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揭秘:上海中学凭啥摘得12块国际奥数金牌?

上观新闻

关注

时隔四年,中国队上演王者归来,再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宝座。近日,在英国巴斯刚结束的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中国代表队总成绩荣获世界并列第一,这是自2015年起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失去第一后,再次夺回冠军。包括上海中学2021届学生黄嘉俊在内的6名中国代表队队员全部摘得金牌,这也是上海中学学子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获得的第12枚金牌。

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中学生数学竞赛,一所学校能摘得12块金牌,成为全国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最多的中学,在国际同类学校中也很少见。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从“1”到“12”,蕴含着怎样的“奥秘”?

金牌获得者共同点:持续保持兴趣坚持下去

“他诚恳、踏实,文科、理科都好,我们都很崇拜他。”在小伙伴心目中,黄嘉俊不仅数学好,文科、体育都不错。

上海中学高一(8)班的黄嘉俊是上海入选本届国家队的唯一一名选手。黄嘉俊初中毕业于华育中学,初二时曾获理科创新大奖、物理大奖,初三时获得化学竞赛大奖。其实,他本来理科平平,但在不断坚持下,转入华育中学数学班。在201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中,同场竞赛的大多是高中生,当时的他还是一名初中生,就已获得了最高奖项。从数学班学习到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等奖,在他看来,能够分享的经验就是——坚持、自信、享受数学的美好。

班主任语文老师徐婷育说,黄嘉俊性格开朗乐观,兴趣广泛,热爱体育。刚进入高一军训时,他的军训小结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流露出坚持不懈的动力,可能与他今后在竞赛道路上能一直走下去有关。“不要觉得理科生文科不强,黄嘉俊创作的古诗文也很有文采。平时性格沉稳、为人低调,他和小伙伴很合群,今年还被评为学校‘小专家校长奖’。”徐婷育说。去年11月,黄嘉俊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即第34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上荣获一等奖,并于今年3月入选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代表队。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曾5次出任中国国家队副领队,也是上海中学获奖学生主要指导老师之一。在他看来,黄嘉俊这些金牌获得者的共同特点是,能在一段时间对数学集中关注,甚至痴迷,并保持个人兴趣,持续坚持下去。而学科竞赛也最能磨炼学生意志品质,考验心理素质。

在课程“海洋”里遨游,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轨道

2000年,上海中学学生摘得第4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直至刚结束的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获得第12块金牌,其中从2008年至2016年,还创造了一所学校连续9年有学生摘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的神话。

“数学从来就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上海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体系建构,就是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轨道。”上海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冯志刚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自由地做出正确选择,才能志存高远。

根据学校对12块金牌获得者的跟踪显示,这些金牌获得者现在基本都在从事数学研究和学习。“对数学学习十分执着,对数学的释疑、探究、成败的坚持性,让金牌获得者将数学当成终身从事的事业来发展。”冯志刚说。2000年在韩国举行的第4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获得者,也是学校第一位获得学科类竞赛国际金牌的学生吴忠涛,曾三次进入数学国家集训队,自麻省理工大学本科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加州理工大学完成博士后,现已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2008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获得者牟晓生,不仅当年是学校“最受欢迎学生”,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高中生提升数学基本素养”与“加强对数学强潜能学生的早期识别与培育”两条腿走路,将科技班、工程班可选择的5个专门方向(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班的5个专门方向(工程、通讯、环境、能源、海洋)打通,去年又与中科院合作,新增了“脑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组”这一交叉学科领域,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在课程的“海洋”里遨游,让学生在兴趣的激活中,不断开发学术潜能,持续开发学术兴趣,更有效地根据志趣能匹配领域进行课题和项目学习,探究新的学术高度。在这样的课程选择学习中,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主见,逐步清晰自身未来生涯发展大致方向。2017届科技班学生魏洵婧对物理十分感兴趣,她研究的课题在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上并没有获得好成绩,但她凭着个人兴趣,坚持不懈地继续探究自己对这缕升腾的“烟雾”认知。在第67届英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大赛(ISEF)上,《一缕烟的背后——恒温热源上方气流的形态和烟颗粒疏密条纹成因的研究》课题成果,一举夺得物理与天文组全球仅有的两个一等奖之一,浩瀚太空里的一颗小行星还以她的名字命名。

学好数学,带来什么

当下,社会培训机构热衷开设各类思维训练班,不少幼儿园孩子就报班。为了升学敲门砖,或出于从众心理,一些家长认为别人家孩子学了奥数,自己孩子不学,以后就会“吃亏”……其实,这是对奥数的一种曲解。“只有对数学真正感兴趣、有潜能的孩子才适合读奥数。”冯志刚说。

真正适合学奥数的学生比例大约在5%左右。原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数学特级教师唐盛昌说,真正喜欢奥数的学生,在学奥数的过程中,会面临高原期、迷茫期、飞跃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观察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有数学方面的潜能或天赋,是否摔得起跤,摔了之后是否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或爬得起来……孩子成长过程中,保持童趣和好奇心远比名次来得重要。

一直以来,学好数学很重要。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制定《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加强我国数学科学研究。在数学专家看来,数学教会学生更严密地看问题,更有条理地做事情。数学能培养人的精确分析、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就算学生成年后从事的工作与代数、几何等无关,日常生活也需要“数学眼光”,数学让人学会有层次、有依据地思考问题。

数学奥林匹克是为中学生设计的一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比赛,服务于学习数学、喜欢数学的青少年。如何正确理解奥数,恰当开展奥数活动?“无论如何,在数学方面兴趣与潜能相匹配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都应该得到尊重,将奥数头顶上过亮的‘光环’去掉,但也保留一片‘蓝天’。让有潜能的孩子展示才华的平台,重要的不在于取胜,而是参与。让奥数回归自然,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冯志刚说。

(原标题:《上中学子又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一校摘得12块国际奥数金牌蕴含怎样的“奥秘”》)

作者:许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