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海亮教育总校长叶翠微: 一个新的教育时代 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新浪教育

关注

原标题:对话海亮教育总校长、湘湖公学校长叶翠微: 一个种桃、种李、种春风的教育时代,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海亮教育总校长、湘湖公学校长叶翠微   杭商传媒徐青青/摄

【编者按】“教育是一场修行”,这是2020年9月叶翠微在闻堰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启动暨闻堰初中新校区启用仪式上的演讲主题。他在演讲中提到,教育是离“人的内心”最近的圣地。教育人,唯有修行,方为正道。他为此走了三步:做一个徒步教育的“读者”,做一个信步教育的“行者”,做一个闲步教育的“玩家”。

叶翠微曾自评,“行者无疆”是对他最贴切的形容,过去的三十多年,从沙市到北海,从北海到杭州,他跨越大江南北,心无旁骛,只做教育这一件事。如今,这位行者在湘湖畔停下脚步,扎下根来,依旧办教育。

2020年7月,萧山区教育局、闻堰街道、海亮集团三方签订了《闻堰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以叶翠微为总校长的管理团队正式开始参与闻堰初中、闻堰小学等学校管理。闻堰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改革试点,将依托湘湖公学教育集团搭建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集团化教育共同体。一时间,还未正式开学的湘湖公学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湘湖公学由萧山区教育局、闻堰街道、海亮集团、湘湖管委会及湘湖旅游控股集团合作办学,位于湘湖畔,依山傍湖,学校建筑透着中国风的美学意蕴。叶翠微觉得,现代学校,不妨远离喧嚣,亲近山水,让孩子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与自然互动。现代社会,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孩子仿佛都有一个由失梦到寻梦的过程。湘湖公学就是帮助孩子寻梦,找回自己,找回自己未来的所在。他说,在湘湖公学办学样态里,学生要有自主,老师要有自由,家长要有自信。

今年9月,湘湖公学将正式开学,迎来它的第一批学生。这所集山水、人文、绿色、科技、艺术于一体的未来学校,将带来怎样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叶翠微在2021年新年时说,一个种桃、种李、种春风的教育时代,正向我们徐徐走来。或许这就是答案。

那么未来的湘湖公学,究竟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欣喜和精彩?以下是杭商传媒对叶翠微的专访。

杭商传媒:2020年9月9日,在闻堰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启动仪式上,您提出让“办一所名校,成一片森林,树一面旗帜”与跨湖桥、独木舟一起成为湘湖的盛景。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叶翠微:我心中的这幅盛景,要从几年前的故事说起。

2015年,当时我在杭二中已经摸爬滚打了15年,有一天突然萌生一个想法,要为自己的“第二春”,也就是退休以后的职业生涯找一个挑战性平台。我走了杭州几个地方,最爱的是湘湖。湘湖之畔有两个标志性的图腾让我难以忘怀,一是三江汇流、钱塘潮涌,二是陶行知先生的湘湖师范。

萧山在中国的改革大潮里独领风骚,曾一骑绝尘,那是骨子里的果敢。钱塘潮水,勇立潮头创辉煌,唤醒了我一个湖北汉子的内在血性。

湘湖师范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先生和湘湖师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更重要的是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样一位学成归来、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没有眷恋大城市,没有眷恋高位,在中国积弱积贫时期,选择走乡村教育之路,这种文化的根性,既是陶行知先生自己的,更是中华民族的。所以,我每每想到湘湖师范,都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这两个图腾,紧紧拽住了我的心。2017年退休,我拒绝了全国很多地方的盛邀,这些邀请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是香港。我选择了海亮,出任湘湖公学校长,被聘为萧山区教育顾问。

我走进海亮,我愿把我对教育的思考带进来,更期待用高位的办学行为行动展现出来。因此,我提出,在湘湖办一所学校。很荣幸得到萧山区委区政府和海亮集团创始人冯海良先生的大力支持,湘湖公学最终落地湘湖。办学地点与湘湖师范隔空相望,不足一里,守望着我自己的精神圣殿、心中灯塔,岂不乐哉!

我的心里还有许多文化的丰碑,孔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种真意与湘湖山水里的教育人有种自然的契合,对于教育者,是应当在春风拂来之时,如歌如舞如浴,让学生绽放生命的精彩。教育的魅力,似乎在这样的山山水水中更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在脑海中思考,教育的先哲们,他们所办的教育是怎样一番盛景,当下的我们能不能向他们慢慢地靠近?

后来我发现,湘湖有它自己的神奇,湘湖的神奇在于得山得水得人文。在湘湖的上善若水里,有8000年独木舟的历史,有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杨时的程门立雪,有陶行知先生扎根乡村教育的足迹,这些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令人高山仰止。更重要的是,湘湖的底色恰恰是教育应该有的本色。

教育的本色应是育人。人之为人,在于人是大地之子,湘湖大地给予我们博大的胸怀;人之为人,在于人是万物之灵,湘湖得山得水得自然,生机盎然,恰是一个生命净化的容器。教书育人,如果没有一池净水,没有一方热土,没有一脉人文,无法养育出完整的人。

在认识湘湖的过程中,我思考着学校的意义。湘湖公学的办学使命始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孩子谋幸福”,由此学校的意义就是要为孩子、为社会、为未来形成一种共建的、向上的、积极的校园精神,使学校既充满浪漫的人文情怀,又肩负起培养新时代建设者的重任。因此,我提出要“办一所名校,成一片森林,树一面旗帜”。

“办一所名校”,基于湘湖是三江汇流之地,某种程度上它代表杭城的未来、浙江的未来,而我们也试图以自己的办学思考和努力去开创教育的未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三江汇流,万物生机。办教育,我追求自由的心性,希望生命蓬勃的种子能够自然散落在湘湖这片圣地上,让一所学校,让一群孩子静静地、体面地、从容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成一片森林”,就是通过创办湘湖公学,开启闻堰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拉动闻堰小学、闻堰初中以及未来的闻堰二小协同发展。未来,湘湖公学的办学资源是开放性的,湘湖公学不是“神兽出笼”,不挑起“军备竞赛”。湘湖公学要做的,是与同在蓝天下办教育的人,共享、共融、共建,寻找区域教育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树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就是“公”“民”协同,教育互助。“公”就是公办教育,“民”就是民办教育。不论公办还是民办,都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是中国人自己的教育,也是党的教育。各个学校达成育人理念的路径、样态可能不同,但我们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教育的目的一致,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相同。

湘湖公学西入口(效果图)

杭商传媒:社会各界对湘湖公学一直非常关注和期待,马上要揭开面纱了,大家非常想了解您创办湘湖公学的初心与期许是什么?

叶翠微:这是基于我自身生命经历的反思。我1977年考大学,18岁到武汉,1982年参加工作,在沙市教学研究室担任生物教研员,1995年上广西,任北海中学校长,2000年来杭州,任杭二中校长。一路走来,我从一个学生到一个父亲,到一个校长,有多种身份的转换。

在这些身份里,作为一位父亲、一位校长,我有着深深的遗憾。作为父亲,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并且能够从容地学习和生活。作为校长,很多时候被功利因素牵引,如果没有强大的自制力,就会找不到北。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父亲对教育有“热”渴望,但是一个校长对教育要“冷”反思,两者的诉求存在着天然的鸿沟,这两种角色交织在一起,我开始慢慢感悟,能否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跨湖桥”。

作为一个教育人,我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的有500多人,考入“双一流”学校的有8000多人,还有许多考入了世界最顶级的名校。这些学生从天南地北回来看我,他们说起过去的学习,最难忘、最感动的是学校给予他们的自由时光。面对气度雄远的北海中学,面对气象万千的杭二中,面对气势磅礴的海亮教育园,大家最终在乎的是什么?是自由。

基于这些感悟,我思考着,湘湖公学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我觉得,这条路应该是一个校长的生命之“我”,职业之“我”,精神之“我”的螺旋式上升。这个螺旋式上升,就像一场龙卷风,心怀同样理念的同盟军,一起来抱团,一起经风雨。

因此,湘湖公学的初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老校长,俯下身子,躬身拾穗,把自己曾经在路上丢失的精神贝壳重拾起来。干教育,一定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从人出发,让孩子在自由的天空下慢慢长大。湘湖公学在浙江教育五彩缤纷的版图里面,是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不与人争艳,只与大家共芳华,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靓丽。我们的期许是通过湘湖公学的创建,在闻堰这块土壤上形成教育共同体,“公”“民”同建,让教育之花静静开放。

湘湖公学正门(效果图)

杭商传媒:这是一幅让人充满期待的教育图景。请您具体谈一谈湘湖公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样态。

叶翠微:我们的办学理念非常浪漫,具象地讲叫做“少年派,致未来”。

作为一个校长,一个办教育的人,能够面对一群少年,是上苍对我们的眷顾,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善待孩子,也就是儿童本位。致未来就是一定要做好的教育,让人面向未来。“少年派,致未来”,就是要在儿童本位、生命本位、成长本位的层面,让孩子有未来、有明天、有希望。

“少年派,致未来”,比较宏观,往小里说,我们的办学追求是“育大写的‘人’”。具体就是,追求人的完整与完整的人、人的幸福与幸福的人、人的未来与未来的人。好的教育应该是“五育并举”,让人完整。好的教育是追求人的幸福,而不仅仅是人的成功。好的教育,一定要面向未来,让人能拥抱未来。未来有两样东西撬动着我们的生活版图:一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使我们不得不快步走,不得不拥抱越来越精彩的世界;二是时代发展的不可确定性。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从工业文明的学习走向后工业文明的学习。后工业文明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健康、人的心性、人的创造、人的合作、人的分享,这些要素最终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湘湖公学的办学理念是“人皆有才,人人成才,让每个生命出彩”。“人皆有才”讲究有教无类,起点公平;“人人成才”讲究因材施教,过程公平;“让每个生命出彩”讲究各得其所,结果公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各得其所,这是教育三个永恒的话题。教育还要追求三个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通过这样的办学追求,最终形成闭环。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朝这个宏大的理想,哪怕是迈出一小步,对教育发展来说也许就是一大步。

基于这样一种办学理念,湘湖公学应该有什么样态呢?

第一个样态,是一群追梦人同唱一首歌。家长是追梦人,学生是追梦人,老师是追梦人,校长是追梦人,我们同唱一首歌。这首歌是孩子,是孩子的成长、幸福与未来。

第二个样态,是一个教育玩家的乌托邦。我总喜欢把自己称作为一个教育“玩”家,当然不是一般的“玩”,是发乎一种心性、慧根和格局。我认为,教育可以超然一点、随性一点。但其中又当有一份更大的理性和真诚。

第三个样态,是一场教育的真实出演。现代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象,就是一个字——“假”,令人匪夷所思。陶行知先生讲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诠释教育的魂是什么?那就是“真”。

叶圣陶先生也是这样认为。叶先生在1983 年元旦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文与做人》。他讲得很有意思,一个孩子作文写得洋洋洒洒,可以得高分。但是这个孩子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太太站在他面前,却视而不见。在叶圣陶眼里,这个孩子不应该得高分,因为他的人格没有完整构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时的制度文化下,也特别反感虚假,主张要讲真话。

这些大师的所思、所想、所为启迪着我们,能否从充满着功利、狭隘、琐碎的教育中自我走出,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由真到善,由善到美,这是湘湖公学要做的事。

总结起来,“少年派、致未来”,就是要有一份浪漫色彩,追求育一个大写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乎的是追梦,在乎的是教育的乌托邦,在乎的是教育的真实出演。

湘湖公学餐厅(效果图)

杭商传媒:一群追梦人,育一个未来大写的“人”。接下来如何展开呢?我们了解到,来湘湖公学应聘的老师被称为教育追梦人,将一起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请您介绍一下湘湖公学的团队。

叶翠微:要打造一所名校,办学、上课、陪伴等一切的核心是人。这是学校创办者一定要认真思考的。首先要找到人,只要人找对了,世界就对了。

在遴选教师团队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标准,简单讲就是“高大上”。

“高”,概括的讲是“三高”,第一是学历高。目前来应聘的年轻人,几乎都是研究生学历。第二是品位高,我们有很多青年才俊,各有特长,各有韵味,各有气质。第三是颜值高,一群养眼的人走在了一起。

“大”,是大气。教师团队要讲大气、包容、多文化背景。看到我们的教师队伍,大家的评价一是有气场,二是正能量。见到这样的教师团队,就知道湘湖公学会是怎样的。

“上”,是上档次。团队中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有世界排名Top30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比如,艺术学科总监,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后,数学老师中有浙大博士,还有一位小伙子,原本在加拿大学习STEM课程,在上海有很好的工作,现在也选择来湘湖公学。

这些优秀的教师,从天南地北汇聚到湘湖公学,我们选人着重三点,第一必是爱心满满,第二是教学高手,第三是特长突出——好的玩家、好的杂家、或者是好的闲家。现在很多年轻朋友,不知道“闲”的味道。闲其实是很美的它是一种心境和状态,轻轻地去上班,悄悄回到家里,闲适如羽,安静自在。

加盟湘湖公学团队,面试老师的时候,我们用的方法叫做“六菜一汤”,“六菜”是一起烹饪、一起登山、一起品书、一起游戏、一起看演出、一起聊天。“一汤”是上一堂公开课。面试的整个过程我都参与了。

详细来说,第一是做菜。这一关考查的是应聘者有没有生活情趣。我认为一个懂得烹饪的人是有生活情调的,是有体验感的人。教学不仅是上课和刷题,老师也应该有生活情趣,教育才不会枯燥。

第二是登山。通过这一关考查应聘者的毅力、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登山不是简单的征服,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眺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三是一起品书。这一关想考查应聘者有没有阅读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是否会思考,内心有没有互动。人的阅读经历会写在脸上,流在血脉里。和孩子们相处,如果没有阅读面,仅仅只有试题,只有考试,孩子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

第四是一起游戏。想看看应聘者会不会玩,是否机智,有没有童心。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游戏的目的就是让人拥有童真、童趣。有童心的老师更能被孩子认同。从我多年的教育经验看,孩子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从喜欢这门学科的任课老师开始的。

第五是看一场演出。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芭蕾,也可以是音乐会等等。考查的是应聘者的审美情趣。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老师首先要有审美情趣,让艺术的欣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透过一个人艺术欣赏的阅历,能看到他的心灵世界,老师的内心必须是清澈美好的。

第六是大家聊一聊,开个神仙会,谈谈自己的未来、抒抒情怀。我会观察对方是否真实,是否自然,是否善谈,是否充满着一种浓浓的人的本色。想借关于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共同畅想,了解应聘者的教育情怀、梦想和愿景。

最后的“一汤”,让应聘者上一堂大课,我不在乎有弱点,但要有风采。使出十八般武艺,看看有没有别人无法替代的绝活,有没有无法替代的潜质,有没有让人特别欣赏的地方。

湘湖公学低年级图书馆(效果图)

杭商传媒:除了教师团队,大家还很关心学校课程。您之前说过,湘湖公学会设置1000门以上的兴趣课,给学生充分自由空间。在课程方面,湘湖公学特色之处是什么?

叶翠微:人之为人,是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精彩。给孩子们的课程也要因材施教。基于此,湘湖公学提出,开设1000门选修课,这是一种教育的浪漫情怀,更是我们要奋斗的目标。

湘湖公学开设选修课的前提是,坚守对国家核心课程的高水平实施,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学习的丰富样态。在湘湖公学,针对国家必修课程,主要抓住三点,第一是核心素养,第二是学科思维,第三是跨学科融合。

湘湖公学校本课程将构建“211”课程体系。所谓“211”课程体系,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湘湖公学要求学生必做100件事。比如,在春天小草发芽的时候,赤着脚在草地上行走,闻闻青草带着春天露水的味道。再比如,教师节这天,举办“大手握小手”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小先生”,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当老师,全校只留几位老师进行常态的安全管理。

第二是完成100个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诞生,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那些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发现,要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验证。比如光合作用实验,人类因为发现了光合作用原理,才从农耕文明的田间劳作走向大规模工业化栽种,从而改变人类命运。

针对高年级同学,还有必做的11个跨学科项目学习。比如,研究一个城市的交通堵点在哪里、痛点在哪里。这可以唤醒孩子,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些课程不是空中楼阁,湘湖公学有一个高位的学习平台来支撑“211”课程。我们设置了少年工程院,其中有建筑中心、交通中心、家政中心、STEM中心。我们还有少年商学院、少年博物院、少年梦剧场、少年书画院等等。

湘湖公学游泳馆(效果图)

杭商传媒:从管理角度来说,湘湖公学的运营理念是什么?

叶翠微:总结起来是两点。第一是有爱。第二是用心。

有爱就是每一个管理者,从门卫到老师,到其他的教辅人员,一定要坚持学生第一,一定要坚持用爱呵护孩子的成长。因为爱是教育的本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二是用心,所有涉及到学生成长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要放在心头。比如学生怎么来学校,我们要合理安排接送,海亮有25年的接送营运经验。

再比如孩子吃得怎么样。湘湖公学的一个极大亮点,就是由杭州G20峰会食材主要供应商海亮明康汇提供鲜材配送,膳食质量得到最大的保证。我们还把食堂作为生活的课堂,通过这个特殊的课堂,培养孩子们的仪式感,设置生日宴、校长“助力趴”,让孩子有机会和校长零距离接触,拉拉家常,给孩子一份难忘的生命体验。每个月,会设定一个主题饮食文化,让孩子们学习餐桌礼仪。把食堂变成课堂,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有高位的生活习得,让孩子做一个有尊严、有规矩、懂体面的人,举手投足之间,甚至拿筷子吃饭的礼仪,也是一种修养。

关于吃,湘湖公学还会有一个延伸服务。家长工作忙碌,回家可能来不及做饭,通过提前预约,可以在学校和孩子一起共进晚餐,共营家的温暖。

湘湖公学的教育服务还有很多,学生特长、兴趣将得到延伸,游泳、击剑、钢琴、写字、唱歌等等,我们都会为孩子提供学习平台。

但有一点,湘湖公学的住宿,目前只能尽量满足初三学生。我们强调的是,学习的事尽量在学校解决,家长有能力要尽量陪伴孩子。在湘湖公学,希望家长把孩子们带回家的时候,不为孩子作业忙碌,多一些亲情分享。

湘湖公学剧院(效果图)

杭商传媒:刚刚讲的是一些软实力,下面聊聊硬科技的应用。随着我国“新基建”的推进,大数据应用走进各行各业,其中也包括教育。在湘湖公学,将会有哪些数据赋能教育的场景落地?

叶翠微:讲到这个话题,我作为一个老校长有一份反思。我在杭二中17年,有时候想,如果从上任第一天开始,把主要活动和工作的数据做沉淀,17年以后进行数据的分析、优化、优选,最终形成数据资产,这对学校办学会是巨大的贡献。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这样的意识。

想象一下,一万多学生,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画像,放到云平台上,经过合理算法的处理。当家长带着孩子来学校问我,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更好?我给出的建议,不仅仅是基于经验,而是建立在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这是很美妙的一件事。

如今,杭州这个城市基于互联网诞生了城市大脑,又由城市大脑进而延伸出教育大脑。未来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甚至会私人定制,一人一表,而通过数据赋能,因材施教完全可以成为可能。

最重要的是,在湘湖公学,我们将通过学校大脑,给孩子、老师、家长、校长以及年级、班级、教研组等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画一个画像,让我们始终能够保持一份职业的敏锐,依照数据积淀,对自己有一个冷静的审视,同时也可以有一种同伴的分享。

我们会基于孩子的学养做画像,可以看到孩子借了多少本书,阅读的时间是多长,有没有做读书笔记。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沉淀以后,会形成生动、可信的孩子画像。比如,评价某个孩子读书习惯不错,这是定性描述。有了画像,可以定量分析,知道孩子借阅量在学校的排名,所借书籍是以文史哲为主还是以理科为主,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

通过数据,还可以进行基于学生学业成绩的精细化指导,如果学生某个题型得分率稳定在95分以上,那么就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其他知识点,不需要反复操练。

当然,我们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对数据管理设定严格权限。只在不涉及学生的情感因素、隐私因素情况下,才对学生家长一对一公开数据。

湘湖公学音乐教室(效果图)

杭商传媒:前面您也提到了家长对孩子的陪伴作用。家校协同教育提出已久,但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在家校协同方面,湘湖公学怎么做?

叶翠微:湘湖公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更是一个学习中心。我们鼓励学生、家长、老师在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上共同学习,从而能够共振、共享、共情。我们的学习中心将通过开放式学习样式,组建学习综合体,形成家校系统新范式。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思考,家校协同一定要立足自我成长,着眼孩子高位的个性和持续的发展,最终给孩子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底子。

学校和家长虽然各有分工,彼此承担不同的责任,但是目的是一致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湘湖公学通过家校共育课程为家长服务,学校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二为一。

首先,在育人问题上,学校会分享专业知识,让家长充分共享资源,提高家长对孩子专业化指导能力。同时,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请家长为老师提供个性化的教育经验。

第二是提供教育技能。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使家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痴迷电脑游戏、手机不离身,家长怎样做到热问题冷处理,怎样与孩子对话,怎样审视孩子肢体微妙的变化。要让家长学会共情,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教育孩子,是双方共同经历的生命体验,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建构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亦学生,学生亦家长,是平等的。

总而言之,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我们都是追梦人,湘湖公学将通过课程化的考级制,形成长效学习的教育联盟,彼此守望。

湘湖公学美术教室(效果图)

杭商传媒:在海亮教育担任总校长的这几年,您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考和感受,如何在湘湖公学付诸实践?

叶翠微:在海亮之前,我在体制内做了35年教育,我深刻感受到,体制内的教育的确能让孩子受到很大呵护。来到海亮以后,我看到了民办教育的另外一种风采。

在海亮,我希望让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同唱一首歌。两者不是对抗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应该是协同关系。

我在海亮有三部曲。第一步了解什么是民办教育;第二步寻找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协同发展方式;第三步回到教育的原点,办真正的教育。

湘湖公学未来厅(效果图)

杭商传媒:湘湖公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到初中,涵盖了孩子重要的成长历程。学生从湘湖公学毕业,您希望培养出怎样的人?

叶翠微:前面提到了湘湖公学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一种生命的本真,大写的人是完整的人、幸福的人、未来的人。

育人过程中我们要回应两个问题,一是回应大师之问,就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国的一流人才能否万丈高楼平地起?湘湖公学想要做好这件事。不能说我们所有思考都是对的,但是我们认为,应该以人为本,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教育在相对自主,学生相对自由,家长相对自信的状态中,慢慢地朝这个方向走。

第二是大国之治。大国之治最需要的是两类人才,一类是能够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人才。现在的教育解决了从1到100的问题。要实现从0到1,需要我们保护孩子的童趣、创造力、好奇心,不过多过早地用功利主义教育把童真异化。大国之治还需要胸怀天下的人才,为民族、为中华崛起怀有雄心壮志。现在的孩子们,很多被亚文化大大异化了,这不是时代主流。中国要真正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口强国,就需要有各行各业杰出的人才。

湘湖公学追求的是,让孩子的无限可能成为可能,给孩子留下一份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自主、更高位、更强大地成长。对于学习成绩优异、学习习惯良好、身体健康、志向远大的学生,可以不布置作业,不参加考试,给孩子更多自主时间。

我觉得,教育要追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但更要走向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山峦叠起,生机盎然。

本文转自:杭商传媒  马晓才   李  洁/文

加载中...