教育……

一、 SCIS印象

上海长宁国际学校虹桥校区,位于长宁区虹桥路1161号,是一所为超过60个国家的1850多名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国际学校。

该校不同于我国的通行学制,而是实行国际化课程,为不同国籍学生开设各类课程。由于师生来源的特殊性,该校师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一个相互包容、文化多样的国际化交流空间。

从生源角度来说,作为国际学校,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地域的区别,文化的不同导致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学习能力也就各不相同。

从校园环境来说,国际学校与传统学校,也有着很多的不同。走进长宁国际学校,最直观的就是校园环境。校园不大,但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注重细节,校园设施利用率很高,文化氛围浓厚。

SCIS每个教室的墙上,都会贴着很多的墙贴,有些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有些则是印刷品,内容各不相同。所以,每个教室的内部,都是五彩纷呈,各有特色。你细细地看,你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核心,去鼓励孩子们在课堂内外做一个追求未知的探究者,为孩子们成为终身学习旅途中的积极参与者发挥作用、奠定基础。然后你就会恍然大悟,你就会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教室课桌的安排,特别是在低年级,你是基本上看不到排排坐的方式的,课桌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来排列,教室里会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个人组成,孩子们的学习就是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教师会在各小组之间穿梭活动。很多的孩子不坐在传统的椅子上,而会选择瑜伽球或者直接坐在地毯上,孩子们或坐着或躺着,一边晃动一边上课,教师毫不介意,学生悠哉游哉,以最舒服的方式,在教室里进行活动,让孩子们在教室里不受任何的束缚,孩子们在自然轻松愉悦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就这样,教室这个孩子们学习的场所,也成了孩子们最舒畅的场所,成为心之向往的地方,成了孩子们放飞心灵,激发创造力的场所。

二、 研修体悟

在为期8周的研修学习中,我们三位老师共计听课100多节,涉及到语言类、科学类、设计类、活动类、体育等不同学科。我们经常整个半天深入在某一个教师的教室跟踪听课,某些特别的老师的课我们会反复跟听,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系的教学风格,进一步了解了不同教育体制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1、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电影、漫画、小说、时政新闻都能成为学生阅读讨论的素材,在这里阅读除了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前教师一定会下发任务单,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上课时,教师设计出引人深思的讨论话题,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所有人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

教师还善于利用教材,注重情景精心设问。

低年段的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训练,图片和绘画等的利用都重视教学的实际效果,注重情景的创设,并以此进行主题教育。教材有导向学习结果的思考过程和引导,并且有相应的学习过程,把情景融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透彻,完整和严密。另外,教师对教材有选择权。

2、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倾听学会反思。

在长宁国际学校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被分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有的时候是合作完成一个手工作品、有的时候是合作讨论一个共同话题……合作之后会进行分享,合作分享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分歧,面对冲突的时候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选择让步。这就是自由与独立,尊重自己的思想也尊重别人的思想;理解不同的看法,然后拿来补充、完善自己的看法。讨论之后也许没有一个最终的答案,每个人只得出相对的答案,课堂秩序看上去是松散的,看上去讨论像是无疾而终,但实际上教师是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性思考,让学生对所讨论的事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真正做到听进去,悟出来。

3、注重对学生兴趣的积极保护

上海长宁国际学校的课堂与活动中突出对学生兴趣的建立与呵护,以此来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课堂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思维方式,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怎样学会并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切实力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使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4、注重信息资源的重组和运用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潮流和趋势。网络中生动形象的图片,逼真的声音,丰富的软件功能和遍布全球的信息都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长宁国际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软件和视频,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视频进行授课。如,在教授数学两位数相乘时,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一步步了解利用拆分的方法将两位数相乘简化。而学生们可以利用电脑和ipad进行自主学习。如,学生可以进入IXL这一数学网站进行学习和操练,做题时,如果出现错误,电脑会显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系统自动生成个别化的题库。同时老师也会收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校的资源支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多渠道进行自主学习,也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实时互动性的交流。

5、多元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所有教学和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长宁国际学校,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有日常观察、学生反思、阶段测试、学生学习档案、成果展示等。评价在每个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检验和反思的过程,对探究活动深入开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学习实践

这次伙伴研修项目,让我们近距离接触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参与了多元文化碰撞的课堂活动,了解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深受启发,感触良多。于是,我们不断吸收借鉴长宁国际学校的经验,并落实到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加快我们的教育教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1、 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最重要载体和途径是课程。长宁国际学校的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成为独立判断的思想者,终身不渝的学习者,世界事务的参与者。由此告诉我们,课程应该为育人目标服务的,育人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指向。在长宁国际课程的影响下,我们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完善,力求丰富、系统。我们利用周三快乐活动日及每天快乐30分时段,根据学校“勤朴”办学理念,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课程资源,全力开发多样性、供学生自行选择的课程。目前学校有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46门,课程的建设惠及全体而又有选择性,强调基础培养又兼顾特殊发展,从而促进每个孩子的真实成长。

2、 以探为主的学习方式。

长宁国际学校课程注重跨学科的探究学习,但是同时也兼顾分科的学习。于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各学科教师间形成合作团队,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统整,探索共同的探究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朱小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上,做了一些尝试。在朱小PAD创新教室,我们试着用pad作为学生端,将校本教材《回首千年古镇朱家角》进行电子化,开发出《角里茶文化》《名桥古桥》《百年老店》等七个版块。师生共建学习主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电子书,交流学习内容并提出疑惑,利用pad相互讨论、交流及评价。我们特意将教室布置成没有课桌,而是大家席地而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体验放松的学习过程。每个人每一分钟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而不会影响到教学的主线。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中,我们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开放性讨论,用兴趣主导学生课后探究内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探究成果,在反馈中丰富课程资源、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

Every end is a new beginning,我们的研修活动已然结束,我们探索还在路上……

本文转载自《深度刻痕》的博客,本文略有删改,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紫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